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高質量構建上游生態屏障——重慶一體推進綠色發展調查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大力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努力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運用大數據智慧化手段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推動工業低碳綠色轉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等,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提供了有益示范。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處于重要位置。2016年1月和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重慶考察調研。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重慶統籌高水平保護、高效能治理、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堅持更高質量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高水平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更好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加快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2023年以來,重慶迭代升級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持續筑牢。

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創“十四五”時期以來最佳水平;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4年獲得優秀等級;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5天,連續4年穩定在320天以上……2023年,重慶市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在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重慶采取了哪些創新做法,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經驗做法對沿江其他地區有借鑒意義?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重慶長江沿線展開調查。

數字賦能護綠水青山

沿著石階登上重慶市巫山縣長江北岸的神女峰,從山頂俯瞰,高峽出平湖、碧水映青山的美景盡收眼底。巫山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長江流經重慶的最后一站,境內的長江干流和支流水域岸線總長達180多公里。

巫山縣境內的大寧河是長江一級支流,自北向南流經龍溪、福田、大昌等7個鄉鎮后匯入長江。作為大寧河流域重要的生態湖泊,巫山大昌湖過去水體黑臭、垃圾漂浮,如今水清岸綠、百鳥翩飛,以湖為中心形成了一個1000多公頃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成為當地的一張生態名片。

大昌湖的蝶變是巫山縣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在這背后,數字技術起了重要作用。巫山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鵬表示,他們在長江干流和次級河流的重要點位安裝了10個360度旋轉的“全球眼”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控江面垃圾漂浮物情況。同時還建設了大寧河水生態健康綜合評估數字化系統,接入河湖及水庫視頻監控136個,實現對大寧河巫山段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控。

數字賦能讓治水從“人治”轉為“智治”。2023年以來,重慶市全面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運用數字技術打造了一批多跨協同的典型數字化場景應用,加速推動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巴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應用系統的建設使用,大大提升了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能力和水平。

走進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指揮中心,“巴渝治水”應用系統高清大屏幕上,重慶市120條河流的實時水環境情況一目了然。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楊科軍介紹:“這套系統整合了22個部門690余項數據,監測感知點達1.5萬余個,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問題發現及解決時效由此前平均7天縮短為24小時以內,問題銷號效率提高80%。”

重慶還建立了流域大數據“畫像”指標體系,從水質量、水資源、水生態、水污染、水監管等多個維度入手,為每一條河流量身定制“數字化管水一張圖”,以此提升大數據分析研判能力,實現水環境“可視”“可查”“可分析”,為環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準溯源提供數據基礎支撐。

在重慶梁平區碧山鎮新元村,碧水清波的銅缽河蜿蜒流淌。作為長江四級支流,銅缽河發端于四川大竹縣觀音鎮,流經重慶梁平區七星鎮、碧山鎮后,又流回四川大竹縣。

“過去我們為了監測河流水質,三天兩頭兒往村里跑,如今通過手機APP就能隨時掌握水質狀況。”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江毅介紹,他們聯合大竹縣在銅缽河流域建設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水質自動監測和流域可視化監控。

記者在碧山鎮新元村的銅缽河上河壩水質自動監測站看到,水樣采樣器、氨氮測試儀、高錳酸鹽指數測試儀等設備不停運轉。江毅說:“自動監測站每4個小時對水環境樣本進行自動采集、自動分析,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巴渝治水’數字化管理平臺。水質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就會自動預警,并將預警信息發送至管理員的手機終端。我們根據預警情況開展聯合巡查檢查和應急處置。”得益于智能化的管護模式,銅缽河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以上。

既治水興水,也守山護綠。在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市忠縣,智慧森林防火系統的建成投用讓當地實現了對170萬畝森林的數字化巡護和智能化管理。記者在忠縣林業局指揮中心看到,系統大屏幕上忠縣各林區的防火關鍵部位盡收眼底。

“我們建設了100多個視頻監控前端,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將自動識別煙火、定位、傳輸圖像、報警,實現1分鐘發現、3分鐘核實、5分鐘出動處置的工作閉環。”忠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歐應群說,“自從去年4月智慧森林防火系統運行以來,所有野外荒火均實現了早發現、早處置,未發生一起森林火災。”

綠色低碳促工業轉型

放眼巴渝大地,綠色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重慶在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同時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工業綠色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在這一過程中,一批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在長江沿線各區縣加速成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

在重慶萬州區,長江過境流程80多公里。走進萬州經開區的重慶湘渝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綠樹蔥蘢、綠草茵茵。湘渝鹽化公司科技規劃部負責人徐建華說:“前不久,公司投資1.9億元實施的熱電系統優化節能改造項目已經竣工投產。”這一項目通過鍋爐產能置換更新以及鍋爐煙氣脫硫技術改造,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煙塵約4.5萬噸。

湘渝鹽化是全國最大的井礦鹽和聯堿生產基地之一,擁有120萬噸鹽、100萬噸純堿、105萬噸氯化銨生產能力。這幾年,該公司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改造、工藝優化等措施,積極實施節能降碳行動。

湘渝鹽化公司董事長劉行忠說:“眼下,我們正積極推進聯堿裝置綠色固碳、分布式光伏發電、空分尾氣回收利用等多項節能環保升級改造和循環利用項目,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煙塵共計近5萬噸,產能增加30萬噸。”

