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在這一過程中,一個行之有效、可以依循的方法和路徑,就是將新質生產力同作為其對稱的傳統生產力聯系起來,做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中劃清兩者之間的界線,明晰兩者之間存在的系統性差異,進而提煉、概括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到實處。
首先,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在于“新”,關鍵在于“質”,落腳于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它代表著未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意味著生產力水平的躍遷,是包容了全新質態的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只有充分考慮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的歷史特點,突出一個“新”字,著力于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才能以“創新”發展為引領,從根本上解決好發展的動力問題。
第二,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源自科技創新。不僅涉及領域新,而且技術含量高,體現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只有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創新起主導作用、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且更體現新內涵的新質生產力,才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
第三,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為其深層底色。其“質優”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綠色發展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只有以發展方式創新推進全面綠色轉型,注重環境氣候成本、做好環境氣候成本效益分析,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才能真正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第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契合新發展理念要求、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標識性概念,反映了我國經濟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突破的新時代生產力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只有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聯系起來,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擎,才能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五,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所對應的傳統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所對應的是新型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只有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著力破解妨礙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責編:董惠敏/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