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開幕式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經濟社會運行模式,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望培育出超萬億美元的支柱產業,為千行百業賦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動力源。
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致辭(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劉烈宏認為,中國需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要優化智算中心建設布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進人工智能數據集建設,不斷夯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基礎,加強人工智能在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讓新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同時,要深入推進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提升數字中國建設質效。發揮中國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估計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劉烈宏表示,國家數據局將繼續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協同,加快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和基礎制度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水平,全面統籌數字化發展和安全,完善數字中國建設推進機制,強化常態化監測評估,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我們要深入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劉烈宏認為,世界經濟的每一輪爆發式發展都與新的生產要素密切相關。從土地、資本到技術,新生產要素逐步融入社會化大生產,并最終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伴隨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爆發式涌現,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正逐步成為價值創造的源泉。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需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要動力。
劉烈宏介紹,國家數據局將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今年陸續推出數據產權、數據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企業數據開發利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等八項制度文件,加大政策供給,推動我國海量數據優勢轉化為國家競爭性新優勢,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