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加快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當地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充分發揮科教、產業優勢,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在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上取得顯著成效。如今,安徽沿長江地區已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取得了長江經濟帶建設新成果。
近年來,安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保護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作出安徽貢獻。通過加快壯大新興產業等一系列有效舉措,當地有力促進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安徽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物產資源和廣闊的經濟發展前景,成功躋身國內生產總值前10名,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動能。2023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達47050.6億元,同比增長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
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近年來,安徽根據沿江產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因地制宜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互動融合,不斷開創安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協同推進的新局面。
安徽還制定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2022年版)》,對產業發展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促進沿江產業結構調整。
在安徽銅陵市富鑫鋼鐵有限公司等高爐廠房外,一輛輛貨車往來穿梭,忙著運送廢渣、材料等。該公司副總經理曹以輝說:“今年公司全年產能將穩定在150萬噸左右。”
鋼鐵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產能過剩、污染嚴重等問題也不容忽視。“2018年,我們根據國家政策申請產能置換,開展高爐提標改造。當地政府非常支持,項目僅用約3個月時間便獲審批,2021年公司順利完成改造。”曹以輝說,改造后,公司的鋼鐵質量得到提升,能耗也顯著下降。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孔令剛表示:“經濟發展過程也是產業升級過程。在要素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利用技術、資本等手段促進企業轉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才能更好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大龍港路與振興路交叉口西北角,曾經的5個低效工廠已悄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著新能源汽車變速箱體。該項目由重慶瑞通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22年初,我們準備在長三角實施戰略布局,剛好當地政府正想解決土地利用低效問題。這塊低效工業用地按照企業生產要求改造后,租給了我們。”瑞通新能源汽車變速箱體研發生產項目副總經理李名洪說,“這塊地于2022年10月底交付,2023年6月份投產,目前已實現產值1.4億元。”
對于轉型情況較為復雜的企業及地區,土地置換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方式。在馬鞍山雨山經濟開發區,當地通過有效的土地置換措施,讓低效工業用地煥發生機。
新興產業遍地開花
近年來,安徽加快壯大新興產業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研究制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3年12月,安徽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作為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該條例為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制度遵循。
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執行秘書長任林杰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具有技術、人才、資金密集等特點,產業鏈條長、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光明。”
正因如此,安徽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合肥市便是典型。早在2009年,國家就啟動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合肥市位列其中。2015年,合肥市發布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如今,合肥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培育百億元級企業10家。
“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學布局、一體化推進汽車產業生態建設密切相關。”任林杰表示。2023年,安徽明確將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組建省汽車辦,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達86.8萬輛,同比增長60.5%,由全國第7位上升至第4位;全省汽車總產量達249.1萬輛,由全國第7位躍居第2位;汽車全產業鏈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說:“我們要乘勢而上,壯大汽車首位產業,推動整車、零部件、后市場全面發力,力爭2024年新能源汽車達120萬輛,汽車總產量達320萬輛。”
安徽還積極布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在安徽蕪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3年實現產值約300億元。
蕪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興起可追溯至2007年,為更好實現智能制造,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工業機器人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當時工業機器人大多從國外引進,成本高昂。”蕪湖市鳩江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翔宇說,“我們要實現汽車生產國產化,就要配套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裝備制造部開始試制工業機器人,最終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165kg負載六關節工業機器人。
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印發,提出支持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蕪湖梳理和摸排了本地機器人及相關企業,拉開了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的帷幕。
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批復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方案,提出支持打造以蕪湖為龍頭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試點集聚區。兩年后,蕪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試點集聚地獲批成為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作為脫胎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裝備制造部的企業,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機器人研發制造已有數十年,目前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光伏、鋰電等行業。2023年,公司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1.2萬臺,同比增長103%;國內市場占有率由2022年的2.3%提升至2023年的4.6%,超過川崎、雅馬哈等全球老牌機器人品牌。
當前,蕪湖市圍繞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六大板塊集聚企業。2023年,蕪湖機器人與增材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李翔宇說:“蕪湖將進一步集聚生產要素,加快機器人產業建設,不斷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進發。”
