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作為數據處理能力的集中體現,算力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算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一般可分為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等。人類社會正處于從工業文明邁入數字文明的重要關口,在這一進程中,算力成為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礎,成為推動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方式變革的重要動力。根據《2022—2023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基于對15個樣本國家的研究,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點,國家的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6‰和1.7‰,預計該趨勢還將繼續保持。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算力規模快速上升。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著力夯實算力發展基礎,優化算力結構,推動算力資源多元化供給,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
如何認識和理解發展算力的重要意義?
算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算力對賦能科技創新、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都高度依賴算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算力就是創新力,發展算力能極大加速科學研究和創新的步伐。另一方面,產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算力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發展算力,不僅能讓數據的要素價值得到充分發掘,發揮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且可以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算力發展能有效帶動投資消費擴容提質。算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算力基礎設施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等特征,可實現信息的集中計算、存儲、傳輸與應用。縮小與發達國家算力基礎設施的差距是我國實現算力追趕超越的重要抓手。據測算,“十四五”時期,大數據中心投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累計帶動各方面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算力基礎設施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將會成為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的基礎網絡,促進數字經濟提速發展,也會帶動形成新的長期經濟增長點,對于優化投資結構、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算力發展有助于激發消費新需求,推動消費升級。算力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消費方式和生活體驗,應用場景十分廣泛,能夠孕育新的商業模式,形成具有引領性的消費場景,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釋放消費潛能。算力發展還加快了傳統商業、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使其更好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算力成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領域。當前,算力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和頭部企業紛紛加碼算力賽道,競相布局。美國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在算力領域處于優勢地位。2015年起,美國開始推行國家戰略計算計劃(NSCI),在量子計算領域發布《國家量子倡議法案》《美國量子網絡戰略愿景》《量子網絡基礎設施法案》等,推動先進計算能力提升。2018年,歐盟發起“歐洲高性能計算共同計劃”,旨在建立一個由世界級高性能計算和數據基礎設施支撐的歐洲高性能計算以及大數據系統。日本也將先進計算納入重點支持的高新科技領域。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算力趕超成為必要之舉,必須保持優勢,加快發展,不斷開辟算力新領域新賽道、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為新一輪國際競爭儲能蓄力。
扎實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算力應用落地,可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實現算力資源互通互聯,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提升數據中心互聯能力,促進跨網、跨地區、跨企業數據交互,盤活全國算力資源,加快形成規模效應;二是著力構建算力產業鏈,完善算力綜合供給體系,在計算、網絡、存儲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三是加強行業算力建設布局,深化算力賦能行業應用,加快推動算力服務能力建設,制定算力服務體系標準,提升算力服務普惠易用水平,構建安全高效的算力服務支撐體系,同時,加強數據資源收集應用,進一步盤活數據資源、挖掘數據價值。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