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研發中心及產業化項目簽約、先進裝備用關鍵組件部裝中心簽約、“秦創原”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開園……新春伊始,一系列創新型產業項目接連“落子”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作為陜西省首個工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曾以制造業規模在西北地區一枝獨秀的西安經開區,近年來聚力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以政策鏈靶定服務鏈,以服務鏈深嵌產業鏈和創新鏈,園區現代產業生態“濃度”愈加飽滿而豐富。西安經開區在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排名第23位,2023年全年生產總值超千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強鏈聚群
902臺焊接機器人同時工作完成白車身焊接組裝與四門兩蓋的裝配調整,16臺總拼機器人同時開展下探式焊接和自動換電極帽等工序……走進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生產車間,一只只機械手臂在沖壓、焊裝、拼裝、涂裝等工藝生產線上揮舞著,工人與機器人協同配合,精準銜接。
一分鐘就能下線一輛新車;投產兩年多來,項目累計實現總產值超568億元。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給西安經開區帶來的不僅是現代制造業的效率和產能,還有聯動式“鏈主”效應。作為23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群的鏈主企業,西安吉利的“龍頭”優勢正外溢為鏈群的整體勢能。
近年來,西安經開區圍繞汽車全產業鏈發展需要,以陜汽、西安吉利整車制造及康明斯發動機、德仕零部件、中集專用車等汽車零部件制造龍頭企業做牽引,30余家核心零部件骨干企業和上百家產業鏈配套企業協同發力,聚焦電機、電控和智聯、智駕等領域,實施技術攻關,不斷提高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只有深化跨領域、跨環節協同發展,產業才能量質齊升。我們在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領域,重點圍繞鏈式發展、創新研發開展重點支持,旨在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西安經開區科技創新與新經濟發展局局長郭哲文說,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地出臺了36條精準扶持政策,提出重點支持工業和技改投資,區內工業企業間加工協作、工業品配套,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政策;此外,還配套設立10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引進陜投國有資本投資、西安市創新投資、西安綜合改革試驗3只百億元基金,為企業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水平提供強力支持。
既用內功,兼借外力。近年來,西安經開區走進上海、武漢、浙江等地,與春風動力、零跑汽車、法雷奧集團等具備自研自造能力的科技型企業對接;同時,主動出擊,走進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市場,與日立公司、大賽璐公司等高端制造企業溝通交流,引導產業鏈關聯外資企業入區設立生產基地、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為產業集群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據統計,2023年西安經開區外商直接投資達25068萬美元,較上年增加35%;全年引進產業鏈項目178個,總投資1649億元。
被緊密鑲嵌在產業鏈上的內外資企業正持續鍛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長板”,企業創新活躍度顯著提升。中車永濟電機公司自主研制的高頻輔助電源系統,可使西安地鐵8號線每列地鐵列車一年節約用電量10萬千瓦時左右;中車永電捷力風能有限公司研制的10MW海上緊湊型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及其國內最大功率半直驅實驗平臺,填補了國內空白;西安吉利將SEA浩瀚架構技術授權給波蘭電動汽車制造商EMP,實現向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反向輸出技術和產品。
升級智造
裝配、校準、模擬現場作業環境測試……完成一道道工序后,西安安森智能有限公司的員工們將合格的智控閥裝箱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西安安森智能在2年多的時間里,已在長慶油田、西南油田等國家重點大型采氣廠部署了超1萬口氣井接入智能氣井控制系統,平均每年為國家增產12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我們的ACJK-3智能氣井控制系統,已經不是簡單采集數據,而是通過在測量單井產量、油壓等系列數據基礎上,加入鉆井特征、試氣數據、投產數據和井筒工藝等維度建立起來的多維矩陣模型。通過規模數據模型的邊緣運算分析,最終實現‘無人自動駕駛’的氣井智慧化管理。”西安安森智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方穎說,隨著安森智能行業優勢的持續擴大,企業也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開始向行業“領軍企業”邁進。
培育高科技、高成長、高價值的中小企業矩陣,是西安經開區謀求可持續高質增量的突破口。按照“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西安經開區精心引導企業升規晉級。在激勵獎補方面,根據企業工業產值增長比例給予30萬元到60萬元不等的動態資金支持;在提升服務效能方面,創新推出“標準地+承諾制”“容缺+承諾+并聯”和157項政務服務周末“不打烊”等改革舉措;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定期舉辦“企業接待日”活動,向企業精準送政策、送服務,主動將專業化服務嵌入企業成長全過程。
園區提供“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目前,西安經開區已集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03家、高新技術企業906家、瞪羚企業62家。在第三批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特色載體終期績效評價中,西安經開區獲評優秀。
做強引擎
熱處理、校平、切割、表面處理、無損檢測……西安天力金屬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廠房里,一張張鈦/鋼、鋯/鋼雙層金屬復合板在嚴謹的工序操作下完成最終檢測,即將打包發貨。公司總經理樊科社告訴記者:“在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模式及西安經開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支持下,我們不斷突破爆炸復合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和關鍵領域對爆炸復合材料的進口替代及其國產化。”
新材料產業是西安經開區超前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早在20年前,西安經開區就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研發優勢,投新投早,培新育強。目前區內的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實現單根萬米級鈮鈦超導線材的量產和批量應用;西安天力金屬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在運行核電項目用鈦鋼復合材料、衛星用鈦—不銹鋼過渡功能連接材料等關鍵材料領域的唯一批量化供應商;西安賽隆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難熔金屬粉末的生產和金屬鉭植入物電子束3D打印……截至2023年,西安經開區60余家新材料企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有38家,新材料產業年工業產值超180億元,同比增長14.5%。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從政府到企業、高校到科研院所,匯聚一切先進要素形成合力,共同為生產力躍遷提供強大合力。”西安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楊劍表示,西安經開區聯合省科技廳正在攜手建設未來產業(新材料)創新聚集區,下一步,將圍繞金屬材料、超導及量子材料、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基因工程五大領域,布局重大科技項目、中試項目及成果轉化項目,以“新材料陜西實驗室+孵化器+產業園區+專項基金+省市區支持政策”的新材料未來產業創新體系,構建“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業化—產業集群”的新材料未來產業孵育生態。
“我們將通過打造高能級領軍企業群體、高韌性科技創新集群、高水平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濃度現代產業生態的產業創新區,持續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西安經開區管委會主任賈強表示。
提升制造業創新水平
賈 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并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西安經開區認真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實際,在著力壯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方面積極改革探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市場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作為領跑西部的國家級經開區,西安經開區將進一步發揮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西北有色院”科研創新模式等優勢,聚焦前瞻性、引領性關鍵技術發展,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創新主體高度互動,在以龍頭企業主導、市場需求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的“經開模式”下,推動以產業化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產業內新技術的更新、流動和轉化,提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產業創新發展區。
(作者系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