目前,安徽已形成以合肥為核心,以蚌埠、滁州、蕪湖、銅陵、池州為發展弧的“一核一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布局,集聚相關企業400余家。
在安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形成的生態優勢正加速向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勢轉變,戰略性新興產業已遍地開花。
科創企業成鏈集聚
安徽還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機遇,借助區位優勢,大力實施“雙招雙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助力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態勢不斷增強。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征,但對技術、資本、人才要求較高。在我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背景下,更需要良性的產業生態讓企業抱團成長。”孔令剛說。
集群式發展,是安徽補全新興產業生態的重要路徑。在六安市金安區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在檢查剛生產出的雙極板。“這種雙極板能為氫燃料電池內部提供氣體流道。”該公司品牌負責人張健介紹,“氫燃料電池具有無污染、續航久、充電快等特點,尤其在重載長距離運輸上具有較大優勢,但目前市場普及度不高,僅憑單個企業很難維持。”
“針對企業困難,我們編制了氫能產業發展圖譜,按圖索驥,精準對接,補齊產業鏈薄弱環節。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招引什么,通過沿鏈招商,為完善氫能產業鏈條提供了有力支撐。”金安區經信局工會主任褚世中說,“我們還為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一系列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撐,并成立專班跟進服務。”
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安徽金安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產業集群入選,新興產業發展土壤進一步夯實。這只是安徽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縮影。目前,安徽已創建了11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了28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集群。
“打造產業集群,企業不僅可以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等,降低成本,提高分工效率,還可以聚集生產要素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孔令剛說。從數據看,安徽28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集群聚集了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5家、創新型中小企業399家、高新技術企業1409家,中小企業近3年有效發明專利增速達29%。
綠色經濟前景廣闊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安慶興達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可發性聚苯乙烯樹脂(EPS)的民營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非甲烷總烴等是污染治理的重點。該公司安環科副科長朱晨表示,公司設有一系列環保處理設施工藝,并委托專業公司設計了環保設施。
“從長遠角度來看,綠色發展能給企業上下游帶來正向反饋,有助于深化合作。”朱晨的想法在安慶高新區的企業中很普遍。在當地,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這離不開政府的督促和引導。在安慶高新區管委會大樓,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電腦上翻看污染警報的歷史記錄。這些預警信息由智慧平臺提供,該平臺能將高新區內污染監測數據實時匯集到系統上,方便工作人員及時處理。
“在構建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同時,我們利用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園區環境指標,對未達標企業積極做好幫扶,提供技術支持。”安慶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黃文娜表示,近年來,當地聚焦化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高標準、嚴把關引入高質量綠色產業項目。“化工園區變‘綠’既是時代趨勢,也是發展要求。我們每年對企業進行考核,以此為依據配置要素資源,全力推進園區綠色發展。”
安徽堅持走低碳發展之路,加快綠色轉型,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全省“雙碳”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對重點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建設零碳產業園;同時,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堅持發展農業,培育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推廣智能建造和綠色建筑,加強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創建,助力打造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
科創引領、技術賦能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2021年7月,來安縣人民政府、安徽聯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工程院院士蹇錫高成功建立了三方共建聯科創新中心,通過產學研融合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當年,安徽聯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冰箱內膽腐蝕開裂這一問題展開攻堅,研制出了耐腐蝕抗開裂冰箱內膽聚烯烴專用材料,并成功實現產業化,有效促進了企業綠色低碳發展。2023年,該產品產量達8000噸,實現營收1億元以上。
近年來,安徽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2023年,安徽新增國家綠色工廠76家,居全國第6位。為發展賦予綠色,最終也會惠及所有人。“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在安慶上班的居民程華強感慨,“現在我們都愿意去江邊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一江清水,為安徽發展帶來無盡動力與生機。
關鍵要做好岸上文章
魏永剛
一江清水向東流,是美麗中國的愿景,也是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保證。長江生態保護如今已成為共識,但是如何做好長江保護工作,仍需要許多探索。安徽的實踐告訴我們,水里的文章要從岸上來做。長江“病在水里,根在岸上”,長江生態治理必須統籌做好岸上文章。
安徽做“岸上文章”是從減法開始的。2016年以來,安徽省淘汰落后鋼鐵、煤炭產能均達千萬噸以上,淘汰水泥、平板玻璃、造紙等產能也都達數百萬噸。令人欣喜的是,“岸上的減法”收獲了加法的效果。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安徽遍地開花,經濟綠色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大大增強,長江沿岸生態優勢加速轉變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水里與岸上的辯證法再次啟示我們,江河安瀾、河湖美麗、人水和諧的美景是可以實現的。
保護長江,做好岸上文章,關鍵在于推動綠色轉型。共抓長江大保護是倒逼岸上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安徽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將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堅持走低碳發展之路。只有經過不懈努力,才能實現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目標。
做好水里的文章,就要在岸上多動腦筋。安徽沿長江地區匯聚了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已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這生動說明了安徽省參與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成效,也表明了治水興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在安徽,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扎實做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水環境有效治理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