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為未來產業營造適宜的創新生態

【摘要】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是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未來產業這一概念具有深刻的政策內涵、理論內涵和科技內涵。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需要與之相應的創新生態來支撐。在發展實踐中,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雖然表現為連續的過程,但對應的創新生態則需要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的“升級”。營造新的創新生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前瞻性、系統性引導作用,促進科技先導、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組織、創新環境等方面協同發展。

【關鍵詞】未來產業 科技創新 創新生態

【中圖分類號】T-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2.002

李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創新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智庫建設與科研管理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政策、新型舉國體制。主要著作有《大轉制:中國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二十年》、《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經驗與反思》、《從“大膽吸收”到“創新驅動”——中國科技政策的演化》、《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發展報告》(編著)、《中國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報告》(編著)等。

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此后,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從科技創新、區域發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等角度對未來產業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作出重要部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這都需要我們深刻認識未來產業的內涵,面向前沿技術和新興領域,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的新機遇,完善優化創新生態,為開辟產業新領域、挖掘發展新動能創造條件。

未來產業的內涵及創新生態特征

未來產業的政策內涵。自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多個重要場合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意義、內涵和如何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明確了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形成未來產業的核心要素。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一旦獲得成功,將迅速成為市場主導技術,重塑產業和市場競爭格局,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實現新的躍升,從而形成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基于重大科技創新,特別是前沿、新興、交叉、顛覆性創新而形成的具有強大正向溢出效應的產業,對經濟社會變遷將產生關鍵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二是以人才為第一資源。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重視跨學科科研,推進跨學科教學,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三是以企業為關鍵主體。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整合并使用優質的、新型的生產要素,以拓展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企業既能集聚整合創新資源,又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是未來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主體。四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未來產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形成適宜的制度環境,才能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作用,更好地平衡體制機制穩定性和靈活性間的關系。

未來產業的理論內涵。針對未來產業,諸多學者從概念、特征、發展條件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分析探索。對于概念,一些學者認為,未來產業是由前沿科技與顛覆性技術突破所推動形成的具有引領性和高成長潛力的產業。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更能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對經濟社會變遷起到關鍵性、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1]對于特征,有學者認為,未來產業具有戰略引領性、超強顛覆性、高成長潛力等典型特征,且從基礎研究、技術轉化到成功產業化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非連續創新過程,其科技和產業的雙重屬性十分突出。[2]特別是,顛覆性技術對未來產業發展的路徑、方向和國際競爭格局具有關鍵影響。[3]創新前沿顛覆性技術攻關組織模式將成為化解我國技術供需結構失衡矛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破局之舉。[4]許多學者對發展條件進行了系統梳理,如潘教峰等認為,需要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完善要素市場、構建良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優化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以及創新領域管理模式、持續擴大對外和對內開放、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5]張越等認為,我國應面向未來產業建立長期、動態的顛覆性技術甄別與支持機制。[6]陳凱華等認為,未來產業的科技發展動力體現在科技要素供給、科技場景培育、科技政策保障三個方面,構建未來產業科技發展的創新生態,需要關注科技多元治理、科技轉化、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面。[7]李軍凱等認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圍繞未來產業培育與發展形成的各種創新群落,在創新環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構建的動態性開放系統。[8]李曉華認為,我國應充分利用在體制機制、企業主體、科技創新、產業配套、市場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前瞻布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產業發展之路。[9]

未來產業的科技內涵。其一,未來產業聚焦于特定的科技領域,代表著技術經濟周期波動的最前沿,也代表著現代化發展的新形態。現代化的概念發軔于工業革命,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技術經濟周期同步,呈現周期性、疊加性特征。在兩次科學革命和五次技術革命的引領帶動下,全球現代化進程呈現多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的疊加。[10]每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推動形成新的經濟部門并被經濟社會活動充分消化吸收后,這一輪現代化才基本完成。

