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抓實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安徽是農業大省和農村改革發源地,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適應農業農村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創新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在4年多的實踐中,我們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整合各級各類資源,引導群眾廣泛參與,著力匯聚支撐信用評級的信息數據,建立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體系,開發信用評級結果運用場景,推動信息生信用、信用變資源、資源促發展,實現農民群眾有實惠、普惠金融有發展、基層組織有加強、鄉村產業有振興、鄉村治理有提升的多贏局面。

一、堅持黨建引領、統籌推進,提升聚焦鄉村振興“向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始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構建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多方協同、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凝聚起各方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合力。一是把部門統籌起來。發揮各級黨委領導作用,建立各部門參與的省市縣三級聯席會議制度,黨委、政府負責同志擔任召集人,成立聯席會議辦公室,定期調度推進;細化職責分工,明確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金融監管部門具體實施,數據管理部門歸集數據,農業農村部門指導鄉村產業發展,調動金融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二是把干部動員起來。學習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落實縣級領導班子黨員負責同志包鄉走村入戶、鄉鎮干部包村入戶、村干部遍訪農戶等制度,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黨組織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將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成效作為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選樹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的重要依據,推動黨員干部走到田間地頭、坐到百姓炕頭,了解群眾家庭信息、日常行為表現和生產生活需求,幫助協調解決問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三是把群眾組織起來。加強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宣傳,通過開展集中宣傳月活動等方式,運用網絡新媒體、宣傳欄、鄉村大喇叭等載體,采取明白紙、情景劇、民俗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黨的“三農”政策以及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多角度宣傳信用惠民清單、結果運用場景、信用主體典型事例,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二、堅持數據賦能、信用支撐,打造驅動鄉村振興“新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堅持數字化賦能,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廣泛收集分散在多層級、多環節和多主體中的涉農信息,強化數據共建共享共用,打通農村信用建設“最后一公里”,暢通資源要素支持鄉村振興的“路”和“橋”。一是匯聚信用信息。編制全省統一的農村信用信息數據目錄,通過“政務歸集、金融匯集、入戶采集、評議收集、行為累集”匯聚數據,即:定期歸集、動態更新土地承包、失信違法等政務數據;與金融機構對接匯集信用主體信貸參保信息;組織基層黨員干部、信貸員等結合常態化入戶走訪,補充采集核驗生產經營等信息;結合文明鄉風評議,收集農戶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數據;通過網格員上報、村民自主申報等方式積累農戶行為數據,形成富有治理意義和價值的數據庫。二是打造服務平臺。按照“業務標準化、流程規范化、信用數量化、管理制度化、經辦信息化、決策數據化”建設思路,開發省市縣鄉村服務全覆蓋的綜合集成信息系統平臺,統一制定農村主體信用信息數據標準、統一構建標準化信用評價體系、統一使用社保卡和電子社保碼等拓展結果運用場景,廣泛應用于信用評級、金融服務、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多個領域,充分釋放數據價值。三是構建評級體系。根據農村主體的現狀和需求,分類設置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行政村信用評級模型,區分不同等級;在信用指標體系構建上,堅持定性與定量并重,既考量生產經營、資產負債等“硬信息”,也綜合評估道德品質、公益行為等“軟信息”,實現對各類主體信用精準畫像。截至2023年底,共對1017.8萬戶(個)農村主體開展信用評級,評定各類信用主體673.69萬戶(個),信用主體占比66.19%;評定信用村8222個,占建設區域行政村的70.27%。

三、堅持市場導向、金融撬動,激活服務鄉村振興“源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不是“黨建引領信貸”,工作中不干預任何一家參建主體的市場行為,而是通過搭建載體,優化制度供給、政策供給、服務供給,激發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增強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活力。一是加大金融供給。與14家參建金融機構簽訂共建共享共用公約,強化參建各方在信用共建、數據回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職責,基于農村主體信用評級結果,開發免抵押免擔保、利率差異化、線上線下協同服務的專屬金融產品,有效緩解農村信用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截至2023年底,共為97.49萬戶(個)信用主體授信1012.12億元,發放貸款650.68億元,平均利率下降178個基點,高于同期LPR降幅108個基點,信用主體戶均節約利息支出1917元。二是優化金融服務。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優勢,加大對村“兩委”干部經濟金融、產業發展、風險防控等方面培訓,提高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通過選派金融村官、建設鄉村金融服務室(站)、組織金融服務沙龍等措施,推動金融知識普及、政策宣講、產品宣傳等活動深入開展,提高農村主體金融素養,切實增強其信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三是防范金融風險。建立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分擔和化解機制,設立風險補償金,發揮保險、擔保風險緩釋和融資增信作用,引導參建金融機構持續優化信貸產品設計,實施全流程風險管控,做實做細貸款風險防控制度安排,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

四、堅持產業優先、惠農利民,夯實助推鄉村振興“硬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堅持以信用體系建設為“橋梁”,發揮黨委、政府在政策配套、項目支持、人才技術支撐等方面的關鍵作用,積極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集聚,解決農村產業發展瓶頸制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加大惠農政策支持。發揮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集成作用,持續增加農業、金融、財政等部門政策供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釋放政策紅利,創建一批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二是強化產業發展服務。組建鄉村產業發展省市兩級專家庫和縣級服務團,建立“信用村吹哨、服務團報到”機制,深入開展“送產業指導、送政策信息、送支持項目、送技術培訓、送配套服務”等活動,指導鄉村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匹配農村主體農技、銷售、用工等需求,有效服務農村全產業鏈發展。三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級聯盟、村企聯建等產業發展模式,建立“龍頭企業+信用村集體經濟組織+信用戶”、“信用戶+信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產業化聯合體,完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2023年選點建設地區村均集體經濟收入66.16萬元,較2019年增長235%,增速高于非選點建設區域26.8個百分點。

五、堅持信用治理、塑形鑄魂,優化支持鄉村振興“軟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注重發揮信用潛移默化作用,通過建立健全信用結果運用體系,不斷擴大群眾參與度、拓寬群眾受益面,將誠實守信融入農民生產生活,實現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培育了文明鄉風,促進了鄉村治理。一是開展鄉風文明評議。成立由基層黨員干部、“五老”人員、村民代表等組成的評議小組,圍繞遵紀守法、家庭和諧、鄰里友善、關心集體、熱心公益、誠實守信、移風易俗等方面,建立公開透明的評議流程,評議結果作為信用評級的重要指標,引導農民規范日常行為。二是建立信用激勵機制。建立健全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結果運用政策體系,豐富信用惠民清單,將信用結果運用從金融領域向政務服務、教育醫療、交通文旅、通信購物等領域拓展,讓更多群眾得到更大實惠,營造“人人守信用、信用惠人人”的濃厚氛圍。三是推行信用積分管理。將農戶參與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移風易俗等行為量化為信用積分,依托信息系統平臺進行積分發放、使用工作,農戶獲得積分可在當地信用超市、信用商圈等兌換生活物資,也可線上享受個性化禮遇政策,累計給予170.8萬信用戶兌換信用積分1.19億分,物品價值3153萬元,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作者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