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一以貫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道路,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形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新質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同時,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比如,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問題,生產和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較大,等等。這就給我們的理論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指明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體現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和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的深刻把握,是對我國經濟建設規律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質生產力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也是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準。但是,生產力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即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強調“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并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而是“社會發展的一般精神產品”,即一種精神生產力。科學技術從精神生產力轉變為物質生產力必須與生產力的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改善其性狀和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者相結合,提高勞動者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結合的程度、質量、水平不同,是傳統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區別。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同志強調:“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概括為社會主義本質的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始終堅持以科技進步不斷推動傳統生產力發展和躍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已經進入以創新為主題、以創新為主導的新時代。為了抓住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機遇,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突出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和中國國情變化,對中國共產黨人發展生產力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新質生產力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主要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內涵豐富、意蘊深厚的生產力理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高科技體現為重視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并將科技創新成果融入生產全過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持續突破,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著眼于具體的生產過程,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主導并推動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高效能體現為生產要素配置效率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高和生產效率高。不同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效率受到組織和技術因素的影響,我們通過改進組織方式和技術水平,提升生產要素的組合效率進而推動生產力的躍升。其一,基于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的創新,各類優質生產要素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流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進一步提升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創新效率。其二,經濟體制與科技體制的深化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逐漸成熟,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持續縮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其三,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產業化的過程,推動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的變革,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能夠極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高質量體現為擺脫傳統增長路徑,不再依靠大量資源投入、能源消耗,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內在統一,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以先進生產力打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全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優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和低碳化的目標要求,成為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生產力。現在,中國在多個新能源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發展潛力巨大,中國的綠色發展正在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典范。

用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高質量發展需要新質生產力理論來指導。

重視技術革命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突破。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回顧歷史,生產力的躍升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蒸汽動力領域的技術突破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通過蒸汽機的應用帶動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的飛躍發展,使生產動力發生巨大變革,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電力領域的技術突破催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通過機械化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大規模的生產變得經濟可行,實現了生產力的大幅躍升,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帶動了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生產發展,使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人類進入信息時代。這表明,科技革命是產業變革和生產力躍升的動力源泉,新質生產力與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

推動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集中力量進行重大科技攻關的顯著優勢,正是這一制度和體制使我國在量子信息、高鐵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北斗導航、移動通信、新能源汽車等一系列技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為我國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創新動能。當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要按照“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的發展要求,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調整生產關系,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充分激發社會發展活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由前沿技術、顛覆性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所形成的物質資料構成的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一是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是基本盤、老家底,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通過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提升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二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在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對標國際領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三是前瞻性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為特征,有望發展成為新興產業乃至支柱產業。發展未來產業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有利于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釋放更多新質生產力,培育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