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機器人、無照明、動物園:進化中的中國工廠
新華社上海5月24日電 機器人“當家”,沒有照明的作業區,廠房外閑庭信步的孔雀和梅花鹿……在中國,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普及,人們傳統印象里機器轟鳴、人聲鼎沸的工廠景象正在迭代升級。
走進上海汽車乘用車公司臨港基地數字化工廠,400多臺機器人開足馬力,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線一輛車。
借助圖像識別技術,車身裝配機器人能夠準確找到不同車型對應的發動機;與此同時,輪胎安裝機器人在一個工位上即可完成四個輪胎的裝配。
在這里,復雜流程不需要人工介入,一條流水線就能實現多款車型混合生產。
這是5月23日在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廠內拍攝的首款“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右一)。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上海是中國首個把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所謂機器人密度,是指每萬名員工擁有的機器人數量。目前,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臺,居世界領先水平。
根據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上海市經信委預計,2025年本市重點行業機器人密度將達到每萬人500臺。
走進上海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排充滿工業設計美感的機器人,“高矮胖瘦”的它們兼具柔性內核,可在不同應用場景里“大顯身手”。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積累的工藝庫,不斷優化機器人的智能感知、軌跡規劃、操作精度、交互能力,協作機器人讓‘機器學人’,使用體驗更簡單,工人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使用。”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洋說。
這是5月22日在上海寶鋼股份寶山基地拍攝的“黑燈工廠”內景。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走進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的冷軋車間,猶如進入一座幽暗的鋼鐵叢林。
“AI大腦”輔佐著只有三名操作人員的主控室,車間里機器人已替代人工作業,因此庫區的燈光也時常關閉以節省能源。就算是工藝復雜度較高的汽車板,依然能在幾乎沒有照明的條件下“絲滑”生產。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在全球的裝機份額從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
寶鋼工廠外不遠處還有一座動物園,飼養著孔雀和梅花鹿,它們被稱為“小哨兵”,敏感地“監測”著園區內的生態環境。曾經跟“污染”深度綁定的鋼鐵廠,而今已是綠色制造的排頭兵。
這是5月22日在上海寶鋼股份寶山基地的“哨兵動物園”拍攝的孔雀。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據介紹,寶鋼股份建成了包含碳核算、碳資產、碳足跡三大模塊的智慧碳數據平臺,是企業跟蹤評估碳排放實績、統籌優化碳資產、準確披露碳信息的重要量化工具,可以做到對下游用戶提供的每一個鋼鐵產品都有“跡”可循。
今年3月,中國首批量產供貨的低碳排放硅鋼系列產品在這里下線。通過減少冶煉過程中礦石、焦煤、焦炭等原燃料消耗,實現產品碳足跡的下降。
“根據我們的目標,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到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寶鋼股份運行中心副總經理兼碳中和辦公室副主任劉仕君表示。(記者:曹檳、姚玉潔、龔雯、王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