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本主義現代化具有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基因,西方文化的外向性、競爭性和排他性特征使西方率先實現了現代化,但也產生了各種問題,例如社會兩極分化、生產的不可持續性、暴力沖突、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等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斂、中庸、包容的文化性格,其所孕育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尚中樂和價值追求、關系性思維模式,能夠為消除西方現代化產生的各種弊病作出貢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在社會形態變革的意義上摒棄了中國傳統文化落后的成分,形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突破了現代化模式上的西方中心主義,為世界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方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8 【文獻標識碼】A
西方文化孕育了西方現代化,但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基因也導致了西方現代化成為貧富分化的現代化,是不可持續的現代化,是西方霸權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被殖民和被征服的對象,并在獨立后長期對西方處于依附地位,現代化進程長期受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主義世界觀以及內斂、中庸、包容的文化品格,和西方文化相比具有鮮明的不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形成了社會主義新的文化形態,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保持了中國的民族特性,也能夠為全人類的現代化作出貢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1]
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西方文化基因及其困境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西方的確立,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程。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是資本主義主導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遵循資本增殖的基本邏輯,在國際關系上遵循權力規則,在基本價值理念上遵從西方基本價值觀,打上了深刻的西方文化烙印。馬克斯·韋伯在《世界經濟常識》中把資本主義在西方的出現歸功于文化因素,認為西方世界具有資本主義精神這一內在動力。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也將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歸因于西方特有的文化基因。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質,既成為推動西方率先走向現代化的促進因素,也成為當今世界產生各種全球治理問題的根源。
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底色及其文化特征
個人主義傳統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基礎。現代西方文化與古希臘文化有深厚淵源,而古希臘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存在若干互不隸屬的城邦國家,這種狀態使古希臘各城邦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希臘文化屬于海洋文化,不論是出海捕魚還是從事海上貿易,都對個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對個性的解放則強化了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因素。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是中心,是目的,具有最高價值,而社會只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這種肯定、高揚、突出和強調自我的傾向使西方人在心靈深處將“自我”放大到極致,另一方面又使他們在價值上信奉“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2]
這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底色,使西方文化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外向性。不同于大陸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種外向型進取文化,人類在與狂風巨浪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冒險和進取精神。基督教的原罪說則又強化了這種外向型的文化性格。基督教的原罪說把世界分為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人由于原罪而不是一個自足的存在,而只有不斷地向外求索從外部汲取力量,才能夠由一個非自足的存在向一個自足的存在轉變。這種外向型文化性格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對自然的征服,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關系上,就是對其他國家的征服。
二是競爭性。競爭性是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的合理延伸。把個人作為目的,必然意味著個人需要通過競爭來實現個人的價值。這種對個人和競爭的強調,誕生了西方以提高競爭力為目的的高技術型文化,形成了一種對“力”的崇拜。這種對“力”的崇拜不僅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體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上。
三是排他性。西方文化認識世界的方法是二分法的類屬性思維方法,把物體視為分離的、獨立的實體,不同的實體具有不同的本質屬性。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與西方一神教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則強化了西方文化的排他性。西方的一神教堅持人只能信仰一個神、一種宗教,其他宗教都是非法的,不被允許存在的。歐洲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誕生一定程度上是宗教沖突的結果。
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缺陷和弊端
西方文化中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其外向性和競爭性因素所蘊含的探索精神,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則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開啟了人類現代化進程。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主導下的現代化存在的缺陷和弊端,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首先,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貧富分化的現代化。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資本增殖的邏輯導致了資本對社會的剝奪:資本主義現代化一方面使生產得以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生產者的勞動者則常常處于分配不公平狀態。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基因及其強烈的競爭意識,使其更容易接受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容易接受社會的兩極分化,而資本也就有意識地利用兩極分化來維護自己增殖的權益。盡管在工人階級的抗爭下一些國家建立了有利于工人的社會福利制度,確立了維護工人權益的立法,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修補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兩極分化。