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制造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隨著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促使生產要素、生產結構、生產模式發生深刻變化,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將有效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需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支撐,推動制造強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要求,新質生產力與制造強國建設在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新質生產力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制造強國建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應用場域,可以說,制造強國建設的過程與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疊加的。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制造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相對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體現出更高技術水平、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等特點。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等層面分析,新質生產力都與制造強國建設在發展戰略、關鍵任務、實踐要求等方面具有內在契合性。借助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促使生產要素、生產結構、生產模式發生深刻變化,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將有效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1]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生產力形態。它不僅包括了傳統生產力的概念,還涵蓋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新要素。新質生產力的外延不斷擴展,包括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多方面的特征,使得生產效率更高、質量更高。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化、智能化、高質量、高效率、以及可持續性等鮮明的優勢,必將帶來制造業深刻變革。
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走向智能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了未來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相結合。主要表現為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生產力的躍遷。這種顛覆性變革不僅體現在對舊有生產模式的替代,更體現為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釋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構筑起新的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技術內容,其發展能夠為制造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大力發展智能調度系統、優化生產計劃和資源配置、實現生產線的自動化操作、實現設備故障的提前預警和預測等,推動制造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走向新的融合
新質生產力強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新質生產力助力實體經濟變得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通過加強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與交叉創新,使原本獨立的產業開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
此外,“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強調要素之間的創新融合。新質生產力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其發展不僅依賴于技術的創新,還需要高素質勞動力、現代金融、體制機制等要素的支撐。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憑借自身優勢推動制造業走向新的融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注重單一產業效率的提升,還注重跨產業、跨行業的創新合作。不僅強調傳統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貢獻,還充分考慮新興技術、創新、知識、智力資本和其他非物質因素等各方面的創新發展及其優化組合。
同時,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發展走向多元化。改變制造業以往單一的發展方式,推動制造業走向多元,挖掘制造業發展潛力,探索更多發展空間,打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諸多僵局。
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走向綠色高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全球經濟低迷、資本主義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產能過剩、環境破壞、債務危機、國際政治危機等一系列矛盾的情況下,新質生產力不同于傳統依靠財政投入、人力支撐、資源消耗等方式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而是利用科技創新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新質生產力注重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手段,打造綠色高效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此外,新質生產力注重各方協調發展,強調與傳統生產力的協調發展、注重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強調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關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創新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這種協調性、可持續發展特性使得新質生產力在推動制造強國建設方面更具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制造強國建設高度契合
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制造強國建設內涵相通
以新促質,以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強國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制造強國建設,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
在發展戰略方面,創新驅動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我國是制造大國,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強國轉變。”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也離不開科技現代化。產業鏈優化、發展智能制造、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核心都在于科技創新。在發展目標方面,新質生產力追求高質量發展,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等。制造強國建設同樣強調高質量發展,通過提高制造業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等方式,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在發展要求方面,新質生產力強調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制造強國建設同樣注重產業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廣綠色制造、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等方式,實現制造業綠色化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新方向
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基本概念,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理論在原有基礎上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
原始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生產工具十分簡陋,勞動對象范圍狹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社會進步以萬年乃至十萬年為單位計算;進入農耕時代,土地成為新的生產資料,人類社會進步以百年來計算;步入工業化時代,制造業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轉所需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部門。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類帶入數字化時代,技術加速演進、人類社會進步以十年為單位計算;進入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制造業從“以量取勝”向“以質提升”轉變,由追求數量和速度向追求質量和效益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成果。新質生產力是數字化時代科技創新的產物,是數字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新躍遷,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創新性、具有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生產力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新路徑
從時代背景看,新質生產力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和國際競爭面臨新形勢的大背景下,破解經濟轉型轉軌難題的新回答,是統籌“兩個大局”、用好“兩個市場”,建設制造強國的新路徑。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使其適配于人類發展的能力水平,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歷史。而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源自科學科技的巨大突破。從蒸汽機、計算機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科學技術持續不斷地開創著人類文明新紀元。對于各個國家而言,誰能抓住科技革命的重要機遇,誰就贏得了國際競爭的主動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2]
新質生產力是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變革。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增長路徑,具有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可持續性等特點,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主要標志,是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的重要路徑。通過新技術的運用,改造傳統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升級,由“制”變“智”。首先,新質生產力可以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其次,新質生產力可以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可以推動制造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方向發展,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最后,新質生產力可以促進制造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局限于制造業本身,還可以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農業等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新戰略
從實踐層面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堅持問題導向,建設制造強國的新戰略。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破解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其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
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創新,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方式,提高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不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推動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注重產業升級,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附加值等方式,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這有助于提升國家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推動管理優化。新質生產力強調管理優化,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從而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制造強國建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應用場域
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根植于制造業。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方面,制造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新質生產力是生產要素創新配置、技術革命性突破、產業深度轉型而催生的“新”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單個部分的提升或量的增加,也并非單純生產力的提升,而是全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是量與質的共同提升,是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共同變革。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從技術創新、生產方式變革、產業融合等多方面把握,需要依托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效的生產組織方式,而制造業正是這些技術和組織方式的主要應用領域。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制造業可以不斷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另一方面,建設制造強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平臺。制造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制造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等。這些創新不僅可以提升制造業自身的競爭力,還可以為其他產業提供新的技術和產品支持,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的創新和發展,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制造業是新質生產力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關鍵環節。制造業的產品直接面向市場,是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鍵環節,要把握好制造業這一橋梁的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深入了解市場需求,通過改進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根植于制造業,通過推動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新質生產力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這不僅可以提升制造業自身的競爭力,還可以為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是中國提升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新質生產力是我國面對新一輪的科技競爭和世界發展形勢而提出的中國方案。發展新質生產力關系制造強國、數字中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建設,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關系中國獨特的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的建設。制造強國的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聯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動力支撐,制造強國建設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指引。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關系制造強國建設。制造強國的建設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保駕護航??梢哉f,制造強國建設的過程與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過程是相互促進的。因而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強國建設,應找準二者的契合點,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制度改革為支撐、以人才建設為保障、以綠色發展為底色。
以創新驅動為引擎
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科技創新是核心,制造業是重要載體。沒有創新驅動,制造強國難以構建;沒有制造強國,科技創新效力難以發揮。以創新驅動為引擎,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質生產力特點在創新。要堅持創新發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大基礎理論研究,破解“卡脖子”難題,并以科技賦能制造業,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擴大科技成果的實踐場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3]
此外,要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為”與“不為”。當前,我國處于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期,傳統產業不能簡單退出,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推進科技創新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4]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厘清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產業之間的關系,在加快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同時,以科技賦能,用好原有產業資源、做好改造升級。
以機制暢通為支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體。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技術進步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做支撐,就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制造強國建設,避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張皮”的局面束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在推動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同時,主動改革生產關系,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5],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在加快推進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的同時推進產業轉型和制度變革,通過制度變革,打破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制度體系。
以人才建設為保障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者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6]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強國建設,必須夯實人才保障,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實現科技創新需要人才來推動。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科技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加快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探索建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育評價體系,以及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教育共同體,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制造強國建設夯實人才儲備。
堅持綠色發展為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制造強國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解決了經濟快速增長與環境綠色發展不相容的難題。同時,政府、企業、社會各界都應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視和支持,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革故鼎新,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生產關系,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形成強大合力,共同為制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本文作者為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制造強國戰略的理論建構和學理闡釋研究”(項目批準號:23BKS09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賈金錦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略
責編:李 懿/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