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人工智能(AI)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如何搶抓機遇、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加快人工智能發展?如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受中共中央委托,民建中央調研組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秦博勇率隊,圍繞“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一主題,赴上海、江蘇南京開展重點考察調研,并召開專題座談會。
深入行業一線
了解發展現狀
上海有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上海調研期間,調研組先后來到相關科技公司,了解人工智能發展應用情況,聽取相關訴求和建議。在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調研組了解了公司如何為企業提供高效智能的通用大模型解決方案;在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了公司自主研發的“妙想”金融大模型在垂直服務金融業的應用情況。
調研組認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憑借頂層設計、科技創新、產業政策和應用場景落地的多重優勢,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
江蘇電子、軟件、智能制造等產業規模在全國領先,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智能軟硬件企業以及智能制造集成應用商,具有較好的人工智能發展產業基礎,在“+人工智能”上有較多的探索和發展潛力。
調研組一行來到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了解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傳統產業。在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智慧運營中心的大屏幕上,鐵礦石的在途情況、煉鋼情況、鋼材的銷售情況等生產經營環節,通過數字模型再造完整呈現。“在產業領域,專業小模型是不是更適配?數據如何重塑產業鏈?”調研組邊看邊問。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一新向調研組介紹,借助數據平臺,公司研發周期縮短30%,提升了產業鏈效率。
堅持問題導向
聚焦產業需求
“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仍面臨著高質量數據集匱乏、智能算力供給不足、應用落地路線不明等挑戰。”“眾多云廠商、互聯網公司各自分散建設智算設施,存在著資源割裂、調用困難等問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快,在責任歸屬、知識產權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帶,政策法治保障仍需加強。”……
座談會上,調研組與來自相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的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暢談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最新進展,聚焦算力、算法、數據、應用、人才等方面的難點和痛點,探討了行業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厘清融合發展中的機制障礙。
“希望支持江蘇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產人形機器人的整機尚未成熟,在模塊化、標準化等方面仍需加強。”“目前大模型的訓練如火如荼,但我們實體企業對小模型的需求更為迫切。”調研組認真傾聽,聚焦企業、行業的具體需求,展開交流討論。
位于中國(南京)智谷的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的標桿型項目,由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院士創立。目前,研究院及創投基金累計孵化、投資人工智能科技企業60余家,涉及AI+醫療、AI+金融、AI+教育、AI+城市等領域。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介紹,江蘇已連續數年發布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在自主創新、人才供給、應用示范、要素保障等方面細化了發展舉措。目前,全省在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擁有重點研發機構100余家,通過逐年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總結經驗做法
提供決策參考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人工智能?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調研組在調研中注意總結當地的做法經驗。
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在去年9月揭牌,以“十百千萬”為目標,計劃到2025年,打造10萬平方米創新空間,引進培育100家創新企業,打造1000款行業大模型應用,到2030年建成國內大模型生態高地。
上海市副市長陳杰介紹,經過多年發展,上海不斷強化創新策源、應用示范、產業集聚和人才匯聚,首輪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點任務落地,形成從底層芯片到核心算法、從軟件模型到智能終端、從基礎研究到創新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調研組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的創新產業生態,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更加順暢、高效流向新質生產力。同時,發揮不同企業的優勢,積極探索實踐各種有效的人工智能聯合發展方式,形成共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