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持續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全域提升攻堅,聚力破解制約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問題,真正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的強大效能,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煙臺市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全域推進黨建引領城市社區“幸福家園”建設,建立起市級總品牌、各區市分品牌、所有社區子品牌的“1+14+525”黨建品牌體系,將黨員群眾有效組織動員起來、基層各類組織有效聯結凝聚起來,把一個個社區打造成組織有力量、服務不打烊、有事好商量、民呼必有應的“幸福家園共治體”,探索了一條社區黨組織牽頭抓總、各方力量“眾星拱月”的城市社區治理道路。
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一根針”變身“一張網”
“黨群心相融,魚水情誼長……甜蜜的日子笑著過,幸福永駐大海陽”。這首《幸福大海陽》在煙臺市芝罘區大海陽社區廣為傳唱,從歌詞中我們能深切體會到社區黨員群眾同心同德的氛圍和滿滿的幸福感。
大海陽社區曾是典型的老舊社區,環境“臟亂差”、基礎設施老化、各種矛盾突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社區卻華麗轉身,變成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成功背后的密碼是什么?
“這個密碼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組織起來’。社區黨組織離群眾最近,群眾看我們的黨好不好,就看我們黨員是不是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看我們這級組織是不是真心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冷曉燕說。
為更好地解決群眾身邊每一件“天大的小事”,大海陽社區堅持“黨建統領一切”,把組織扎根于群眾之中,將群眾緊緊凝聚在社區黨組織周圍。通過實施“一網全兜底”,在社區黨委下設了8個網格黨支部,遴選了160名黨員擔任樓棟黨小組組長,建立起“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架構體系,實行照片上墻、電話公開、24小時履職,將社區2528戶群眾一戶不落地組織起來,治理模式從過去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變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在每個網格建立了一本“民情日記”,推行“五訪民情”制度,對居民反映的問題登記造冊、跟蹤解決,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迄今已累計記錄了22大本3萬多條,真正用小網格兜起了大民生,以一張網聯動了千家萬戶、萬千民情。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基層黨組織擔負著領導社區治理的重要職責。煙臺市堅持“黨建引領多網融合”,統一成立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委員會,加強各級對社區的支持力度,讓社區黨組織更有資源、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服務好群眾。按照200—400戶左右規模,統一整合為5499個綜合網格,將黨支部建在網格、黨小組建到樓棟,推動社區黨組織體系沿著網格架構不斷向下延伸,實現了組織進樓、黨員聯戶,確保了社區黨組織領導的一貫到底、執行有力。煙臺市福山區還成立了山東省首家區級獨立序列部門——全域全科網格化管理服務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黨建引領城市社區“幸福家園”建設,以完整的黨組織架構為載體,系統強化社區黨組織領導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將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使黨的基層組織真正成為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重大決策部署的堅強戰斗堡壘。
優化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不愿干”轉向“安心干”
“小景是個眼里有光心中有愛的網格員。”這是幸福社區居民對社區網格員景莉元最多的評價。2021年2月,景莉元以書記助理的身份考入社區,2024年榮獲十佳社區搭檔榮譽稱號,成為書記的好搭檔好幫手。
“剛到社區時,鄰里矛盾、私拉電線等這些‘小是小非’讓我焦頭爛額沒有頭緒。一度也對社區工作失去信心,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景莉元回憶自己工作三年來的心路歷程,“最終改變我的是社區開設的網格創造營情景劇場,使我成為了居民最熟悉和最信任的‘陌生人’,也讓我看到了作為社區工作者的前景和未來。”
網格創造營情景劇場,是幸福社區黨委創設的沉浸式角色教學模式,以網格案例實操為框架,將最常見的20個民生話題有針對性地展開模擬,邀請黨員、樓長共同交流解決辦法,切實提升網格隊伍實際工作能力。
社區工作者是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基層干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煙臺市不斷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實施社區黨組織書記“全面成長計劃”,掛牌36處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工作室,推行書記論壇、導師幫帶等機制,創新建立社區黨組織書記提級述職制度。在山東省試點設立了首個區級社區工作者專職管理機構,率先面向優秀高校畢業生為每個社區配備1名黨員“書記助理”,全面落實社區工作者3崗18級薪酬待遇,建立了社區工作者職業資格、全科能力“雙通關”培養體系。打通了“網格員—社區黨組織書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遞進式晉升渠道,促使網格員安心在網格、培養在網格、發展在網格。建成了江北首家市級城市黨建學院,與國內18所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造涵蓋高層次人才、基層先進黨務工作者等全國黨建領域知名專家在內的“百人講師團”,廣泛鏈接全國各地優質培訓資源,累計培訓街道、社區干部9萬余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干部是決定性因素。要統籌考慮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煙臺市通過抓實社區黨委書記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頭雁領航”作用,實現“以老帶新”傳幫帶,“以新促老”添活力;通過多樣培養培訓機制,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社區治理能力,實現社區工作者從“不會干”轉向“主動干”;通過持續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打通職業發展通道,實現社區工作者從“不愿干”轉變為“安心干”。力量沉進網格、根系扎進社區,不斷夯實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底座”。
