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對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穩定消費預期對釋放消費潛能具有重要作用。消費預期具有多重含義,包括收入預期、經濟增長預期、消費質量和環境預期。穩定消費預期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培育與提升消費能力、增強促消費政策的一致性、優化消費環境、鼓勵供給創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不可少。我國消費者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在消費預期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消費圈層的特點分類施策,穩定其消費預期,釋放其消費潛能。
關鍵詞:消費預期 消費者信心 信用體系 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2023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我國消費仍有較大的潛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為53.2%(2019年為55.8%),居民消費率為37.2%(2019年為39.1%),與發達國家相比普遍低20%左右。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消費潛能的激發,與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具有重要關系。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善社會預期”“各地區各部門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
穩定消費預期的多重含義及意義
穩定消費預期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涉及多個方面,需要綜合發力
一是要穩定收入預期。收入是影響消費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預期不穩定的情況下,消費者將壓縮消費支出,增加預防性儲蓄。而與收入密切相關的就是就業。穩定和擴大就業,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也是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的重要支撐。
二是穩定對經濟增長的預期。經濟平穩增長是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保障,而經濟增長本身也與消費增長相關聯,因此,穩定居民對經濟增長的預期與激發消費潛能之間有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在政策方面,要防止經濟增長與消費增長之間出現負向下降螺旋,即居民對經濟增長預期減弱,消費支出減少,導致帶動經濟增長的動能趨弱,而當居民發現預期逐漸成為現實,將進一步減少消費支出,形成一個負向下降的螺旋。
三是穩定對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的預期。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是指直接影響消費者需求和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具有外在性和客觀性特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 ‘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其目的就是通過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的改造提升,改善居民消費體驗,增強居民消費欲望,從而促進消費潛能的釋放。
穩定預期對激發消費潛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收入預期的穩定使居民敢于消費。從總體上看,我國居民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居民對收入的預期不穩,預防性儲蓄大幅度增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數據,2023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5.7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6.6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4.22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792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64萬億元。[1]穩定居民收入預期,有利于避免過度儲蓄,保持正常消費與儲蓄的比例,使居民敢于消費,從而激發消費潛能。
二是對經濟增長的穩定預期,有利于消費者作出長期的消費規劃。在對經濟增長預期明確的情況下,部分消費者會作出中長期的消費規劃,甚至愿意超前消費。從宏觀上看,適度的超前消費可以帶動新的消費熱點,擴大市場需求,使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反過來又能促進生產的增長,使生產與消費保持良性的循環。
三是對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預期的穩定,有利于推動消費升級,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消費者對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的預期不僅體現在消費過程中的安全程度、放心程度、便利程度,也表現為消費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僅表現在物質消費數量和質量上,也表現在精神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上。近年來,旅游、文化等領域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新服務,如果這些創新產品和服務能擁有進入到居民消費領域的綠色審批通道,或者可以引入保險等機制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使消費者對家政服務的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形成更好的預期,進而更多消費者將紛至沓來。
穩定不同消費圈層的預期
我國消費者結構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在消費預期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消費圈層的特點分類施策,穩定其消費預期。
穩定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預期
中等收入群體正成為中國消費的中堅力量,具有最大的消費潛能。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突破4億人,這一群體對高品質產品、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運動健康、教育培訓等有著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目前主要影響其消費預期的因素是房價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
