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引導黨員干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扎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好理論宣傳,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關鍵在基層。黨員干部必須強化政治意識,著力提高政策理論水平,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領導干部以上率下。縣處級領導干部是理論學習的“先行者”,更是理論宣講的“排頭兵”,要帶頭深入掛鉤鎮(街道)、分管單位、重點企業等講黨課、送政策,組織區直機關、“兩新”組織、國企、村(社區)黨組織開展專題培訓,開展“書記講給書記聽、書記帶著書記學”等活動,以小切口宣講大道理,以小故事印證大發展,扎實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潤民心。“紅色輕騎兵”全員覆蓋。全面整合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支書、老戰士等現有宣講人才資源,通過村居推薦、鎮街審核、區級評定組建“紅色輕騎兵”宣講隊,聯合市區委黨校、駐區高校聯合打造“紅色輕騎兵”課程庫,常態化開展“七進”(進機關、校園、企業、社區、農村、商圈、家庭)宣講服務,引導基層黨員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實現宣講領域全覆蓋。“先鋒講師團”以身示范。優選全區衛生、教育、經濟等領域的黨員先進典型組建“先鋒講師團”,制播“身邊·榜樣”專題片,舉辦“榜樣講故事、講榜樣故事”等宣講活動,采用“線上點單+線下接單”模式開展基層黨組織送課,以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營造學先進、當先進氛圍。
深化調查研究,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黨員干部聚焦黨和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到群眾最多的地方調查研究,為清江浦區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身體力行集民意。突出加快縣域經濟突破、基層治理實踐等7個重點,縣處級領導干部領題制定個人調研計劃,走進村(社區)、項目現場、重點企業等開展實地調研。鄉科級黨員干部結合上級派題、班子議題、群眾點題,開展“走訪式調研”,通過入戶走訪、集中研討等方式,傾聽群眾呼聲,摸清社情民意,多維度收集意見建議。立行立改紓民困。針對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各類問題,深刻剖析思想認識、能力水平、體制機制以及干部作風等問題癥結,制定切實可行、群眾滿意的解決方案。對于一些醫養服務、低效閑置資產處置等較為復雜或歷史遺留問題,要深入研究、妥善解決;對于一些飲水用水、出行安全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又久拖未決的問題,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以案促治惠民生。剖析典型案例具體原因、路徑舉措,起草制定《優化空間載體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重特大項目幫辦服務工作方案》等,將寫在紙上的對策建議落地落實。
化解矛盾糾紛,將群眾強烈“呼聲”變成熱烈“掌聲”。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就地解決,切實把矛盾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落實包案化解機制。采取“一個包案、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方法,全面落實領導包案化解機制,區黨政領導班子主動認領信訪積案,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定期聽取案件化解情況匯報,開展“開門接訪、帶件下訪、上門回訪”活動,帶著案子進入現場接訪下訪調解重點難題,俯下身子深入村(社區)及群眾家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切實找準工作中的差距不足,妥善處理群眾反映情況。整合服務中心功能。將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涉法涉訴聯合接訪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訴訟服務中心、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服務中心設在區人民來訪接待中心,打造集“訴、訪、調、裁、判”功能為一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心,一站式高效率化解矛盾糾紛。拓寬矛盾化解渠道。持續依托區人大“碼上辦”、區政協“碼上議”等載體,引導黨員群眾一起敞開說事、商量辦事、大膽評事。充分利用街道微法庭、老兵調解室、社區“三官一律”工作站等基層站點,將一些物業服務、婚姻家庭等矛盾化解在一線,實現“小事不出格、大事及時理”,真正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
堅持攻堅破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要統籌各方資源、創新工作機制、抓好工作落實,切實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社區管小區”讓人民群眾生活舒心。清江浦區根據不同小區的情況,分三類推進黨建引領“社區管小區”治理模式,對市場化物業小區,推進社區派駐人員與物業企業聯合管理;對問題物業小區,由社區直接接管,統籌住建、街道聯動治理;對無物業小區,依托國有平臺成立物業運營管理總公司,同步成立各街道、社區參股的物業服務子公司,實行兜底管理。“房票全域安置”讓動遷百姓居住安心。聚焦征收安置周期長、超期過渡安置費用高等突出問題,組建房票中心,實行“房票安置”新模式,進一步豐富房票功能,探索更大力度的優惠政策,全力化解超期過渡項目,在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同時,節省政府過渡安置費用,實現居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政府得信譽。“醫養融合模式”讓困難群體暖身暖心。出臺《關于深入推進醫養融合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政策,持續探索特殊群體“三聯三進”醫養融合模式,打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合作通道,精準對接高齡老人、特困老人和重度殘疾人的實際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兜牢民生底線。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