暢通群眾協商議事渠道,“旁觀者”成為“主人翁”
“叔叔、阿姨,咱們小區業委會選舉馬上開始了,咱自己的事情自己得上心呀,快來參加!”祥隆社區“紅領巾”樓棟長,也是煙臺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李博雅,正挨家挨戶敲門。在這位12歲少年的發動下,樓棟居民紛紛走出家門,到黨群服務中心投下自己的一票。
祥隆社區是典型的年輕小區,居民6500多人,1/4人口為青少年。因小區建成時間不長,年輕居民多,彼此之間互動少,參與社區工作積極性不高。為讓居民走出家門,走入社區,祥隆社區選拔9—16歲的青少年成立“紅領巾”樓棟長隊伍,擔任社區政策宣講員、不文明行為監督員、環保爭先員、意見收集員等多種角色,培養孩子“我是社區小主人”的意識,讓孩子帶動孩子、孩子帶動家庭、家庭帶動樓棟,使居民從“住在社區”轉變為“融入社區”。
社會組織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載體。煙臺市指導社區黨委根據自身特點,發動黨員和先進群眾成立社會組織,發揮專長、服務社區。“青年合伙人”“銀鈴巡邏隊”“退伍軍人志愿隊”“養犬協會”……目前,煙臺市共成立了1.2萬余支社區群眾志愿隊伍,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觀望”到“加入”,凝聚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強大合力。
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煙臺市落實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全過程民主協商機制,全面推行“家園議事會”制度,指導每個社區黨組織牽頭制定一套議事規則,針對環境文明、鄰里和諧等事項;規范提事、議事、辦事、評事等程序,打造形成拉呱說事、小馬扎議事等有特色、接地氣的民主協商品牌;組織群眾說事議事、自我服務,引導群眾走出家門、享受服務,融入社區、參與治理,營造“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幸福氛圍。
社區群眾是“幸福”的主體,社區能否成為“幸福家園”,關鍵要靠群眾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煙臺市在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中,始終突出群眾主體地位,以黨組織建設為重要抓手,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完善群眾協商議事機制,讓群眾參與有動力、有渠道、有效果,真正激活群眾力量,從“你”看“我”干,到“你”和“我”干,再到“我們”一起干,“旁觀者”成為“主人翁”,“社區事”變成“家家事”,齊心締造幸福家園。
激活“一呼百應”聯動機制,“小社區”撬動“大資源”
“這里是紅色小院,門口的7塊牌子是我們7個‘雙報到’單位認領的部分為民服務項目。這正是得益于‘黨建聚合體’的打造,實現了社區服務的資源聚合。”塔山社區黨委書記陳妍正自豪地介紹“黨建聚合體”的主要做法。
塔山社區因依塔山建設而得名,小區上下坡多、閑置場地少,社區居民一直苦于無處開展群眾活動。紅色小院位于塔山社區中心位置,原是煙臺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的一處倉庫。后來作為“雙報到”單位,煙臺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成為塔山社區“黨建聚合體”的組成部分之一。為解決社區難題,煙臺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將小院交給塔山社區免費使用。如今,紅色小院已經成為塔山社區居民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
“黨建聚合體”就是社區黨委牽頭,將“雙報到”單位、轄區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項資源凝聚起來。煙臺市計生協會針對社區的失獨家庭申報了國家級的“暖心家園”項目,為失獨家庭開展精準化服務;醫療系統的黨員組建白大褂智囊團、教育系統的黨員組建常青藤智囊團,社區居民哪里有需要,智囊團就往哪里去……社區由“小組織”變成了“資源聚合體”。
一邊是群眾的需求,一邊是各個單位的資源,社區黨委作為中間人搭建平臺,把雙方進行精準對接。煙臺市通過黨組織這條紐帶,將業委會、社區工作者、物業服務企業、社會力量和相關職能部門聯通起來,建立“雙報到、雙服務”黨組織和黨員平戰結合下沉社區機制,建立新就業群體參與城市基層治理機制,建立街道綜合執法力量下沉小區機制,將治理、服務關口前移,資源更多向基層聚集,實現群眾有呼必應、一呼百應,資源共享、組織共建、活動共辦,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煙臺市聚焦居民需求,強化多元共治,統籌整合搭建為民服務“大平臺”,匯聚職能部門及社會多方力量,實現“小社區”撬動“大資源”,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不斷擴大社區治理“朋友圈”,最大限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調處在基層、化解在基層,讓群眾的幸福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煙臺市開展的黨建引領城市社區“幸福家園”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這一實踐表明,只有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黨的組織體系和領導體系,構建黨組織引領各類組織的“同心圓”,才能形成“眾星拱月”態勢,讓黨組織真正成為主心骨、領路人;只有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配套薪酬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強化激勵保障,補齊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才能為社區治理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全面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只有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與群眾心意相連、感情相通,讀懂群眾的需與盼、樂與憂、難與思,解決好群眾身邊每一件“天大的小事”,才能黨群同心、協同發力,共建美好幸福家園;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參與社區治理,才能充分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幸福家園的生動局面。(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委組織部、煙臺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