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青年“佛系”亞文化的成因、特點和潛在風險

——以“青年養老院”現象為例

【摘要】最近,“青年養老院”成為新興話題,很多咖啡廳、酒吧、民宿、農家樂都增加了“青年養老院”的主題。“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慢節奏的生活體驗,喚醒其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為年輕人探索和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真實場域。“青年養老院”通過集體“搭子”社交為年輕人提供情緒價值。然而,“暫時休養”的美好期待有可能轉化為“永久躺平”,有必要防范“青年養老院”興起的潛在風險。

【關鍵詞】“青年養老院” “搭子”社交 社會心態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早上起床先去吧臺喝杯咖啡,在小院打套八段錦后,就去山上“禪坐”,下午去捕魚或幫老板種地……最近,這樣一份“青年養老院”日程表受到了網友熱議。在社交網絡平臺上,很多咖啡廳、民宿、農場、酒吧增加了“青年養老院”主題,招募年輕人前來沉浸式體驗養老生活。“青年養老院”為何受到年輕人歡迎?與其他沉浸式體驗項目相比,“青年養老院”有何不同?“青年養老院”興起需要防范哪些潛在風險?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青年養老院”興起的主要原因

從“內卷”到“佛系”,從“躺平”到“青年養老院”,在社會競爭壓力下,個別年輕人表現出焦慮、恐懼、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目前學者們大多將“佛系”和“躺平”當作“內卷”的結果,圍繞“躺平有罪”與“躺平無罪”展開,較少從成長視角分析相關現象的演化關系。筆者將分析部分青年從“內卷”到“覺醒”的行動轉變路徑和從“內耗”到“松弛”的成長歷程,認為“青年養老院”有可能成為部分青年從“內卷”與內耗中覺醒的標志。

階段一:“內卷”與內耗——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內卷”是“績優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雖然“內卷”分為“享受型”“功利型”和“裹挾型”三種類型,但在實際生活中,前兩種類型的青年并不多,“裹挾型”內卷是部分青年的真實境遇。一些青年“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只能被迫緊跟原有生活軌跡,表現出一種“不愿意又順從”的狀態。面對“內卷”,學者們給出的建議大多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其潛在邏輯實質上只是從“裹挾型”內卷轉向“享受型”或“功利型”內卷。

階段二:佛系與虛無——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實并不容易。一些青年習慣了被安排,很難思考清楚“想要的人生”這個哲學命題。面對越來越倦怠的身心,逃避成為部分青年的選擇。無欲無求、淡然處世的狀態成為了部分青年的生活態度。近年來,過著“佛系”生活的青年變得具體而真實:“佛系”乘客,“您停在那里不要動,我自己可以走過來”;“佛系”戀愛,“你看吧,我都行”;“佛系”健身,“跑步機上走一走,也能活到九十九”;“佛系”養娃,“出息的孩子不會多,童年何必要那么苦”;“佛系”購物,“遇到合適的就買了,不合適我也留著吧”;“佛系”員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靜靜下班”……“一切隨緣”成為“佛系”青年的人生態度。

“佛系”青年的共同困境是虛無,因為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不夠的,內在的欲望無法被安撫。部分青年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他們大多還是認同傳統的社會目標,只是不主動追求,以獲得一種內心的安寧和自由。例如,一位“佛系”青年學生也會每天學習備考,但他既不會犧牲睡覺時間來超負荷學習,也不會有一定要考好的壓力。盡管學者們對“佛系”青年的看法存在分歧,但普遍認為這一現象表露出一種消極和逃避現實的態度。然而,即便如此,“佛系”青年在內心深處依舊保留著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仍舊擁有個人的興趣和追求。在特定條件下,這份內心的保留可以被喚醒,激發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有研究發現,為了迎合“佛系”亞文化,一些青年甚至選擇了“假佛”或“外佛內卷”——“人前佛系、人后努力”“我以為你們在和我一樣打發時間,沒想到你們在偷偷學著掙錢”。

階段三:躺平與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事實證明,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不夠的,一些青年發現“佛系”雖然解決了內耗,卻帶來了強烈的虛無感——一種與內耗同樣令他們難受的心理情緒。卷不動,也成不了佛,只好徹底“躺平”了:一種原子化的社會退出。由此,帶著“自己要什么”的靈魂拷問,一些青年在“躺平”階段出現了迷茫等心理困境,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根據挫折應對理論,當青年的“佛系”防御無效時,就會進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在經歷了反復的失敗或挫折后,形成了一種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從而停止嘗試改變或逃避不愉快的情境。然而,有不少研究發現,“叫喊著躺平”的青年大多只是“精神躺平”,部分年輕人出現嘴上說著要“佛系”或“躺平”,但仍然投入“內卷”的矛盾心態。

階段四:“覺醒”與“松弛”——知道自己要什么。經歷了“內卷”帶來的內耗感、“佛系”帶來的虛無感,以及“躺平”帶來的迷茫感后,一些青年覺醒了:原來拼命“內卷”、假裝“佛系”、徹底“躺平”實質上都是增加心靈的消耗,而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給心靈提供能量,需要身心的徹底放松。于是,“青年養老院”興起了。