穩定房價。一般來講,房價對中等收入群體消費的影響是多重的。在學術上,關于房價預期與消費預期之間的關系存在著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房價上漲預期不僅會強化家庭預防性儲蓄,而且也會提高家庭房產比重并降低流動性財富,進而對家庭消費產生擠出效應,且不利于消費結構升級[2]。也有學者認為,房價上漲預期會顯著地促進家庭消費,尤其是在食品、衣著、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這是因為房價上漲會在有房戶中形成“財富幻覺”[3]。我們認為,基于中國的情形,“財富幻覺”引發的消費增長,在理論上不會高于因預防性儲蓄而帶來的消費減少。當然,也存在著另一種情況,即居民普遍形成房價下跌預期,將使其推遲購買住宅,而導致與住宅相關的一系列消費減少。因此,建立房價穩定預期對中等收入群體形成穩定的消費預期,促進消費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提高政策穩定性。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對中等收入群體穩定消費預期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特別地,中等收入群體對綠色健康產品有著強烈的需求,而健康生活用品、新能源汽車、環保家居建材、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原生態農副產品等領域的政策權威性沒有完全確立,需要在相關監管政策、社會輿論環境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政策的可預期性和權威性,提升中等收入群體對綠色健康產品的信心,從而形成對綠色健康產品及服務的穩定消費預期,釋放消費潛能。
穩定青年群體的消費預期
青年群體數量龐大,也是重要的消費群體,具有較大的消費潛能,穩定其消費預期,對推動消費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14—35周歲的青年人口約4億,占總人口的28.4%。這一群體大多出生和成長于中國逐步走向富裕的時代,消費觀念較上一代有著一定的區別。他們更加追求個性化消費、品質消費,愿意為自己的興趣、體驗支付相應的代價,尤其是在情感消費、興趣消費、體驗消費等方面,其支付意愿要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
首先要充分關注青年群體個性化消費需求。青年群體偏好文化附加值、創意附加值、情感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或服務,以潮玩產業為例,青年群體正成為潮玩行業的主要消費群體,新經濟產業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潮玩行業中青年人群的消費占比達到38.4%。然而,這類消費市場發育還不夠充分,且整體社會認可度不高,增量市場的開拓較難,不利于青年群體形成穩定的消費預期。另外,社交媒體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青年消費者會以在社交媒體上“曬”自己的消費行為為重要消費目的。Shah等(2023)的研究表明,84%的受訪者曾有過以社交媒體為中心的消費行為(social media-centric consumption,SMCC),而在青年群體中,這種行為更為普遍[4]。但是,在一些傳統的觀念里,這是一種不可取的炫耀性消費,這些反對的聲音,或許會抑制青年群體的消費欲望。
其次,要穩定青年消費者的收入預期。從整體上看,青年群體雖然有著較強的消費欲望,但其失業率卻相對較高,在收入預期不穩定的情況下,其消費欲望可能擱置或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25—29歲、30—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4.9%、6.1%、3.9%。通過穩定就業提升青年群體的消費預期,是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比如,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支持個體經營發展,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為青年群體提供更多創業舞臺。又如,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提升青年群體收入預期,帶動消費預期走強。
第三,優化消費政策,為青年消費者提供更多支持。對比其他年齡段消費者,青年群體的消費預期相對樂觀,在釋放消費潛力方面有著更多的空間。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一項調查顯示,78%的中國青年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將來會賺得更多。納爾遜研究所調查發現,56%的22—25歲受訪者表示會使用分期付款服務,36%的青年消費者的支出超出了其預算,86.6%使用信貸產品,而超過40%的青年消費者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一種更明智的消費方式。要在倡導理性消費、理性借貸,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和社會信用環境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消費金融制度,提升消費信貸的普及率和滲透率,為青年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促進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穩定老齡群體的消費預期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穩定銀發一族消費預期,挖掘其消費潛能,既是關愛老年群體、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是促消費的重要動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4%。同時,老年人負債率較低,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消費潛能較大。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2019年戶主年齡為 65歲以上的,家庭負債參與率最低(25.1%)。
首先,要進一步細化老年消費者群體,厘清其主要消費需求。“老年人”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在消費需求方面差異較大。比如,低齡老年人對旅游、休閑、文化、健康等的需求較大,高齡老年人對醫療、健康、養老、到家服務等有著較高的需求。展開來講,隨著60后步入退休年齡,老年旅游消費的潛能正在凸顯。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老年旅居康養發展報告》顯示,到2025年,我國老年國內旅游收入將達到1.14萬億元。同時,與健康相關的消費已成為老年群體最突出的需求,根據新經濟產業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發布的《2021中國銀發經濟行業調研報告》,2021年中國銀發族群健康消費市場規模估值達到1.2萬億到2萬億元。其中,醫療醫保類占比31.3%,體檢消費占比9.6%。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老年群體權益保護制度。在消費環境方面,老年群體在消費過程中,普遍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難等問題,針對老年人群的詐騙套路多,防不勝防,有必要進一步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使老年人更放心地消費。在消費制度方面,要針對老年群體的消費特點,推出長期護理險等產品,使老年人對未來的消費形成更穩定的預期。
