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和長遠、著眼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必須深刻領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努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走在前。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對于我們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上海有效應對外部環境嚴峻復雜變化,必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更早、更大、更直接。生產力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努力掌握先進生產力質態,才能在世界經濟發展方式、分工格局和治理結構重塑中占據優勢地位。我們要更加堅定自覺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繼續做大經濟總量,提升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地位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
上海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必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量子科學、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總體來看,很多新技術、新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許多領域各國的基礎和水平還比較接近,這為我們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上海肩負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使命。我們要搶抓機遇,聚力推動前沿新興領域創新突破,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
上海加快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海仍處在新舊產業接續期和新舊動能轉換期,對舊動能的依賴還比較大,新動能的推動力還不夠強,產業發展也面臨日益突出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約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經濟發展質效的治本之策。我們要著眼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經濟增長的接續力量。同時,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抓手,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加快從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努力推動上海經濟高效增長。
堅持系統觀念,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工程。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遵循科學的方式方法,從上海實際出發,加強整體謀劃,做到統籌兼顧,在工作實踐中著力處理好四個關系。
處理好“長”與“短”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資源稟賦為基礎,揚長補短,找準突破口和發力點,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在補短板、強弱項的同時,更加注重鍛長板、揚優勢。上海的優勢在于科技綜合實力強,擁有數量眾多的國家級科研平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和外資研發中心;在于產業轉型升級早,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在于人才資源總量大,全市人才規模達到675萬人,僅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人才數量就超過80萬人,這些都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有利因素。我們要持續深耕具有比較優勢、領先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著力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努力讓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
處理好“立”與“破”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則,把握好工作節奏,穩扎穩打向前推進。尤其是要善于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維看待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對上海來說,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在經濟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部分產業還是優勢產業,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更新、數字賦能、業態煥新等途徑,這些傳統產業也可以脫胎換骨,孕育形成新質生產力。“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對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的落后產能,要持續做好清理淘汰工作,為發展先進產能騰出更大空間,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我們要針對前沿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性強等特點,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良性互動。一方面,加快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大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速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資源向企業匯聚。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組織推進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持續深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發展與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維護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其自身發展也需要不斷夯實安全根基,努力做到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技術倫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一些顛覆性技術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必須強化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切實守護好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我們要著力構建保障技術創新的高效能治理體系,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的安全監測預警,及時完善法規標準和監管辦法,明確安全邊界,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共治機制,規范引導新技術、新應用安全有序發展,努力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安全環境。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動力,產業是載體,資金是支撐,人才是關鍵。當前,上海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以加快建設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航運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主攻方向,統籌牽引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我們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動“五個中心”聯動發展、耦合共生、相互賦能,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實體經濟、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努力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把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動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功能全面升級,努力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一是打造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和保障在滬國家實驗室及基地、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質量運行發展,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創新體系,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更多原創力強的“鏈主”企業。二是提升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水平。加強基礎研究系統部署和前瞻布局,推動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學中心,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建立健全高風險基礎研究風險分擔機制,力爭取得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三是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模式,完善行業、企業出題機制,優化“揭榜掛帥”“賽馬”等實施路徑,努力破解一批“卡脖子”環節,在產業發展最前沿、最具潛力的領域搶占先機。四是健全科創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張江高新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加快打造一批高質量孵化器,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構建科技咨詢、研發測試等全鏈條科研服務體系,努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產業資源集聚耦合、疊加碰撞,形成產業發展“核爆點”。
著力提升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水平。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把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一批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一是推動“2+2”,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一手抓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兩個轉型”,促進數字技術深度賦能傳統企業發展,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鼓勵鋼鐵、化工、電力等傳統高耗能企業實施綠色化技術改造,建設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和綠色低碳供應鏈體系,努力把傳統產業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二是壯大“3+6”,打造新興產業創新高地。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勇擔使命任務,深入實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下大力氣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六大重點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三是培育“4+5”,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產業行動方案,持續加強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方向布局,聚力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環節和技術堵點,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路徑、投融資模式和支持政策,努力在若干細分領域率先確立產業發展優勢。
著力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著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全鏈條、全過程,積極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大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以高效率資金供給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一是推動金融更好支持全過程創新。依托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重要平臺建設,健全以科技信貸、科技保險、股權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基本架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股權投資行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專業化社會組織等作用,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通科技企業孵化的“最先一公里”。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科創板等功能,打通科技企業上市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動金融更好支持產業體系升級發展。引導金融機構適應技術、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特點以豐富產品和服務,探索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數字金融等新業務,整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為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保障。三是推動金融更好支持經營主體穩健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完善普惠金融顧問制度、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平臺、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等服務機制和政策工具,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水平,努力促進廣大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著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制定實施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政策,深入推進人才和教育、科技資源融合集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放眼全球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發揮開放引才的綜合優勢,深入實施人才高峰工程、重點產業人才引育專項等計劃,持續打響“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品牌,大力引進集聚一批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創新發展方向的戰略科學家及其團隊,更大規模引進海外青年才俊。同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完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二是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加大人才發現、推薦、評價等各環節放權松綁力度,深化職稱評定、科研經費管理等改革,建立健全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等機制,構建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形人才結構,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三是打造高品質人才生態。精準對接人才在落戶、安居、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深入實施全球人才優享服務、人才全周期服務改革,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服務品質,努力營造世界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