其二,未來產業相關技術具有突出的通用性、顛覆性特征。回顧過去幾次科技革命,往往是科技在某個行業或領域形成重大技術突破,帶動這些行業或領域實現創新性發展,但跨領域、跨經濟部門的消化吸收時間較長。與以往不同,當前這一輪技術革命的通用性、顛覆性特征明顯,跨領域、跨經濟部門的消化吸收時間大大縮短。顛覆性技術創新一旦獲得成功,將迅速成為市場主導技術,重塑產業和市場競爭格局,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實現新的躍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11]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極大而迅速改變著各行各業的技術經濟范式,推動產業發展由分工深化逐步走向相互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并生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三,未來產業相關技術具有一定的“鎖定效應”。未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科技,技術軌道躍遷、新生技術奇點和顛覆性創新帶來的“從0到1”、從無到有的科技創新,是催生未來產業的根本驅動力。未來產業的技術“門檻”高,通常具有“鎖定效應”和“先發優勢”。一旦這些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將很可能實現“贏者通吃”,能夠最大限度獲得“技術紅利”。這不僅對搶抓科技發展制高點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也凸顯了未來產業在國家技術經濟競爭層面的特征,即能夠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國家,在這一領域必然是先發國家。或者說,同樣的產業轉移至后發國家后,也許仍然是高科技含量、高經濟回報的產業,但已經不能被認為是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特征。創新生態是一個經濟體通過科學、技術因素有效參與生產函數以實現創新,進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體現。影響創新生態的因素有基礎條件、演化動力、競爭機制和開放程度等。[12]創新生態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價值為導向,以公共政策為引導,以創新友好的社會環境為依托,以“科技—經濟—科技”良性循環為演化動力。從科技創新的現實活動來看,創新主體、創新資源、組織機制、制度環境等共同組成創新生態的基本要素。通過對未來產業政策內涵、理論內涵、科技內涵的分析可以發現,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既體現了科技創新生態的一般特征,也體現了一些獨有的創新生態特征。

一是能夠形成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未來產業的“鎖定效益”,決定了創新生態中的各個主體對前沿科技突破的激烈競爭,這就要求創新生態具備門類齊全的學科和高水平的科研活動。二是能夠形成市場化的場景應用。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應用是未來產業的關鍵環節,但這些技術并無現成的產品或工程來帶動,往往需要設定特定的場景并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要素,帶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三是能夠形成數字化的資源平臺。數字技術是這一輪技術經濟周期的主導技術,無論是數據自身作為資源,還是數字技術作為資源管理手段,抑或是科研范式的變化,數字化程度都決定了創新生態的資源配置效率。四是能夠形成智能化的組織機制。在科技創新組織信息化、扁平化的基礎上,“科層制”的組織機制將進一步被削弱,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深度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有的環節甚至將取代人為選擇。五是能夠形成彈性化的制度環境。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未來產業的不確定性,其中涉及復雜的倫理、安全等問題,需要形成相對寬泛的制度空間,推進包容審慎監管,進行彈性治理、敏捷治理。

營造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的現實因素

以數字技術為引領的科技突破。前沿科學技術是形成未來產業的內在因素,決定著創新生態的基本形態。當今世界正處于第五次技術革命后半段,由數字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進入“深入拓展期”,突出表現在數字技術日臻成熟,技術門檻和產業門檻大幅降低,其潛能加速向其他經濟部門廣泛融入和帶動,推動著“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遷。各領域技術實現群體性突破、呈現躍進態勢,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數字空間等成為各領域技術變革方向。

第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加速突破應用,引發以智能化為特征的產業變革。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大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技術、人機協同增強智能成為產業重要發展方向。量子信息取得重大突破,量子計算機具備超快并行計算和海量信息處理能力,人類對量子世界的探索正從探測走向主動調控。物聯網技術正推動硬件和應用場景相融合,為萬物互聯的經濟社會提供強大基礎支撐。區塊鏈在共識算法等技術環節持續發展,為未來世界創造新型的信用機制。

第二,融合機器人、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技術加速推進制造業轉型。機器人、智能工廠、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成為推動高端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機共融的制造模式快速推廣。光子集成技術、柔性混合材料電子技術等應用使大規模量產和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納米、碳纖維、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廣泛應用將極大降低產品制造成本,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