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貧富分化再次加劇,失意的民眾開始擁抱民粹主義等極端思潮,貧富分化導致了政治上的極化,成為西方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其次,西方文化的外向性導致西方現代化伴隨著暴力擴張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資本增殖的需求導致其不斷尋求市場和原材料產地,這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強大動力,這種殖民擴張帶來血腥的戰爭,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真正的獨立,“新殖民主義”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在盤剝非西方世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資本增殖的邏輯意味著人對自然的索取是無限制的。資本對利潤的追求不斷刺激生產技術上的革新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環境所承擔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環境退化、資源枯竭、土壤污染、氣候變化,等等,成為西方現代化的衍生品。20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影響深遠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詳細描繪了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對西方現代化的未來提出了疑問。
第三,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基因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后則體現為國與國之間競爭和沖突的加劇,并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全過程。現代民族國家是戰爭的結果,現代世界體系在一連串的戰爭中形成,并不斷向歐洲之外的地區延伸。由于強調自我物質占有和個人利益至上是西方文化的底色,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征服與被征服成為國際關系的常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盡管世界上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戰爭,但冷戰尤其是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則把整個人類帶入空前危險的境地。冷戰結束之后,美國為維持其霸權,時刻在全球尋找“敵人”,并在安全上追求“絕對安全”,從而把其他國家置于美國的先進軍備和盟友體系的威懾之下。
第四,資本的全球性擴張并沒有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現代化,資本主義現代化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和排他性。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它通過國際分工、國際機制建設和價值觀的推廣來維持其霸權地位,導致現在的全球財富分配格局仍然大致維持了一百年前的格局。西方以價值觀劃線區分“文明與野蠻”“民主與獨裁”,人權、自由、民主等詞匯成為干涉他國內政、打壓對手、維持霸權的手段。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使西方社會內部兩極分化在國際上得以復制,發達國家組成的“中心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為中心國家提供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國家”存在嚴重的不平等。[3]“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4]“現代世界體系”理論提出者沃勒斯特把世界體系分成核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認為核心區早期對邊緣區和半邊緣區進行了殖民擴張和掠奪,后期則使非西方國家形成對其政治經濟的依附關系。[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世界現代化作出貢獻
自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之后,對于中國來說,“現代化并不是一個單向的歷史過程,而是外部刺激與內部回應兩者結合的過程。”[6]最初中國人對現代化的追求是為了救亡圖存,而到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并認識到中華文化能夠為世界現代化作出貢獻,則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過程
國門洞開之后,國人就發現面對的是一場事關中華民族存亡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保種、保教、保國、保民成為當務之急。對文明大國中國來說,西方的沖擊在傳統知識分子中所激起的回應首先是從文化上的回應開始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早提出的現代化口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就是在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用西方的技術、器物進行修補。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失敗說明,僅靠西學修補一下是遠遠不夠的。在列強環伺、國運不保的氛圍下,“中體西用”論日漸沒落,不少人開始反思乃至否定自己的文化,激進的革命派如孫中山等人提出了“種族革命”的思想,維新派思想家如梁啟超也從保國保種的思想轉向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素質的“新民”理論,試圖從文化上對中國國民的“德性”進行徹底改造。到“五四運動”前后,一些人開始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主張,旗幟鮮明地主張接受近代西方文明來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激進的文化革命來徹底改造中國的舊文化。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也給中國知識分子造成了很大的震動,在一些人主張西化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西方文明帶來的很多問題,看到了西方的信仰危機,對西方文化的看法也更加全面成熟。全盤西化或者西化論和著愈寡,到1933年7月《申報月刊》刊出“中國現代化問題號”的時候,在收集到的26篇文章中,僅有一篇文章是討論“全盤西化”的,此后,全盤西化論在中國思想界幾乎完全無人再提了。這至少說明:在走現代化道路的問題上,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有著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盡管對中國傳統文化糟粕桎梏深惡痛絕,但也意識到對傳統文化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而要采取中國本位,甚至認為要以中國文化去救西方。曾經的西化派學者梁啟超主張“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7]。這種思想的轉變,無疑是建立在對西方文化批判性審視基礎上的。孫中山當時熱情歌頌“五四”新文化運動,但他畢竟多次游歷歐美,對西方文明的弊病洞若觀火,所以他一貫反對盲目抄襲西方,而主張把中國固有文明與近代西方新文明結合,才能使中國“駕乎歐美之上”。[8]
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在探討救亡圖存的道路時,便由東西方文化優劣爭論,轉向了更加中性的“現代化問題”,體現了中國本位,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馮友蘭說:“從前人常說我們要西洋化,現在人常說我們要近代化或現代化。這并不是專是名詞上改變,這表示近來人的一種見解上底改變。這表示,一般人已漸覺得以前所謂西洋文化之所以是優越的,并不是因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為它是近代底或現代底。我們近百年之所以到處吃虧,并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國底,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古底。”[9]
