202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時強調:“學校要立德樹人,教師要當好大先生,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養,更要上好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明德知恥,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國家要強大,必須辦好教育。只有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推動廣大教師和師范生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堅定志向和遠大抱負,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才能以教師之強夯實教育強國之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教育力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要素和關鍵變量。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師范院校作為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第一主體”。教育家精神是以教育家和優秀教師為代表的廣大教師群體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教育事業不斷前進、不斷創新的“第一動力”。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第一力量”,其政治素養、道德情操、專業學識直接關系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因此,師范院校積極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師生立志報國,對于培育大國良師、筑牢強國之基有著根本意義。
現實挑戰:教育家精神引領立志報國的“問題驅動”
作為湖湘文化發源地和紅色搖籃、現代師范教育搖籃之一,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先后聘請徐特立、楊昌濟、黎錦熙等名師擔任教員,邀請蔡元培、杜威、羅素等大家來此講學,培養了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國家棟梁,毛澤東正是在此立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志向。據統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師生載入《辭海》者達50余人,成為中國近現代師范教育的先驅和典范。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因社會變遷發展衍生出的挑戰和困境,師范院校要辦好教育、培養好學生,必須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引導師生立志教育報國,躬身教育強國實踐。
開放的社會沒有封閉的校園,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思潮暗流涌動,教師站在文化、思想交鋒的最前沿,受到的沖擊更為直接、更加巨大。功利主義、躺平思想、技術依賴等價值文化的沖擊使得教師的師德風險和價值沖突愈發凸顯,教師隊伍不同程度出現了教育初心使命意識淡化,社會責任感弱化,教育趨利化傾向等師德信仰信念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迫切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領和涵養,唯有以教育家精神夯實教師的職責與使命,才能更好地應對現實挑戰,有力地引導教師回歸初心、回歸本分、回歸夢想,進而守好立德樹人“主陣地”,耕好教書育人“責任田”,為培養新時代良師提供有力保障,回應好人民群眾對于大國良師的新期待。
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教師教育水平下滑、教師榜樣示范式微等問題不同程度出現,對師范生從教信念產生了強烈沖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動搖了師范生堅定從教的志向,消弭了師范生從教報國的情懷,導致了部分師范生出現重“小我”發展輕“大我”情懷的理想信念問題。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主力軍,擔負著賡續教育薪火的重任,扣好其從教報國理想的“扣子”,需要好老師來示范引領,更加需要好老師言傳身教將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方法全面、深入地傳授,從而牢固樹立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正確認識和對終身從教的堅定信念。
路徑探索:教育家精神融入教書育人的“格局重塑”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時強調:“在我們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當時一批愛國者就覺得中國要強大就要辦教育。學校的辦學宗旨,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又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師范院校應圍繞教育家精神的“六個方面的內涵”,突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將其全面貫穿、有機融入學校教書育人全過程。
嵌入思政課“主渠道”。思政課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實踐活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課,從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中挖掘育人資源、提煉育人元素,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結合起來,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與文化知識講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以教育家為榜樣,透過教育救國、科教興國到教育強國的歷史征程感悟精神力量,自覺將個人情感內聚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堅定將個人發展志向與教育歷史使命和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
廣育新時代“大先生”。搞好思政,關鍵在教師。只有教師心中先扎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之“根”,學生心中才可能結出立志報國之“果”。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師資隊伍建設,幫助每一位教師理解和實踐教育家精神,引導其努力成為“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在教育過程、教育環節、教育方法中做到先立“德”,再樹“人”,以情緒價值為切口,將空洞說教式德育轉變為啟發式自悟教育,把思政教育課講到學生心坎上,形成“大先生”鑄“未來師魂”的良性循環。
拓展多場景“大課堂”。通過數字化手段和故事性重塑,打造浸潤式教育家精神傳播場景,超越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敘事框架與時空邊界,使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紅色資源、優秀教師事跡“活”起來,實現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多場景深度融合,以更加鮮活更具時代性的傳播場景立體呈現教育家身上獨特的愛國精神、教育情懷和人文價值,增強師生的參與體驗與情感共鳴。把體現教育家精神的元素深度融入校園文化,構建體驗式涵養模式,推動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無縫對接,將弘揚教育家精神延伸至寢室、社團、學生社區和社會實踐等不同場景,全方位營造尊師重教的文化氛圍,推動教育家精神彰顯于師范院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報國強國之志中。
(作者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