第三,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變革。基因編輯技術向更精準、更高效、低成本方向演進。腦神經科學與其他基礎學科的跨學科交叉,為記憶、思維、意識和語言發生等重大神經問題提供全新研究思路和方法。疫苗、干細胞技術、組織工程技術推動核心的再生醫學不斷取得新突破。

第四,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引發全球能源變革。以傳統能源清潔利用為核心的能源技術將形成清潔能源為基礎的產業形態,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存儲技術的突破應用,將加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信息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推動能源數字化、分布式精準管理。

第五,空天、海洋與網絡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空天技術方面,新型運載火箭與推進技術發展迅速,可重復使用運載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空間感知、導航通信能力不斷增強。海洋技術方面,以衛星遙感、全球定位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海洋領域加快應用,海洋資源勘查與開發技術向深遠海發展。網絡空間方面,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改變著人類的認知方式、活動范圍和安全屬性。

以科技企業為引領的創新群體。創新主體是不同類型、不同環節創新任務的基本載體,主要包括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戰略科技力量、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等。其中,科技企業是顛覆性、前沿性技術轉化為未來產業的關鍵主體。

美國在領軍企業科技創新、未來產業企業培育方面領先,我國企業創新也具備更多先發優勢。根據《歐盟產業研發投資記分牌》的統計數據,過去十年,全球研發投入前2000名企業的研發投入規模增長了130%,表現出對未來競爭力的持續布局。從區域分布來看,2022年美國和中國大陸是進入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前2000名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是686家和507家;其中美國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占比42.51%,領先其他經濟體;中國(17.33%)、歐盟(17.30%)處于第二梯隊。根據《2022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43%最具影響力的未來產業相關企業來自美國,中國排名第二,這一比例為17.5%。美國在未來產業的主要領域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產業(量子信息、智能機器人、元宇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而中國各領域發展較為均衡,在量子信息、綠色能源、智能機器人和元宇宙等領域創新優勢突出。[13]

我國企業創新的基礎相對以往呈現出重大變化,體現在規模、結構、能力等方面。從規模看,2022年中國大陸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前2000名的507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總和達到了2110.95億歐元,這兩項數據比十年前(93家、198.09億歐元)分別增長了4.5倍和9.7倍。從結構看,各類創新主體圍繞創新鏈不斷演進,形態更加多元化、層次更加鮮明。科技領軍企業聚焦行業共性技術和復雜性技術研發;“隱形冠軍”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呈現“專精特新”;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和科技孵化器企業面向新興技術;公共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聚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部分社會科研機構和企業專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從能力看,2022年中國大陸有32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營業收入均進入全球前500名,華為、上汽、中石化等6家企業的兩項指標均進入全球前100名。在2024年自然指數榜單中,中國國內有21所高校進入世界50強。

發展未來產業,企業需要突出科技創新的前瞻引領作用,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等主體間加強協同。究其原因,首先,近年來盡管相關部門陸續出臺政策,引導企業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開發,但一些政策缺乏配套細則,分類施策的針對性需要完善。例如,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等政策,在實操中無法有效區分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一般性技術研發,導致企業傾向于投入相對周期短、風險性低的技術研發。其次,“貫穿基礎研究—技術攻關—中試研究—成果轉化”全鏈條的創新生態體系不健全。例如,技術要素在價值形成分配過程中所占比例低,技術價值不能得到合理的市場回報,無法形成研發促進轉化、收益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最后,盡管企業、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等創新主體在創新生態中的職責定位較為明晰,但由于各創新主體隸屬不同部門,使得各創新主體間的組織協同仍然面臨體制機制障礙。

以數據驅動為引領的資源配置。創新資源是創新生態運轉的基本條件,也是表征創新生態實力、活力與潛力的客觀指標,主要包括人才、資本、數據、科技設施等。創新資源不僅需要積累,也需要自由順暢流動,才能充分實現其潛力和價值。數字技術引領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發揮好數據驅動作用,是培育未來產業的資源配置突破點。

