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培育和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邏輯起點與落腳點。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理念轉變和產業發展上高度耦合,應以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成包含價值鏈、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五鏈融合”作用機制。其實現路徑包括:統籌施策補齊短板,推動政策協同;深化農業科技研究,增強創新能力;優化生態農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隊伍。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農業生態產品 機制 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0.007

李宏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生態文明制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著作有《綠色發展:走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及其中國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論文)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1]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鄉村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關鍵抓手。如何更好理解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機理和作用機制,需要學理上的系統剖析。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機理

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還能夠促進農村就業創業,縮小城鄉差距,增加社會財富,實現共同富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夠在保護農業生態基底的基礎上,以可持續方式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促進農村產業綠色轉型,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共富。因此,兩者在內涵概念、產業發展等方面有耦合之處,在價值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內在意涵。目前,學界將新質生產力具體到農業領域的研究尚少且偏重理論分析。有學者認為,數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產生數字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2]還有學者認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增產、節約、延展和生態化路徑推動農業現代化。[3]結合學者對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和分析,筆者認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指以顛覆性農業技術為代表,在農業技術、經營模式、市場機制等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的全新生產力。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生產經營理念主導土地、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形成與農業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通過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從產前綠色投入品開發使用,到產中綠色技術模式的創新,再到產后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全鏈條、全流程上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涵。廣義的農業生態系統包括農田、林地、草地及有漁業生產活動的水體生態系統。[4]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指對生態產品進行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過程,強調通過經濟手段解決生態產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雙向轉化和環境保護問題。[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不僅是把以生態系統功能為基礎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過程,也是為人類社會增加福祉,體現民生幸福的過程。[6]因此,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是指由農田生態系統、林地生態系統、草原放牧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統等組成的農業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的物質供給類農業生態產品、調節服務類農業生態產品、文化服務類農業生態產品等三類產品通過市場交易、生態補償等方式轉換后所產生的價值。第一種是物質供給類農業生態產品,主要是指通過清潔生產、減少消耗、低排放和“回歸野生”等方式生產出的有機和綠色認證的生態種植產品、生態畜牧產品、生態林業產品、生態漁業產品等多種產品,這類生態產品價值往往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實現。第二種是調節服務類農業生態產品,主要是通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后的生態產品,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持、局部氣候調節等,這類生態產品價值往往通過政府的政策手段實現。第三種是文化服務類農業生態產品,主要指基于農業生態環境基礎上的休閑旅游、觀光游憩、文化感受、農事體驗等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盡覽田園風光的視覺享受和愉悅心情的需求,這類生態產品價值往往通過市場和政府聯合的方式實現。三種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是交互融合的,并不是孤立靜態的(見表1)。

表1

耦合機理分析。新發展階段,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耦合統一。其一,價值理念的耦合。工業革命以來,人口的快速增長和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商品經濟的引入、現代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當前社會公眾的生計轉型,促使人們往往更關注國土空間生態的使用功能而忽視其存在功能,進而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本底基礎,造成“公地悲劇”和資源環境的破壞,[7]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崩潰,礦山破壞、水資源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等生態問題日益嚴峻。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二者在價值理念上高度耦合。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要求擺脫傳統高污染、低效能的生產模式,依托具備更高創新素養的農業勞動者,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降低資源成本,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各類物質生產資料,對農業生產要素全面革新。[8]這種生產力是以農業環境保護為基礎,旨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維持農業基本生態系統穩定,保證農業生態產品健康生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則是在保護和修復農業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農業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等低污染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持續性實現,這種價值實現方式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都要求擺脫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掠奪、低質量、弱公平”的生產理念,轉向“健康、美麗、公平、共享、共富”的現代化理念。其二,產業發展的耦合。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不僅僅體現在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更體現為科技創新能力、產業技術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躍升。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是生產要素組合從傳統種養業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躍升的農業生產力質態。[9]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改變了傳統的“高投入、低產出、低價值”的生產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因此,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產業發展上具有高度耦合性。一是傳統種養業轉型升級。根據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10]農村傳統種養業要加快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地走向集約化,延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農業產業鏈。構建農林牧漁、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推進鄉村民宿規范發展、提升品質。這些轉型產業既是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也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二是培育農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力,需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質量變革。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本身就是綠色發展,是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上的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融合。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是創新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是能夠促進產業根本變革、帶動多種要素融合的農業產業,以數字農業、深遠海養殖業、食用飼用生物制造業、沙漠設施農業等新興農業產業為代表的多元生態產業模式,能夠同時滿足資源高度集約、技術根源性突破、生產健康可持續等多項綜合要求的生產力。培育這些新興產業是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共同要求。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機制

據上述分析可知,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價值導向、產業發展要求、評價標準上存在一定共通性,蘊含著豐富的耦合機理,并通過一定的作用機制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有效實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實現了高速增長,從數量上解決了供應不足問題,但在質量方面、結構方面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實現這個重要目標,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產出優質的農業生態產品是重要基礎。以新質生產力的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來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成“五鏈融合”作用機制,通過前端價值鏈的價值導向到中端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等賦能要素提升和終端評價標準的內在嵌入,動態協同、多元互動,推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可持續實現(見圖1)。