首先,“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慢節奏的生活體驗,幫助他們緊繃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目前來看,在“青年養老院”里沒有人會催促你,你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娛樂,也可以一個人曬太陽看藍天,還可以種地、飼養、做飯。甚至有入住者表示,“從來到‘青年養老院’起,就把手機設置成了占線狀態,外來的電話一律‘屏蔽’”。正如一位“青年養老院”的創立者所說的:“來這里的人都明白,‘LIE DOWN’是暫時的,休養之后,還是要背起行囊重新出發。”

其次,“青年養老院”喚醒了年輕人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幫助他們激發出對生活本身的熱情和追求。例如,不少“青年養老院”選擇遠離城市,回歸鄉村,自給自足,將更多的時間用于休閑、學習、勞動和思考。事實上,“青年養老院”的常客就是那些更重視“詩和遠方”的青年,如攝影師、藝術家、作家、導游、自由職業者等。

再次,“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小型生活社區,幫助他們提升建立真實的、輕松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例如,“青年養老院”大多重視社區感營造,強調居住者之間的互動和交往,讓早已習慣了原子化生活的青年進一步走近同輩群體,進而尋求情感共振、建立身份認同、獲得群體歸屬的需求。“每個人的生命時區不一樣,并不是所有人必須要25歲結婚、28歲買房、30歲生子,關鍵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些青年在這個社區里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可。

最后,“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探索和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真實場域,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生活方式,而是尋求更符合自身價值觀和生活哲學的新模式。這種探索可能帶來新的生活理念,甚至催生新的產業和商業模式。例如,有人想把“青年養老院”打造成一個“技能交換”的地方,暫時擺脫壓力的年輕人在這里跟周圍的同齡人學習新技能。還有人認為“青年養老院”是對青年未來養老模式的探索,“再過20多年,‘80后’和‘90后’將進入老年階段,這批‘獨生子女’將面臨養老問題,這種住在一起‘抱團取暖’的方式應該是可行的,‘80后’‘90后’的養老院肯定跟現在的養老院不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類似“青年養老院”(如“精神老年人”“復合型老齡青年”等)的熱詞不斷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些青年開始“反向”生長,從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情緒價值和能量。一些青年“知道自己要什么”,內在的焦慮也就隨之緩解了,“青年養老院”為他們提供了松弛感。

“青年養老院”興起的特點

“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借用“養老院”原有的集體意象,“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有藍天、陽光、大自然,還能提供客房和廚房,環境寧靜、節奏緩慢、關系簡單,與一般民宿最大的不同是,這里連電視也沒有。有的“青年養老院”還提供“義工換宿”服務,即可以通過唱歌、畫畫、打掃、做飯等才藝抵扣一定的住宿金額。當然,一些休閑場所,如咖啡廳、民宿、農場等,也因為掛上了“青年養老院”的牌子而受到更多青年的歡迎。可以說,輕松氛圍正是“青年養老院”想要傳達給年輕人的信息。

“青年養老院”是集體“搭子”社交。2023年,“搭子”成為十大網絡流行語。所謂“搭子”,是指青年人基于共同興趣或需求建立的自由、靈活的社交方式,滿足了他們對輕松陪伴和情感交流的需求,避免了傳統親密關系中的責任與壓力,反映出青年人追求個性化和自我愉悅的社交態度。與日常生活的一對一或幾個一組的“搭子”社交所不同的是,“青年養老院”提供了集體“搭子”社交空間。例如,一家“青年養老院”負責人表示,“青年養老院”每個主題都有詳細說明,微信群里的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話題,“當天到的人都不確定,所以也算是‘盲盒’交友,看緣分”。與單人“搭子”社交相比,“青年養老院”既兼顧了社交的自由性和精準性,又保留了對社交廣度和社交歸屬的需求。換句話說,在“青年養老院”里,年輕人會多一個集體身份,卻不用承擔集體義務;可以分享快樂,也可以分享郁悶;不用假裝關心,也不用刻意回避;不會“雞同鴨講”,也不會刨根問底。

“青年養老院”的核心是情緒價值。近幾年,“去有風的地方”“圍爐煮茶”“沉浸式旅行”等概念都因能提供積極的情緒價值而在青年群體中廣泛流行。顯然,“青年養老院”主要提供的也是情緒價值:不僅滿足了部分青年對逃離現實、尋求情感療愈和生活質量提升的需求,而且體現了當代青年對于個性化和情感體驗重視的趨勢。正如一位“青年養老院”經營者所述:“我常常跟顧客開玩笑說,18塊錢的一杯咖啡里,有8塊錢賣的是情緒價值。”然而,沉浸式旅行成本太高,“圍爐煮茶”大多蜻蜓點水,“去有風的地方”過于玩概念。“青年養老院”與以往體驗項目不同的是:項目更多,成本更低,氛圍更隨意,可以靈活設定入住時間。例如,一家開在云南西雙版納的“青年養老院”的定價為月租1500元,旺季會適當上浮,年租18000元,但必須一個月起租。可以說,這種沉浸式體驗可能對入住“青年養老院”的年輕人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青年養老院”看客比顧客多。目前來看,“青年養老院”雖然引起一定的關注,但總體上市場接受度并不高。有人指出,“老年人認為住在這里的年輕人不思進取,中年人認為住在這里的年輕人不務正業,而部分年輕人認為‘青年養老院’就是個流量噱頭”。一位“青年養老院”的負責人表示,每天社交平臺上的私信有幾百條,也會添加100多個好友,但大多都是來咨詢的。由于“青年養老院”大多規模不大,只能容下十幾個人,暫時還承載不了太多的客人住宿,整體上還是比較冷清的。當然,隨著“青年養老院”越來越火,可能會有更多成規模的“青年養老院”出現。