同樣身處萬州經開區的施耐德(重慶)電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在這家企業的車間里,所有設備互聯互通,從產品裝配、測試到包裝,全程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施耐德(重慶)電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舒宗品說:“數字技術的應用,讓公司生產效率提高139.18%、產品不良率降低34%、運營成本降低28.5%、單位能耗降低14.74%。”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萬州區近年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全面推動現有企業生產過程數字化轉型、能源消費低碳化轉型、生產過程清潔化轉型、資源利用循環化轉型,邁上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贏之路。

“2023年,萬州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重慶市第一位。”萬州區經濟信息委主任汪海云說,截至目前,萬州區已累計推動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179個,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市級綠色工廠6家,市級數字化車間11個。

工業園區是降碳的主戰場。近年來,重慶持續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和節能降碳改造,累計創建12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33家綠色工廠。

去年,重慶啟動了首批近零碳排放試點園區建設,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橋工業園、西彭工業園、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璧山高新區、潼南高新區等9個試點園區從碳排放管理、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等多方面積極開展探索實踐。

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的重慶數智產業園是國家級綠色園區,也是重慶首批近零碳排放試點園區之一。重慶數智產業園黨委書記、董事長丁華告訴記者,園區不斷完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體系,同時探索水源、風電等清潔用能設備替代燃煤、燃油、燃氣鍋爐,提高企業生產生活用能清潔化水平。近3年園區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清潔能源使用率已達82.88%,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9.83%,多項指標超過近零碳排放園區創建要求。

長江之畔,先進制造業發展脈搏強勁。作為重慶制造業大區,涪陵區瞄準新材料賽道,布局打造聚氨酯、聚酰胺、聚酯、輕量化汽車部件等多條特色產業鏈,建成重慶市首個千億元級材料產業集群。涪陵區經濟信息委副主任夏涵說:“2023年,材料產業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203.7億元,占涪陵區產值總量近一半。”

在重慶市江津區珞璜臨港產業城,重慶市鼎喜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新能源汽車壓鑄零部件精密加工數字化車間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中。“項目完成后,公司將具備年產60萬件新能源汽車壓鑄零部件的生產能力。”鼎喜實業公司總經理楊天浩說。如今,江津區已集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65家,形成產業鏈條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2023年產值超過89億元。

生態效益變經濟效益

忠縣烏楊街道楊峰村里滿山的竹林郁郁蔥蔥,在長江南岸構筑了一道生態屏障。

見到57歲的村民陳珍蘭時,她正在竹林里進行管護作業。“家里之前閑置的6畝土地如今全部種上了竹子。土地流轉的租金加上竹林管護的務工收入,每年能為家里帶來6000多元的收益。”陳珍蘭說,竹子收成后會運往附近竹材加工點,最后生產制作成竹纖維環保餐具。

竹纖維碗、竹纖維餐盤、竹纖維打包盒……走進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展廳里琳瑯滿目的竹制品令人目不暇接。

“依托長江沿線豐富的竹資源,公司加大創新研發力度,開發出近百種竹纖維產品,遠銷德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瑞竹公司董事長王建忠介紹,他們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發展了5000多畝竹子種植示范基地,帶動發展竹材基地8萬余畝,建成12條“以竹代塑”自動化生產線,推動竹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忠縣擁有竹林總面積超過17萬畝,像瑞竹公司這樣的竹產品加工企業共有6家。忠縣經濟信息委副主任譚文伍說,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他們從基地建設、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發展竹制品產業,竹產業年產值超過1.5億元,帶動近10萬竹農增收致富,走出了產業發展高質量與綠水青山高顏值的生態富民新路,實現了生態效益到經濟效益的高度轉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近年來,重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有益的探索實踐,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協同推進,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重慶合川區,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匯,“三江六岸”岸線總長達450多公里。立足生態環境優美的水域岸線資源,合川區建設了20多個濱江親水休閑公園,打造出一批水上觀光和游樂項目,推出了濱水特色旅游線路,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

合川區文旅委主任謝瑜說:“得益于生態旅游的強力拉動,2023年合川區共接待游客2550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85%。”

為破解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重慶積極探索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工作,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際濕地城市”,重慶市梁平區成立了濕地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工作專班,建立健全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我們通過實地調研明確核算區域,編制數據目錄清單,確定核算模型方法與適用技術參數,建立核算程序,最后核算出2022年梁平區試點區域濕地生態系統的產品總值超177億元。”梁平區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正福說。

重慶還打造了“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是全國首個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3項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平臺,打通了碳資源的價值變現渠道。截至目前,“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注冊人數超過200萬人次,累計完成碳排放交易418萬噸,交易金額1.06億元。

青山景色新,碧水東流去。重慶正全面推進美麗重慶建設,推動自然之美、城鄉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生活之美整體躍升,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市域范例。


系統施策 協同推進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重慶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在于,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系統觀念,全市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建設、生態利用有機結合,走出了生態保護修復一體化、系統化、數智化的新路徑。

筑牢長江生態屏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只有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才能真正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重慶,我們看到大昌湖從“臭水溝”蝶變為“生態湖”、中梁山廢棄礦山變成植物主題公園、縉云山從“靠山吃山”變成“養山富民”……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無一不是系統治理后的結果。

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可以豐富和拓展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對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和精準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巴渝治水”“智慧林長”等數字生態應用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監管對象實時監控、全過程監管,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預警預報、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等能力,提升了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沿江各地應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樹牢“一盤棋”思想,強化系統性思維,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中,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生態屏障   重慶   地方   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