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近日,在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非遺·老字號·工藝美術”展館區既有琳瑯滿目的國潮工藝,又有香氣四溢的地域美食,游客駐足品鑒、流連忘返。我國現有中華老字號1455家,平均歷史約140年,涵蓋32個行業。品牌之“老”如何與時代之“新”雙向奔赴,既可激發消費潛能,又可培厚文化軟實力,一時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提起老字號,人們心底總能產生些許懷舊情緒。歷經歲月的淘洗與淬煉,幾代匠人于繁復工序中打磨技藝、提升品質,為品牌文化寫下生動注腳。不少老字號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并與之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贏得了口碑,讓品牌得以長紅。可以說,老字號將匠心、誠心與文氣合為一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活呈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綿延的重要載體,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底氣與彰顯。
如今,老字號已經廣泛分布在飲食服裝、工藝制作、居民服務等多個領域,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不少老字號革故鼎新、吐故納新,通過跨界合作、精準營銷等方式破壁突圍:或是與時尚單品跨界聯名,在新的消費場景中提供個性化選擇;或是搭乘國潮之風揚帆出海,在異國他鄉開辟新的市場。總之,一些品牌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蹚出了不少好路子,讓“鶴發”再添“新顏”。
老字號得益于其“老”,也常囿于其“老”。如今,消費需求日益多元、生產技藝迭代更新、運營方式更為高效,在此背景下,很多老字號面臨轉型困境,生產經營不容樂觀。去年,商務部等5部門印發《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將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這讓我們意識到,固守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話不行,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更不行,唯有與時俱進、順勢而為,老字號才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于困境中突圍、在變革中重生。
站在守正與創新的十字路口,老字號如何能夠歷經百年洗禮,仍舊可以經受市場風雨的考驗?一場尋求變革、追趕潮流、彎道超車的考驗亟待破題。近年來,黨和政府在頂層設計上謀篇布局,從《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到《關于加強老字號與歷史文化資源聯動促進品牌消費的通知》,再到《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都為助推老字號開發利用、創新發展釋放了積極信號。
綱舉目張。一系列實踐探索在全國范圍內落地見效,在生產、銷售與服務需求方面疏通梗阻。比如,增加研發力度,獲得生產專利,在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實現產業蝶變;積極“觸網”、擴大銷路,讓老字號乘勢出圈、聲名遠揚;開發有料、有趣、有內涵的新潮產品,挖掘市場藍海、拓展消費空間等。當然,老字號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積淀與品牌故事,通過打造老字號博物館、融入歷史文化街區等方式,延伸產業鏈條、拓展業態模式,盤活多元資源、釋放外溢紅利,定能讓老字號在新時代的沃野上收獲豐碩的果實,重新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