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追求和思維模式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有什么特殊之處呢?或許從與西方文化的對比中才能發現其價值。相對于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底色,以及外向性、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文化特征,中國文化則具有整體主義世界觀、尚中樂和的價值追求和關系性思維模式,形成了內斂、中庸、包容的文化性格。
中國文化自遠古以來就形成了以“天”“道”一元為本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天”“道”被認為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個是表象,一個是本真,兩者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性存在。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宇宙、地球和人類是一個自然存在的整體,把天地萬物、大自然看成是一個無始無終、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之中的和諧統一的過程。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時,中國古代哲人認為自然是一切之本,是最根本的存在方式。這種觀念追求的是人與整體、人與自然的融合。中國人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時候講究家族本位,在忠孝兩難全的時候要求忠君報國,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個人修養目標上把“平天下”作為最高目標,在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上追求的是“協和萬邦”,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諧關系。這與個人主義世界觀指導下個人對外界的無盡的索取有很大的區別。
尚中樂和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對中庸之道的堅持以及“和為貴”思想的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倡導的“中庸”不僅是一種思想方法,還是一種道德規范,對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了一種中正平和的精神和寬厚包容的品格。而對中國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道家的中道觀更加具有消極退讓的觀點,倡導的是“不爭之德”和 “柔弱之道”,主張“不以兵強天下”,主張避開鋒芒仇怨,以善心對待一切,而對中華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倡導“圓融無礙”,更加強化了中庸精神。儒釋道共同涵養了中華文化的中正平和的精神和寬厚包容的品格,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消融社會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價值取向。
和西方非黑即白的類屬性思維方式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看重的是強調事物個體之間聯系的關系性思維模式。這種關系性思維方式認為行為體是關系中的行為體,世界萬物存在諸多偶對,它們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轉換,不是像西方文化所講的是一種矛盾對立、一方消滅另一方的關系,而是一種“共存邏輯”,如陰陽、本末、體用、男女。這種思維方式主張的是一種互容性辯證法,事物之間以一種非沖突的方式互動,轉化為一個相互包容而非同質的新合體。[10]因此,“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重關系的特色。”[11]這種關系性思維方式強調的不是沖突、對抗,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而認為是一種共存關系,主張的是一種和諧的轉化。
毋容置疑,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存在缺陷和糟粕,特別經過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實證科學和民主傳統的匱乏導致了社會發展長期停滯。進入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救亡圖存、革故鼎新的迫切需求,需要去除傳統文化中落后腐敗的東西,使中華民族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精英從文化角度來思考如何保種、保國、保民,從中體西用、全盤西化、中西調和再到中華本位,乃至創造出“現代化”這一概念,體現了國人自我反思的深度,體現了國人對自身的文化由固守到否定,再到逐步肯定的過程。但是,作為封建主義掘墓人的資產階級在中國并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不能領導近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轉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并立即得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歡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讓中國人對現代化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西方文化主導的現代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這種現代化迄今為止暴露的問題也使人類社會面臨貧富兩極分化、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生產不可持續、國際體系不公平等嚴峻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整體主義世界觀、尚中樂和的價值追求和關系性思維方式及由此形成的中華文化內斂、中庸、包容的文化性格,對修正西方現代化的缺陷可能有一定幫助。但若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簡單地取代西方文化或彌補其不足,則是片面的。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具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史,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之下發展、完善的,浸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國民心理和民族性格。雖然古代中國經歷了頻繁的改朝換代,卻總是一個朝代替代另一個朝代,國家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在循環往復中發展趨于停滯。盡管中國文明開化史要早于歐洲,進入封建社會也早于歐洲,歷史上有著燦爛的文化,在國家治理和處理與自然界、與其他國家關系方面有著豐富的智慧,卻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清王朝的覆亡過程呈現出一種落后的社會形態在更加先進的社會形態沖擊下的失敗,盡管上演過張勛復辟、袁世凱稱帝等短暫的滑稽劇,但走向共和、接受先進的文明形態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有關“中體西用”的言論在近代中國思想大辯論中越來越不受歡迎,因為大家認識到,固守中國傳統文化,只能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封建制度)下的變化,或許可以改朝換代,卻不能帶來社會的根本進步,甚至導致落后倒退,匍匐在西方現代文明面前,成為西式現代化的附庸。
中國社會的發展既然不能回歸傳統,不能在傳統封建制度上繼續循環往復,不能繼續沿著儒家鋪就的道路前進,必須在社會形態上實現躍升,在實現社會形態的更替之后,在更高級的社會形態上完成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克思主義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對超越了封建專制文化的一種現代文明即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是為了超越資本主義文明而展開的批判,為人類社會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性的批判理論,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都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因此受到了欲對中國進行社會變革同時又不滿西方文化的中國人的歡迎。