數據成為發展未來產業的戰略性資源。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未來產業領域[14]都與數據密切相關,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產業的突破與發展速度。2022年,美國發布《確保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數據公平惠及全美國的新指南》,大幅提升科研數據公開獲取與共享水平,推動相關領域研發加速。同年,美國商務部設立首席數據官,推動政府數據與私營部門數據的整合與戰略性使用,并主動推動與歐盟和英國達成數字傳輸協議,為美國大型科技企業跨國獲取數據、推動人工智能等發展打下重要基礎。我國于2023年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為我國未來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數據基礎。

我國龐大的科研產出、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為發展未來產業奠定了數字驅動基礎。目前,我國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學、電子工程等領域的國際論文發表量(含高被引)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這為我國發展未來產業提供了良好的顯性知識資源基礎。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庫,2023年我國在人工智能、電子與電氣工程領域發表的國際論文分別為25453篇和20676篇,美國為10021篇和18009篇。這些具有顯著賦能作用的學科領域知識積累,經過數字化編碼形成知識體系后,將為未來產業提供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國具有龐大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各領域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線上、線下產業新形態的快速崛起,正推動我國成為數據生產和積累量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消費者群體、科技企業依托數字平臺共同助力新興技術的快速研發、商業化和迭代,為未來產業提供了獨特發展優勢。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不僅為未來制造、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制造基礎,其生產過程形成的海量數據也為未來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天然而連貫的數據基礎。

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挖掘數據潛力,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能力和效率。相對于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我國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數據資源在營造創新生態中還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解決優質創新資源短缺、流動渠道不暢、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不足、全球資源供給受擾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以人才為例,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發布的“2023年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雖然增長迅速,為1275人次,但低于美國的2669人次。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例,我國發文量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學、電子與電氣工程和人工智能領域,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論文的比例只有2.1%、4.5%和5.1%,均不到美國的一半(4.3%、9.3%、11.8%),因此,我國亟需推動數據資源的轉化應用。只有在保持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利用數據技術手段加強各類網絡、平臺的建設運營,提高資源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配置效率,才能適應未來產業所需的資源供給。

以應用導向為引領的創新機制。創新機制是將創新主體與創新資源相結合的作用機制,除市場環境下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自組織機制,以及學術界為追求個人價值與好奇心驅動下的自組織機制,還包括政府為實現目標與需求的他組織機制等。任何重大的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以上各種機制的混合,而適應未來產業的快速迭代,需要高效、敏捷的創新機制。

應用導向、有組織的科研有利于為未來產業提供積極的市場預期。為搶占未來產業先機,主要國家紛紛制定戰略規劃、明確重點領域,強化有組織的科研,鼓勵高風險性研究和非共識性研究。2022年,美國《芯片與科學法》制定了重大挑戰清單和重點領域清單,聚焦戰略新興領域與未來產業領域,同時,授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設立技術、創新與伙伴關系理事會專職促進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模式快速推廣到生命健康(ARPA-H)領域。歐盟第九框架計劃引入目標導向的資源分配機制,新設歐洲創新理事會、戰略技術平臺等機構加速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也紛紛通過出臺清單和機構改革等方式強化戰略新興技術研發與轉化,瞄準未來產業。為推進非共識性研究,丹麥和德國等國家已經開始試點“金票”制度,賦予項目評審人一枚“金票”,確保具有重大潛力的研究申請在其他評審人都反對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資助。

我國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不斷探索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探索實施了“揭榜掛帥”“賽馬制”“里程碑式考核”“政企聯合基金”等一批新機制、新模式,積累了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的豐富經驗。中央科技委員會的成立,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任務的統籌協調能力,為未來產業的技術研發與突破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與此同時,破除美國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和打壓,客觀上也優化了我國自主創新技術與產品的市場預期。