圖1

價值鏈:以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為導向。價值理念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指導原則,生態美麗、安全穩定、健康公平等目標是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所必須堅持的理念價值。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標是鄉村生態共富。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是農村工作永恒的話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但是城鄉差距形勢依然嚴峻,教育、醫療、消費等相關領域的差距逐步擴大。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正是要以生態共富為目標,增加農業產品附加值,擴大農產品高水平收益,保障農民的各項權益,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代內、代際的有效公平。在滿足共富和公平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促進農業、農村、農民之間關系的健康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

政策鏈:構建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政策完善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形成與生產力相互協同、共生共促的新型生產關系。但是,審視現有的農業體制機制、政策體系,仍然面臨制度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生態產品價值高水平實現的需要。一是頂層制度設計存在不足。制度設計中政府主導作用顯著,各類市場主體高度依賴政策工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夠,市場主體內生動力不足。二是制度聯動相對遲鈍。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間出臺涉及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存在不一致或“政出多門”的現象,缺乏相對統一連續的農業綠色政策,導致出現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的“合成謬誤”。因此,促進制度優化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必然要求。

創新鏈: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科技創新是助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支撐,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顛覆性力量,破除“卡脖子”技術的捆縛,強化農業領域生態修復、生態核算、資源監測等核心技術支撐。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據2021年相關數據顯示,雖然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但發達國家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一般在80%左右;根據國家第六次技術預測,我國農業科技中國際領跑型技術僅占10%,并跑型技術占39%,跟跑型技術占51%。對標新質生產力和現代農業強國的特征,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對生產效率的貢獻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11]因此,必須大力發展以高科技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掌握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智慧化、數字技術、無土技術和NbS技術等在農業生態產業中的應用,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高效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產業鏈:多措并舉推動產業持續升級。產業升級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支撐,產業生態化升級和生態產業化轉型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支撐。當前,傳統農業產品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特點明顯,其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與農業生態產品的高品質要求還有差距。一是高耗能。在化肥方面,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仍處于高位,化肥施用強度為300kg/hm2左右,大大超過國際安全施用建議水平的225kg/hm2,亟待明晰肥料氮素遷移減排規律,開發環保高效專用肥料。在農藥方面,部分農戶過量施用農藥的現象仍然存在,農藥有效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0%~20%,亟待明晰農藥遷移轉化規律,創新流失阻控技術,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二是高污染。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還缺乏有效的糞污處理技術和設施,仍有約22%的糞污未得到有效利用,亟待開發農牧循環系統糞肥高效利用及減污降碳技術、畜禽糞污厭氧發酵及資源循環技術、高寒地區畜禽糞污輕簡低排快速好氧發酵技術以及畜禽糞肥還田污染控制技術等。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生態農業、高品質農業和高附加值農業是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支撐。

人才鏈:完善農業領域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人才是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力量,必須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不斷加大農業科研人才、職業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結構和人才培養體系仍不完善。在農業科技人才方面,雖然總數居世界第一,但年齡結構斷層、老化現象較嚴重。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農業領域兩院院士僅有140人,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等技術領域杰出人才缺乏,人才結構出現斷層情況。在經費投入方面,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投入強度,也遠低于全國所有行業平均2.14%的投入強度。穩定支持經費只占投入總量的20%~30%,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現階段,培養農業領域的多元化人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具體情況和變化,有效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性作用,全面革新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勞動者要素、勞動對象要素、生產工具要素和基礎設施要素,多領域融合、多方面發力。面對目前突出的政策、科技、產業、人才等領域的問題,我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亟需在政策協同、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優化等方面進行系統統籌,形成合力,促進農業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高顏值”實現。

統籌施策補齊短板,推動政策協同。政府作為其中的架構者和主導者,亟需強化制度創新,推進多重國家戰略創新聯動,保障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12]新質生產力發展要不斷增強制度的系統性和協同性,統籌突破產業、人才、科技、融資等制度短板,打破“木桶效應”,形成制度合力,實現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賦能作用。一是完善現有制度體系。當前,在農業領域的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生態產品認證體系等多種制度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在現有制度基礎上,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業制度需要拋棄以往“就農業談農業”的單一制度建設,要注重加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行政審批、工商管理、金融支持等多個領域的制度協同互動,實現“九龍治水,政出一門”,為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構建更加有效的政策體系框架。在刺激農業生態產品消費需求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消費與公眾參與政策,加強農業生態產品有機認證激勵,支持政府、企業等多主體進行綠色采購。在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上,要建立健全農業領域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以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盤活農業生態資源資產,促進農業碳匯、農業權屬的可流轉、可交易。