從社會形態更替的角度,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中國人民超越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文化,實現對舊文化的超越,從而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吸取西方先進的優秀文化,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使中華文化滾滾前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滾滾前流的機制,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2]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13]
“第二個結合”對世界現代化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結合,即“第二個結合”,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找到了自己獨特的道路,也為世界現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二個結合”對世界現代化的首要貢獻在于它實現了社會形態上的跨越式轉型,實現了從封建專制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的飛躍,突破了現代化模式上的西方中心主義。長期以來,現代化被解讀為西方化,而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向全世界推廣的過程中,形成了所謂的“中心-邊緣”結構,造成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附,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心地位難以被撼動,形成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現代化格局,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陷入了死胡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在先進理論指導下完成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同時又保持了民族特色,運用民族智慧完成了現代化的轉變,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的模式和路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中國整體主義世界觀所孕育出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相契合,為人類社會的未來提出了光明的建設方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使中國式現代化沒有受到西方個人主義文化基因的沾染。馬克思主義倡導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國際主義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族本位、家國觀念、天人合一等整體主義觀念,使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放在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的前途命運出發,在國際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些主張展示了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血腥征服、殖民擴張、大國戰爭、霸權爭奪完全不同的處理國際關系的路徑。
“第二個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傳統文化中一些優秀的成分成為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國際關系、參與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原則,為世界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尚中樂和”的價值追求,影響著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為世界和平維護者;“講信修睦、親仁善鄰”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重要理念,是“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撐;“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被概括為正確的義利觀,成為指導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關系的重要指導原則;傳統文化中對“和”的追求和對“有容乃大”的強調,形成了中國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關系的“求同存異”理念,有助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使中國把全人類的永續發展放到重要位置考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許多理念,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主張在許多方面高度契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為世界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完成了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揚棄,使中國在社會形態上實現躍升,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指導地位。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能拋棄中國的民族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也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沃土。“第二個結合”使中國現代化進程找到了現代化的中國特性,同時避免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種種弊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本文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注釋
[1]習近平:《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9日,第2版。
[2]江西元:《大國關系與文化本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05頁。
[3]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 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頁。
[5]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郭方等譯:《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序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頁。
[7]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二十三》,《飲冰室合集》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5頁。
[8]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孫中山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53頁。
[9]馮友蘭:《新事論》,《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5頁。
[10]秦亞青:《作為關系過程的國際社會》,《國際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1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75頁。
[12]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光明日報》,2015年7月3日。
[1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第4—11頁。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