發展未來產業,需要以應用帶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四鏈融合”等機制的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與銜接,重點在于一體化布局與激勵約束制度建設。當前,我國在教育評價、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導向性仍不足,尤其是對解決國家戰略需求、產業共性發展需求的評價導向不足,導致教育、科技、人才激勵約束的協調性不足,難以形成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合力。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和資金鏈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與市場的良好配合。企業在國家科技戰略、重大項目設立實施等方面的長期利益銜接機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不足,而部門間、單位間的人才流動壁壘,以及創新激勵不足等也導致人才難以有效配置到創新鏈與產業鏈中。對于高風險性的科研活動,雖然已有類似“項目經理人”的機制探索,但由于缺乏經費、人事等方面的制度試點突破,“項目經理人”仍不具備足夠的資源協調管理授權。對非共識性研究的資助得到了重視,但依然缺乏穩定的遴選和支持機制,需要在厘清和免除責任風險等方面加強探索。

以技術治理為引領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是構成創新生態的隱性因素,既包括法規制度等硬約束,也包括文化、習俗等軟約束。未來產業對技術治理高度敏感,需要關注技術監管、科研倫理等方面的創新環境。

當前,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正在積極爭奪人工智能、新一代無線通信等事關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興技術的治理規則話語權。以人工智能為例,歐盟依托法律、法規和指令等全面實施強監管,2024年5月正式通過《人工智能法案》,被認為是全球首個對人工智能進行系統性監管的立法。美國通過出臺《人工智能應用規范指南》、《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和組織協調人工智能領域主要企業作出風險承諾等方式開展監管。

我國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治理方面率先展開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針對人工智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相繼發布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等規章制度先后發布。針對未來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陸續出臺。這些政策文件及治理措施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系統的制度保障。

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更有利于可持續創新、開放創新的穩定環境。未來產業依賴有組織的技術突破與攻關,但在更前沿的科學領域,也高度依賴自由探索與開放合作。現階段,我國中長期自由探索的基礎性制度尚不健全,對人才和機構的考核側重中短期,不利于長周期、顛覆性技術的自由探索研究。同時,由于數據安全等法規約束,當前的科研數據(含跨國公司的研發數據)等跨境流動仍不順暢,我國主導建設全球性開放創新平臺與數據庫的能力依然不高,期刊免費開放獲取、軟件和代碼開源的程度與范圍依然與領先國家存在差距。此外,在美國主導下,我國與歐美國家的科研合作渠道、資源交互渠道、人員交流渠道等都受到不良影響,原有的國際合作制度框架受到挑戰。

營造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的政策方向

加速前沿科技與場景應用的良性互動。提高前沿科學技術的前瞻主動布局能力和應用場景的技術集成帶動作用,促進二者間的良性互動,為未來產業提供動力。一是繪制全球科學掃描圖譜。針對各領域全球排名前列的科研機構、學科帶頭人、高被引論文等指標,匯集分析科學問題及最新進展。二是強化技術預見。完善技術預見體制機制,建立新興領域關鍵技術評估指標體系,圍繞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研究制定技術路線圖、產業路線圖。三是聚焦特定領域應用場景。依托科技園區等產業創新集群,規劃設計具有技術先進性和規模化潛力的應用場景,以應用場景牽引相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實現全鏈條貫通。

突出企業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引領功能。相較于其他產業,企業在發展未來產業過程中需要在科技布局上更向前一步,在領域間、領域內帶動集成其他創新主體的能力。第一,明確企業技術需求。組織產學研專家共同凝練前沿性、顛覆性技術清單,跨領域形成“產品—技術—原理”全鏈條的科技對接。第二,建立政企研會商機制。政府或行業協會針對特定領域,定期組織召開公共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代表性企業會商,以企業為紐帶加強創新主體間聯動。第三,共建合作平臺。鼓勵企業利用資本、技術、設施和平臺等要素共建創新聯合體、未來產業研究院、未來產業實習基地等合作平臺,開展“訂單式”“實景式”青年人才培養。

