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深刻把握“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明確樹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嚴格遵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融合原則,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不斷優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行動方案,構成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方略。中國式現代化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有深度的、多維度的價值引領,也為世界文化和旅游可持續發展凝聚思想動能、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文化和旅游融合 文旅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僅是產業層面的融合,也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全方位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原本就相輔相成。從主要功能來看,文化和旅游對應的都是人的精神及情感需求,在這一點上兩者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從要素特征來看,文化可以依托旅游資源轉化為更加生動多樣的形式而獲得發展,旅游需要文化元素的積極融入而增添魅力與活力。從業態特性來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都有較長的鏈條且聯動性強,業態邊界可拓展性大,具有天然的融合特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1]。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各領域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同樣需要將其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方位和整體格局中加以理解、審視和推進。深刻把握“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明確樹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嚴格遵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融合原則,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不斷優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實踐模式,構成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方略。
深刻把握“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和根本動力是廣大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既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參與者,也是其發展成果的最終受益者。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需要充分挖掘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的現實需求,也需要充分釋放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巨大創造力。
大眾旅游的興起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市場基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也在不斷回饋大眾,其促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文旅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游48.9億人次,比上年增長93.3%。這些數字彰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的促進作用。其二,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就業崗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僅能直接增加就業崗位,還能間接增加相關產業的就業需求,尤其是縣域、小城鎮、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能夠有效解決區域性的中老年群體、鄉村居民的就業問題[2]。其三,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滿足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滿足的是人的精神體驗需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僅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和旅游體驗,還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使其獲得更好的精神享受與愉悅感,更大程度地增強人民的幸福感。
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根本出發點應當是為全體人民謀福利,既要徹底擺脫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破壞生態環境的傾向,也要真正解決文化和旅游融合業態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現實需求的問題。首先,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服務于人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必須強調宜游與宜居共存,不僅需要服務于來往的游客,提升游客體驗,還必須服務于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其次,關注大眾文化和旅游需求轉向,多措并舉拉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消費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經濟層面的體現,面對日益復雜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文化和旅游從業者必然需要提供更多創新性的產品,而文化元素巧妙地全方位融入旅游行業無疑是一種簡捷且有效的方式。準確把握消費升級新機遇,注重對消費者“功能性+情感化+精神化”全方位需求的滿足,探索新的消費場景和領域,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給質量及總量。
明確樹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立足點”。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項重大理論和現實命題,也是一項長期、復雜與動態的系統工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彰顯著鮮明的社會效益,也貢獻著巨大的經濟效益,是價值理性引導下的實踐探索[3],也是促進共同富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已經成為社會現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包含物質與精神雙層面的共同富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通過文化、旅游及相關要素的有機結合,顯著提升了全體人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和物質生活水平。在精神層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實現了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優化了當地人文環境,提供了優質的文化和旅游體驗,從而達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的目的[4]。在物質層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提質增效,加速了產業結構優化,帶動了地方經濟,推進了區域均衡發展[5],進而在促進共同富裕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當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還存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緩慢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高度”與“深度”[6]。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著眼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擔當起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正確處理好不同主體、不同地區的物質與精神、速度與程度等一系列重大關系。第一,貫徹“共享”理念,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果。游客、旅游地居民與旅游從業者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主要核心利益主體,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主要參與者與貢獻者。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統籌好游客、旅游地居民與旅游從業者的關系,實現精神與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7]。第二,健全共同富裕的支持體系,強化均富效應。雖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平衡地區發展及縮小地區差異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由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前期基礎等差異,不同群體與區域之間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及進度并不一致。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著力健全“以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的支持體系。
嚴格遵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融合原則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色之一,遵循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相結合的規律,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內涵[8]。當前,我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實踐中,游客對非物質文化元素即文化觀念、審美心理和社交因素的關注已經超越了物質元素(如價格)[9]。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必然的責任擔當。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涵蓋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維度,能夠有效帶動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方位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所產生的關聯及輻射效應,推動了“文化+旅游+農業”“文化+旅游+工業”“文化+旅游+交通”“文化+旅游+體育”“文化+旅游+康養”等跨行業融合,實現了產業聯動及融合發展,顯著帶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不斷深化,旅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有效載體,有效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豐富了社會公共文化服務,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綜合來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真實寫照。
