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增長速度一直領先于世界,工業機器人應用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圍繞工業機器人的現代制造業產業鏈發展壯大,而且推動了傳統型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影響機制的復雜程度遠超一般機器人。在現實經濟中,工業機器人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影響的路徑復雜且不確定,工業機器人本身不僅是一種資本,未來還可能演變為一種專門的生產要素,其對就業的影響不只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在針對廣東東莞、佛山等地傳統工廠實施“機器換人”改造的實際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機器換人”對就業的綜合影響較為復雜:
第一,從調研數據來看,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替代作用大于對就業的創造作用,主要是對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失業人數中低學歷的占比較高。
第二,機器人使用的同時會創造新崗位,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但是增加的新崗位數遠不及被替代的崗位數。“機器換人”過程中并未出現規模性失業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部分工人參與轉崗培訓,同時新經濟業態也吸納了部分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另外,部分外來務工者返鄉就業也緩解了“機器換人”給當地造成的就業壓力。
我國在大力推進工業機器人替代戰略的同時要實現穩就業的政策目標,需要實現對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革。在穩就業、保就業中要著重把握好三點:第一,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從資本的積累和勞動的創造出發,發揮體制優勢,構建以人為本的機器人替代戰略,統籌實施就業保障規劃,進一步推進工業機器人的就業創造效應的實現,在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應用和實施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實現穩就業。第二,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可以通過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提高企業擴大生產的能力、利用智能化技術的進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等方式促進就業。第三,在勞動創造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勞動對象、推動生產工具的進步、勞動分工高級化以及勞動方式靈活化等方式實現就業的增長。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