推動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的數字化轉型。以重大項目(工程)為牽引,推進數據、人才、資金等資源優化配置。其一,打好智能化科研(AI for Science)基礎。推進數據平臺、算力平臺、人工智能平臺等新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聚焦重點領域新建驗證中心與中試平臺,推進科研數據、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匯交公開。其二,建立柔性引才數字平臺。圍繞重大項目(工程)需求,匯集各方面數據形成特定領域的人才數據平臺,破除科技創新人才跨領域、跨部門流動的信息障礙。其三,建設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引導銀行、證券、保險、風險投資等行業利用數字技術改進金融服務與產品,建設適應漫長研究和開發過程的“深度技術”的創新創業融資平臺和基金,構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完善資助與評價導向一致的銜接機制。從企業參與、分類支持、項目管理、評價等方面統籌設計,形成創新鏈前端研發支持與后評價引導相銜接的機制。一是提升科技企業在戰略規劃、重大項目提出與遴選、重大項目組織實施、項目成果評估驗證等方面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二是實施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分類分級管理,并綜合考慮不同所有制、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企業特點,差異化設置企業牽頭科研項目的比例。三是完善“項目經理人”機制,面向未來產業的發展進一步開展管理授權試點。四是理順教育、科技、人才的評價機制。以國家需求和產業需求為目標,強化教育和人才方面的評價與獎勵,吸引優秀人才向重點領域和方向聚集,防止不同領域的考評造成領域內的封閉式循環。

營造包容中長期自由探索的開放環境。針對未來產業發展重點學科領域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中長期自由探索的開放創新環境。第一,鼓勵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設立聯合基金,加強對中長期自由探索項目的布局,探索實施資助非共識性研究項目的“金票”機制。第二,開展中長期研究項目評價試點,不對研究人員設置明確的研究任務,短期內不做項目進度考核。第三,以可查找性、可訪問性、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Findability, Accessibility, Interoperability and Reusability)為導向,推進科研數據、軟件代碼、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內部開放與國際開放,通過開放科學推進科研生態與學風作風建設。第四,通過打造和參與開放科學合作聯盟,共建開放平臺,打造“開放科學”品牌性學術會議,推進我國科研環境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在科研人員、科研經費跨境流動等方面破除制度障礙,塑造具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數字技術創新機制、突破路徑與政策體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2AZD111、72334007;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楊洋副研究員、蔡笑天副研究員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陳勁、朱子欽:《全球未來產業的發展態勢及對中國的啟示》,《新經濟導刊》,2021年第3期;潘教峰、王曉明、薛俊波、沈華:《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新方向、新問題、新思路》,《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3期;李軍凱、高菲、龔軼:《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結構框架與實現路徑》,《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6期;李曉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人民論壇》,2022年第13期;李研:《落實“十四五”規劃加快推進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科技中國》,2021年第12期。

[2][8]李軍凱、高菲、龔軼:《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結構框架與實現路徑》,《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6期。

[3][6]張越、余江、楊婭、陳鳳:《顛覆性技術驅動的未來產業培育模式與路徑研究——美國布局下一代集成電路產業的啟示》,《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6期。

[4]李哲:《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模式研究》,《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1月上。

[5]潘教峰、王曉明、薛俊波、沈華:《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新方向、新問題、新思路》,《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3期。

[7]陳凱華、馮卓、康瑾、楊捷:《我國未來產業科技發展戰略選擇》,《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年第10期。

[9]李曉華:《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人民論壇》,2022年第13期。

[10]李哲、鈕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日報》,2022年10月19日,第2版。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九章第二節“前瞻謀劃未來產業”明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12]李哲:《促進創新生態的良性循環》,《今日科苑》,2023年第10期。

[13]李一驄、龐鵬沙、黃燕飛:《全球未來產業發展進展及對中國的啟示與建議——基于〈2022全球未來產業發展指數〉》,《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3年第5期。

[14]《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這六大產業發展方向。

責 編∕肖晗題 美 編∕梁麗琛

Create a Suitable Innovation Ecology for the Future Industry

Li Zhe

Abstract: Future industries is a strategic direction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future industries has profound policy connotation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notations.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dustries need to be supported by a corresponding innovation ec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dustries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on ecology needs to be systematically "upgraded". To create a better innovation ec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forward-looking and systematic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innovation subjects,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s is also the policy focu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future industr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logy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