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避免部分地方認知不足、拆真建假、盲目投資以及同質化等問題,需要依靠“有力政黨——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機社會”共同推動[10],平衡好多元主體、文化和旅游以及相關要素和產業的協調關系,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第一,平衡好政府、企業、社區、消費者等多方主體之間的關系,建設以國有文化和旅游企業為主體、非公有制文化和旅游企業平等參與、多業態多主體創新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二,平衡好文化和旅游以及其他產業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關系。文化和旅游產業鏈條長且與相關產業聯動性強,產業邊界可拓展性大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融合性強的優勢,以“文化和旅游+”為核心,立足“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實現更大范圍和更廣領域的產業鏈整合[11]。第三,平衡好文旅產業內部關系。事實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特性,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旅游業三者的融合發展。在充分尊重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以優質的文旅產品與服務聯通三者,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與良性協調發展。
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與自然關系及其現代化建設規律認知的重大成果,是蘊含生態理性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文旅產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基礎,屬于典型的資源環境依托產業。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必須樹立與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文旅產業的經濟營收是雙向循環關系。文旅產業因其對生態環境的高度依賴和綠色發展模式,被習慣稱為“綠色工業”。對于文旅產業而言,優良的生態環境本身便是獨特的旅游資源,可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進而提升游客的重游率,增加經濟效益。各地應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將文化和旅游所帶來的收入回饋于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而實現文化和旅游地的經濟營收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但是,伴隨游客數量的增加也會導致交通擁擠、景觀損壞和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旅游產生的污染會出現處理不及時的問題。而旅游生態環境必然會影響游客的體驗感,文化和旅游地的經營收入與環境保護就會被波及。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以實現更為高效、節能和環保的發展模式。第一,遵循“兩山”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必須堅持生態文明、保護優先、協調共生、綠色發展的思路[12],在文化和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化開發格局。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采用綠色能源和綠色交通方式,倡導游客文明旅游行為和綠色消費行為,真正做到綠色開發、綠色發展。第二,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渠道,讓優美環境的潛在生態價值有效變現。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并不意味著追求保護而放棄發展,應當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謀求文旅產業的綠色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通過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創新,培育綠色低碳的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新服務、新體驗[13],讓文旅產業成為真正的綠色產業。
不斷優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行動方案
走和平發展道路綜合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價值訴求與道德規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必然選擇[14],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的職責,通過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國際合作與海外推廣,肩負起塑造中國形象的使命擔當。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和平安定的環境作為前提條件,促進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有利于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游客到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僅能獲得風景、美食與購物的體驗,還有更多的精神享受與深入的文化交流,從而打破文化隔閡,增強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性,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盡管中國在促進全球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依然面臨著文旅市場宣傳效應不佳、影響力有待提升的問題。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促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仍需不斷優化行動方案。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建世界文化旅游新格局。第一,立足“雙循環”,推動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融合。文旅產業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立足國內文旅大市場開發,發揮我國超大規模文旅市場的潛力;同時,以國內文旅市場大循環帶動國際文旅市場循環,實現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相互促進,從而建立起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融合的大市場體系。第二,堅持開放發展,發出“中國聲音”。文旅產業是開放性產業,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要求我國對世界旅游業的貢獻不能僅僅停留在持續增長的出入境的旅游人次和消費方面,還應當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對外文化交流機制,不斷優化文化和旅游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世界貢獻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中國思想、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模式。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題。在實踐領域,文化和旅游融合主要有四種模式。第一種是開放參觀的文化設施模式。隨著大眾旅游市場的日益火爆,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想方設法招攬游客,公共性的文化設施由此成為人們休閑消費的必去之處和地方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第二種是主題公園模式。依靠“文化IP開發+符合定位的衍生品+娛樂設施+旅游服務”的經營模式,主題公園能夠適應游客多種需求和選擇。自1989年我國第一家主題公園深圳錦繡中華開業以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建設了或正在建設主題公園項目,同時興起了如華僑城、方特、長隆、海昌、宋城等多家主題公園公司。第三種是“文化+”旅游模式。很多影視劇對地方旅游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形成了“影視+”旅游模式。另外,以印象劉三姐、宋城千古情為代表的“演藝+”旅游模式,北京故宮的“文化創意產品+”旅游模式,世界博覽會的“會展節慶+”旅游模式等,讓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緊密。第四種是文化場景營造的全域旅游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通過提升區域文化表現力、藝術創意設計感,營造集文化體驗、觀光游覽、娛樂休閑、商業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全鏈條、全時空、常態化的生活和旅游空間,形成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為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現代化開創了新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立足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了成果共享;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為發展原則,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能夠供給優質的文化和旅游服務;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施路徑,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綠色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能夠打破文化隔閡,推動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文明交流互鑒。將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置于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進行客觀審視與整體推進,可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提供明確的、有深度的、多維度的價值引領。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經驗,能夠為世界文化和旅游可持續發展凝聚思想動能、貢獻智慧和力量。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數字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創新及其生態治理研究”(項目批準號:22AH017)的階段性成果;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陳書婷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略
責編:王 克/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