深化農業科技研究,增強創新能力。《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等文件,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等作出了明確部署。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應該系統性思考如何構建“產業-區域-數智”的大創新生態系統及路徑優化。一是強化創新保障。在科技創新端的“最先一公里”,要持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農業科技財政投入保障,向地方農業科研單位傾斜,鼓勵社會融資、社會捐贈和綠色金融等多種資金籌措機制。強化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同級農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與農業企業合作,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13]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二是搭建創新研究平臺。在生態農業產業應用端的“中間一公里”,要構建以農村集體企業為主體、農業專家支持、農業技術研究等多領域合作的創新研究平臺。創新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產業研究院等科企合作平臺建設,創新涉農高校、科研單位與鎮村共建的“科技圖書館”“科技指導員”等農村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同時,優化科技特派員派駐模式,加強科技推廣服務團隊建設。三是促進創新產品交易。在生態農業產品交易端的“最后一公里”,要構建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智慧交通物流網絡。加大數字技術研發和優化,與科研機構、數字運營公司、互聯網公司合作,利用多種數字化平臺推動農業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加大數字網絡疏通和整合,搭建智慧化物流網絡,升級智能發貨管理系統,優化訂單審核、訂單分配、路線調整等功能,縮短配送時間,建立農業生態產品即達智慧物流體系。

優化生態農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旨在提升優質生態農業產品的溢出價值,這種價值以產品品質提升為基礎,因此,優化生態農業產業結構,生產優質農業產品是價值高效轉化的必要條件。一是優化種業產業。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農業生態產品品質安全,關乎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以及農產品全球競爭力。要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增產提質、適應性強的自主優良品種。同時,加強農業生物育種、智能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布局,搶占種業科技的前沿高地。二是加快優質農業生態產品認證和品牌打造。集成創新并推廣綠色種養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有機種養,減少農藥殘留,提升產品品質。強化優質農業生態產品的有機認證、綠色認證和健康認證,[14]建立可溯源、可查證的產品認證商標,進一步提升優質生態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品牌溢價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突破傳統邊界限制,創新種養模式。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推動農業的各個環節、各種場景“智慧化”,突破傳統的水土資源和光熱條件限制,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新疆利用光照條件,建設溫室大棚,在沙漠溫室中栽種水稻,大大縮短水稻生產周期。這種創新模式突破傳統自然物理條件的邊界限制,創新了循環產業模式,優化了生態農業結構,提升了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隊伍。人才是創新驅動的第一要素,[15]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水平,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打通從前沿科技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到農村基層的應用推廣隊伍的人才鏈培養通道,也要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加快耦合。一是加強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在前沿科技創新端,要大力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具備交叉學科素養、掌握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針對地方科研院所緊缺的各類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人才,要進一步優化人才政策,確保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同時,要深化“院-校”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建立定向培養、聯合培養、獨立招生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優秀農業科研人才“蓄水池”。進一步強化攻基礎、攻前沿的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加強與其他農業強國的交流和研討。選拔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到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學習研修,重視人才梯隊建設。二是壯大基層農業服務隊伍。在基層技術應用端,要加強農業綠色人才培養,不斷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持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整合農業農村部門、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科技服務力量,健全農村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增強田間地頭的綠色技術應用能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要加強協作,加大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協同培養力度,以更精準地為地方培育專業化、稀缺的人才,推動當地農業綠色發展。三是發揮社會組織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農業生態產品供需兩側的橋梁紐帶作用,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加強社會組織新媒體宣傳、人才集聚、平臺搭建等職能建設,[16]發揮社會組織的人才集聚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農業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匯集專家學者、專業農業人才,組成專家智庫。強化行業協會對農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大職業技術人才培訓、農業管理人才培養力度,增加扎根農業的“鄉土人才”數量,優化本土人才培養結構。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ZDA106;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張二進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2024年2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3]劉長全:《顛覆性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機制與實踐路徑》,《學習與探索》,2023年第8期。

[4]楊正勇、楊懷宇、郭宗香:《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年第5期。

[5]謝花林、陳倩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經濟地理》,2022年第9期。

[6]王金南、歐陽志云、於方等:《規范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解讀〈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中國環境報》,2020年10月12日,第3版。

[7]包智明、曾文強:《生計轉型與生態環境變遷——基于云南省Y村的個案研究》,《云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8]朱迪、葉林祥:《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與動態演變》,《統計與決策》,2024年第9期。

[9]葉興慶:《把準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年第4期。

[10]《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2024年2月4日,http://www.moa.gov.cn/ztzl/2024yhwj/2024nzyyhwj/。

[11]《習近平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4-06/09/content_2697437.htm。

[12]曾憲聚、袁曾凱:《新質生產力:復合概念、發展基礎與系統創新路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期。

[13]R. Adner, "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 43(1).

[14]楊曉梅、尹昌斌:《農業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和價值實現路徑》,《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年第12期。

[15]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年第6期。

[16]王金南等:《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實踐》第一版,北京: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22年,第475頁。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Empower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ducts

Li Hongwei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landing point for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ducts are highly linked in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h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to enabl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ive-chain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value chain, policy chain,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talent chain. The ways to achieve it include: making overall plans to make up for weaknesses and promoting policy coordination; deepe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innova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optimizing talent team.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duct, mechanism, path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