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10%,提前實現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可以說,當前中國的數字經濟已經走到了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最深厚的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在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數字經濟逐漸生發數字文明,簡單將傳統文化元素嵌入數字產品或生產銷售傳統文化元素的實體商品的已有互動已經不能夠滿足數字經濟縱深發展、傳統文化精神弘揚的需要。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深層次互動,催生“中國式數字文明”是未來數字經濟與傳統文化互動的最終目標。
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其精神指引為數字經濟的多元與穩定發展提供長久保障;另一方面,數字產品與數字平臺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新穎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縱深互動,還應當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與精神內核與數字經濟互動融合創造中國式數字經濟模式,并且發掘數字經濟新形態從而更加激發傳統文化“生命活力”。
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潤養數字經濟,從禮儀到服飾,從飲食到戲曲,優秀的傳統文化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底蘊等待挖掘。許多數字游戲發現了這一點,例如一款名為《原神》的游戲,不僅采用了“梅蘭竹菊”等常見的傳統元素作為游戲景觀的美學元素,為游戲增添了更深厚的審美底蘊,而且在游戲的人物設定上通過服飾設計、音樂臺詞等表現人物性格從而增強玩家對游戲角色的認同感與共情。同時,該游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設定游戲人物的背景故事,講述傳統“善惡觀”與“仁愛觀”。可以說,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成就了這一款熱門游戲,沒有傳統價值理念的介入,這款游戲也就缺少了很多文化深度。數字游戲是傳統文化的“新容器”,同時傳統文化為數字游戲提供了精神指引,二者相互成就,相互融合,從而發展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經濟內容與新文化內容。
數字產品與數字平臺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態,拓展傳播邊界,激發了傳統文化的“生命活力”。傳統文化元素在短視頻平臺與直播平臺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傳播,從“中華風變裝”熱到非遺工藝的短視頻傳播,一系列國風元素以其華美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由此發展出了眾多與國風相關的美妝、漢服產業。除此之外,在網絡游戲等數字產品中,傳統文化的加入對玩家產生更加長久與強烈的吸引力,游戲產品將詩詞歌賦與傳統意象加入游戲場景,增加游戲角色飽滿度,為網絡游戲賦予了獨特的魅力。這些加入中國傳統元素的游戲走向海外市場,增加國際討論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可視化”提供了機會,增加了國際范圍內對中國形象的再認識。由此可見,數字技術為中華文化展示和傳播的“在場感”和互動性提供了支持。隨著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的融合不再滿足于淺層互動,而要探尋更加深層的融合模式,不僅以文化符號吸引消費,而且發揮傳統文化的思想引領作用,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念引領數字經濟,通過數字產品向人們傳遞精神內核。眾多單位不斷加入“直播助農”活動,通過直播平臺打開農產品銷路,發展農產品與數字經濟相結合的“數實結合”新經濟樣態,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新嘗試,其中蘊含的“天下大同”“民為邦本”“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等理念包含著我國的傳統價值觀。
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的結合,為廣大青少年接觸傳統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與內容,也提供了精神指引與心理撫慰。在數字娛樂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并加以傳播,令青少年們了解到歷史人物與知識、神話傳說、節慶民俗文化典故,從而“寓教于樂”,給青少年們帶來更多的文化體驗,樹立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例如,騰訊開發設計的《王者榮耀》大量引入與借用了三國歷史人物,對花木蘭、呂布、曹操等古代歷史人物進行刻畫,并進行現代化表達;米哈游推出的《原神》發布系列視頻《璃月食集》,介紹腌篤鮮、金絲蝦球、辣肉窩窩頭、杏仁豆腐等傳統美食;動作角色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處處可見石窟雕塑、塔寺樓閣等傳統建筑藝術的精細還原……通過文化符號的加入與渲染,展現了獨特的民族魅力。同時,也正是傳統元素的加入,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思想觀念、道德倫理、規范習俗、價值理念提供了傳播的載體。青少年通過觸及文化符號,進而培養審美旨趣,最終主動了解接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將傳統文化元素嵌入數字經濟是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互動融合的重要實踐,其獲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為了滿足數字經濟繼續縱深發展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深層次互動融合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從業者在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氣質,以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念引領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待傳統文化也不可墨守成規,應當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融合抱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開放心態,順應數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創造性地打造出極具親和力、不同凡響的藝術形象和音像作品,大幅提升數字文化產品的普適性。(作者:馬春瑤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