第三,要進一步優化老年人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好釋放其消費潛能。從整體上看,我國在消費適老化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據工信部統計,2023年老年用品市場的規模達到了5萬億元,但在產品和服務優化方面,仍有較大的空間。以數字消費為例,現在還缺乏直接面向老年消費者的電商平臺,在服務消費領域,很多APP對老年消費者仍不友好。同時,老年人對健康產品的需求量巨大,但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缺乏權威的檢測與認證機構,消費者難以找到合適的產品。完善老年用品標準體系,探索建立老年用品認證制度,提升老年人的消費質量預期,尤為必要。
建立完善穩定消費預期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穩定消費預期對挖掘消費潛能具有重要意義,促消費政策應將穩定消費預期作為重點之一。
培育與提升消費能力。消費能力首先來源于收入,形成良好的收入預期是培育和提升消費能力的著力點。從發展趨勢來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速在整體上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速,但近幾年居民收入增長的絕對速度有所降低。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以穩定居民消費預期。主要包括: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居民創造更多優質崗位;積極推動中小微企業快速健康發展,通過實施稅收減免政策、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政策、中小微企業特別支持政策等,幫助中小企業運行邁向新臺階,拓展新就業空間;健全低收入群體、就業困難群體精準幫扶機制,優化技能培訓,切實提升其就業能力,確保其收入增長;抓好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穩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從而提升其消費信心。
增強促消費政策的一致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可降低政策風險和不確定性,提高消費者和市場主體的信心與預期。現有促消費政策還存在諸多不一致之處,具體表現為消費潛能較大的服務消費等缺乏政策支持,甚至還有不少的制約措施,如教育培訓、健康、文化、旅游等,而消費潛能較低的耐用品消費卻擁有較多的政策資源。為此,應該對與消費相關的政策進行梳理與整合,對妨礙消費預期的政策進行清理與修訂,以房地產、汽車等領域為重點,抓緊系統梳理行政性限制消費的相關規定,開展政策效應評估,取消或者逐步放松某些不適應形勢的限購政策,從而提高促消費政策的一致性,全面釋放消費潛能。
優化消費環境。如前所述,很多消費市場發展不充分,消費環境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亂象叢生。有關部門要強化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打擊假冒偽劣,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更好保障消費者權益。特別是要適應網絡化數字消費的新形勢,對保健品直播亂象、醫美服務惡意推銷、網絡銷售虛假宣傳、大數據殺熟等新生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同時,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醫療、養老、家政、旅游、購物等領域實施“信用+”工程,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誠信要求,擴大國內市場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水平,運用信用手段釋放消費潛力。
鼓勵供給創新,優化服務體驗。鼓勵企業以消費者滿意度為導向,持續改進產品和功能,提升消費者對產品及服務的預期,激發新的需求。近年來,洗地機、烹飪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家居消費快速增長。根據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的數據,2023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157.1億元(2022年為6515.6億元),出貨量為3.3億臺(2022年為2.6億臺)。這是利用新技術、打造新場景、引致新消費的有益嘗試,其他消費領域也應該加快推動數字技術深度應用,精準對接個性化消費需求,促進商品品種增加、品質提升以及品牌打造。以數智化推動多場景協同,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數實融合消費新場景。通過深度融入體驗、娛樂、社交等元素,使消費行為從品牌化向場景化轉換,尤其是向線下線上協同場景、即時零售場景、社交場景、夜經濟場景等轉化,進一步拓展消費需求。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消費信心。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費積極性,減少超額預防性儲蓄,優化消費預期。要進一步完善住房、醫療、養老等基礎社會保障,切實減輕居民在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負擔,使居民有更多余力消費高附加值產品。著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商業保險市場體系。特別是要針對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分類施策、精準擴面,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本文作者為 李勇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輝民 湖南工程學院教授】
注釋
[1]《2023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發布》,光明網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881540280015632&wfr=spider&for=pc,2024年1月12日更新。
[2]段忠東、吳文慧:《房價預期與城市家庭消費——基于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上海金融》,2023年第8期,第3—17頁。
[3]王岳龍、蔡玉龍、唐宇晨:《房價升值預期、財富幻覺與家庭消費——基于〈國六條〉的證據》,《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2023年第9期,第116—137頁。
[4]Shah D, Webster E, Kour G. Consuming for content?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centric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3, 155: 113408.
責編:羅 婷/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