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萊西某智慧農業產業園,這里的番茄植株宛如“參天大樹”,最高竟有11米。據介紹,當室內溫度升到25攝氏度,頂部幕布就會合攏,以維持最佳溫度;當傳感器檢測到光照強度達5萬勒克斯時,溫室便會自動觸發滴水灌溉系統,降低種植基質的溫度……憑借智能加持,16萬株“數字化”番茄植株掛滿了色澤相似、大小均一的果實;番茄每平方米年產量最高可達80公斤,是傳統溫室的6~8倍;溫室平均每畝用工不到0.3人,只有傳統大棚種植用工的1/5。
傳統農業中顯現出的新質生產力,甫一出場就風華正茂、令人驚嘆。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離不開新質生產力支撐。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通過科技創新、要素優化、產業升級等手段形成更高效、更環保、更可持續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增強糧食穩產保供能力、強化農業科技裝備、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產業韌性、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農業領域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不僅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助推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引擎。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加大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強國建設,要在科技創新、人才支撐上下功夫,在數字賦能、資本賦能上見行動。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基礎研究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與重大科技突破互為表里,應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研究支撐,聚力關鍵技術攻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插上科技創新“翅膀”。比如,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科技基礎研究的關鍵。近年來,立足優質種業資源和地理條件優勢,吉林長春公主嶺市積極推進玉米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坐落于當地的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在玉米研究、玉米新品種選育上實現突破,審定新品種70個(次),成為東北地區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品種。正是通過聚集育種制種力量、培育發展現代種業,公主嶺市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了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鏈、玉米飼料產業鏈和鮮食玉米產業鏈,實現年產值超百億元。實踐證明,誰敢于探索基礎研究領域的“無人區”,以支撐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為導向,結合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用心“選種”,深耕能夠推動農業科技領域顛覆性的關鍵研究,誰就能搶占農業基礎研究制高點,為應用研究的重大突破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并在實踐上取得領先。
農業領域加大培育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廣泛應用。緊跟全球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推動數字農業產業化升級,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發展“數字農業”。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分析、設計、控制,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先進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全系統、全角度、全鏈條改造。聚焦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的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和數字治理能力的提升等,著力推動基于數字技術的農業生產流程再造,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創新農業產品及服務的消費場景。
培育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市場的支持。下一步,還須加快完善促進農業發展金融體系,做好全面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供給。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覆蓋農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壯大農業技術、專利等成果風險投資市場,促進一批革命性、顛覆性農業技術領域初創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銀行在支持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鼓勵銀行機構積極開發創新農業信貸產品。加大農業科技專項貸款和產業發展專項貸款支持力度,提升銀行在農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項目中的參與度。進一步完善農業擔保體系建設,提升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對農業企業科創貸款的擔保力度,為科技創新農業貸款擔保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要做到這些,必須著力人才培養,加快培育農業創新型人才。堅持農業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高校要錨定農業領域重大發展需求,打造體系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塑造具有扎實學科基礎、原始創新能力、應用轉化能力的高層次農林人才。要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與生態鏈耦合提升需求,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下好學科體系布局“先手棋”,深化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行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素質、技能的要求,重構專業能力體系,提升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的適切性。
(作者:徐劍波,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