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中央歷來十分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方面對加強耕地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加強耕地保護的重大意義、總體思路、關鍵舉措、科學方法和組織保障,為做好新時代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素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工作寄予厚望,特別是今年3月來湖南考察時再次對保障糧食安全和加強耕地保護提出明確要求。湖南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全力加強耕地保護,不斷筑牢糧食安全根基,著力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奮進篤行的實干實績。
耕地數量是端牢糧食飯碗的基礎,必須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踐反復證明,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耕地保護越主動,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能就越充沛。“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南,耕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0.82畝,僅為全國水平的60%,必須想方設法擴增量、穩存量,牢牢守住國家下達的5372.66萬畝耕地保護底線目標。一是積極挖潛擴面。扭轉開發耕地中存在的“多點開花、上山砍樹”現象,結合資源稟賦、農田灌溉發展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和大中型灌區、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爭3年內在洞庭湖區域、平原地區等批量增加耕地50萬畝以上。遵循農業生產規律和自然地理格局,統籌耕地用途管制與農民權益保護,積極挖掘耕地恢復空間,穩妥有序推進耕地恢復。二是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通過計劃管控、增存掛鉤等方式,大力推動“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換空間”,逐年減少新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數量。加大存量土地處置力度,深化園區土地利用專項清理,將園區單位面積產出水平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倒逼減少新增建設用地。健全房地聯動機制,推動新增商住用地與去化周期緊密掛鉤,著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三是改革占補平衡制度。堅持以補定占、占優補優,將非農建設、農業結構調整、造林綠化等各類對耕地的占用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推動“小占補”向“大占補”轉變,同時,轉變補充耕地開發模式,以恢復優質耕地為主、新開墾耕地為輔,嚴防占而不補、補而不實、弄虛作假等問題,確保實現質量平衡、產能平衡。四是嚴格精細管理。扎牢織密耕地保護網,建好共享耕地保護“一張圖”,將涉及耕地的各類活動落地上圖,加強耕地動態監測,嚴格用途管制,嚴防耕地撂荒,把深化整治耕地“非農化”和基本農田“非糧化”作為紀檢監察、巡視巡察、審計監督等的重點內容,持續開展“三湘護農”專項行動,健全自然資源督察執法與公檢法聯動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查處各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以“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耕地質量是提高糧食產能的關鍵,必須推動更多農田變良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強調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只有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才能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湖南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提升耕地質量上持續用力,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50萬畝,每年改良酸性土壤15萬畝左右、糞肥還田試點面積220萬畝以上,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但全省中低產田數量較多、部分耕地酸化嚴重或受重金屬污染等問題仍不容忽視。一是加快高標準農田擴面提標。用好投貸聯動機制,廣泛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科學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標準和質量效益,切實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加強連接灌區骨干工程與田間地頭渠系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有序實施旱改水工程。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湖南優化洞庭湖水資源配置和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將新建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灌溉能力、保障飲水安全等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超長期國債重點支持范圍。二是強化科技賦能。發揮湖南農業科技、人才等比較優勢,加快岳麓山實驗室等科創平臺建設,加強種業、土壤治理等科技攻關,集中連片開展酸化耕地治理,加強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用好“西子3號”鎘低積累水稻等科技成果,力爭在全省推廣應用180萬畝以上。三是加大耕作層剝離利用。總結推廣長沙黃花機場典型經驗做法,加快建立全省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平臺,加強表土剝離、存儲、運輸、再利用全過程管理,著力解決耕作層剝離利用時間空間銜接不到位難題,推動剝離的耕作層用于耕地提質改造、異地重生。四是加強臨時用地復墾。針對建設工程臨時占用土地恢復不及時、質量不高等問題,建立重大項目臨時用地復墾同步立項、同步預算、同步工期、同步驗收“四個同步”機制,確保復墾耕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
良好生態是耕地永續利用的根本,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保護耕地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站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去統籌考量,一體推進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護。一是堅持宏觀規劃與微觀布局相結合。在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抓手,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農業、生態空間格局的同時,因地制宜編制實施村莊規劃,把耕地保護、生態本底、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等需求落實到具體地塊,推動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二是堅持全域治理與局部優化相結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擦亮洞庭湖山水工程名片,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同時,按照宜耕則耕、宜園則園、宜林則林的原則,穩妥推進耕地“山上”換“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變集中,針對性地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構建“山頂林戴帽、山中果纏腰、山下噸糧田”的農業生產新格局。三是堅持治田與治水治林相結合。打破思想觀念束縛、部門利益藩籬和制度機制壁壘,強化治田治水治林的目標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共抓大保護”的“一盤棋”工作合力,以治田興田、治林興林、治水興水的新成效,推動美麗湖南建設再上新臺階。四是堅持科學管護與生態涵養相結合。改變超負荷、粗放式的傳統耕種模式,根據耕地利用強度有計劃地實施休耕輪作或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擾動,降低土壤侵蝕,促進蓄水保墑,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實現耕地生態利用效率最大化。優化種植區、養殖區布局,推廣有機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積極發展生態循環固碳農業,打造農牧漁綠色健康發展綜合示范區,實現耕地管護建用有效銜接。
農耕文化是耕地保護的力量源泉,必須在傳承創新中凝聚社會共識共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只有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湖南是農耕文明重要發源地,留下了“神農創耒”“天降嘉禾”的美談史說,發現了道縣玉蟾巖人工栽培水稻遺址、澧縣城頭山古稻田遺跡,孕育了“用一粒種子造福了整個世界”的袁隆平等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也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塑造了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守望相助等優秀品格。湖南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囑托,堅持守正創新、敢為人先,在三湘大地上續寫農耕文化的時代篇章。一是著力在與現代農業融合中豐富耕地保護的內涵。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擦亮以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為代表的湖南農耕文化名片,并緊密結合農業現代化建設,創造出符合時代精神和湖湘特色的新型農耕文化,讓優秀農耕文化融入農民生活、煥發時代新機。二是著力在與科技創新融合中提升耕地保護的效益。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讓收藏在展館里的農耕文物、陳列在三湘大地上的農耕遺產、書寫在文獻里的農耕文字“活”起來,拓寬數字化農耕文化新場景,催生耕地保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農耕文化產業增長點,推動耕地保護與產業發展良性循環。三是著力在與農業旅游融合中涵養耕地保護的自覺。把農耕文化與鄉村旅游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結合起來,注重挖掘田園風光、傳統技藝的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教育價值,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打造稻田公園、農業濕地等一批農業旅游新樣本,形成湖湘農耕文化新IP,用不可復制的鄉愁鄉韻打動和感染游客,更好激發全社會保護耕地、珍愛耕地的思想行動自覺。
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是扛穩耕地保護政治責任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做好新時代耕地保護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湖南將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教育引導全省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樹牢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改進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以田長制為抓手層層壓實黨政同責,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抓好耕地保護,為子孫后代留足發展空間。強化政策引導,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等長效機制,讓重田抓糧的地區、種糧護田的農民不吃虧、得實惠。結合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堅決杜絕耕地保護工作中存在的“運動式”“一刀切”等問題,用耕地保護實干實績實效詮釋“兩個維護”的政治擔當。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