“青年養老院”興起存在的潛在風險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的觀點,個體行為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可以分為遵從、創新、儀式主義、退卻主義和反抗五個類型。“青年養老院”現象介于儀式主義和退卻主義之間。目前一些人認為,入住“青年養老院”的年輕人只是“暫時休養”,目的是為了“重新出發”。換句話說,“脫嵌”是為了找個更好的姿勢“嵌入”。但不可回避的潛在風險是,“暫時”會不會轉化為“永久”?

首先,“身體躺平”可能比“精神躺平”的風險更大。如果說在此之前部分青年只是“精神躺平”,那么“青年養老院”在形式上就是“身體躺平”。“精神躺平”更接近“儀式主義”,即在個體態度行為層面表現出消極懈怠,典型的“嘴上說躺平,身體很誠實”。而“身體躺平”則接近“退卻主義”,即讓身體進入真實“躺平”體驗中。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身體是有記憶的,一旦有過“躺平”體驗,那么下次遇到挫折再次選擇“躺平”的概率會極大提高。不可否認,在豆瓣相關話題小組里,有不少青年在“躺平”之后實現了原地起立;而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從此未能重新出發的青年。在生活中,部分青年無法“重整出發”,最后成為“啃老族”。

其次,“集體躺平”比“個體躺平”的風險更大。在此之前,原有“躺平一族”大多還只是各自“家里蹲”的個體行動,有的通過線上小組維持最低水平社會互動。而“青年養老院”則代表“抱團取暖”的集體行動,成員之間真實社交,相互影響力顯然更大。對于“青年養老院”來說,負責人不但需要負責商業經營,更需要負責院內活動發展走向。

最后,“長期躺平”可能比“短期躺平”風險更大。近年來,“Gap Year”現象逐漸流行,部分青年希望通過間休幾個月或一年,從日常的工作中暫時脫離,獲得休養的機會。筆者通過訪談發現,一些經歷過“Gap Year”的青年最初感到非常愉快,但隨著時間推移,當他們準備重返職場時,卻開始感到焦慮。那么,住過“青年養老院”的年輕人還會受到職場歡迎么?想“重新出發”,又能走向哪里呢?

對于“青年養老院”的興起,有人表示反對,認為“青年養老院”是經不起社會競爭壓力的“徹底擺爛”。有人表示擔憂,認為“青年養老院”不是被商業資本“精心營造的人造‘孤島’”,而是被悉心呵護的“閉環泡泡”,但說到底,它依舊是“生意”,一點不浪漫,并且代價不菲。也有人表示支持,走進“青年養老院”的年輕人并非自甘墮落,也不是想擺爛躺平、提前過退休的生活,而是他們想暫時停下腳步,療愈心靈的創傷,給自己“充電打氣”,積蓄繼續前行的力量。還有人相信,“青年養老院”是部分青年對于未來養老問題采取“抱團取暖”的一種試探,會成為下一個創業風口。正是在這些熱議中,“青年養老院”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筆者認為,“青年養老院”剛出現不久,不能過早對此進行標簽化,也不必過于樂觀,暫時懸置的態度可能更加合適。一方面,青年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包括承擔后果;另一方面,社會也需要給予青年更多包容,給青年探索不同類型“社會時鐘”的時間和空間。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馬中紅:《“躺平”:抵御深度異化的另類姿勢》,《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2期。

②佟亞云、意如貴、王天瑞:《年輕人不愿意努力了嗎?——“反內卷”話語下青年對勤奮倫理的重新闡釋》,《中國青年研究》,2024年第3期。

③覃鑫淵、代玉啟:《“內卷”“佛系”到“躺平”——從社會心態變遷看青年奮斗精神培育》,《中國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④張麗軍:《從覺醒、佛系、躺平到新覺醒:百年中國青年問題的現實流變與未來路徑》,《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⑤張琳、黃閃閃:《Z時代青年“外佛內卷”現象的成因和對策》,《廣州開放大學學報》,2024年第1期。

⑥雷開春、林海超、汪星遙:《主體的視角:青年真的想躺平?——基于微博LDA模型的數據分析》,《青年學報》,2022年第2期。

⑦王鈺文、王茂福:《分型與邏輯:“躺平”何以發生——基于默頓社會失范理論視角的分析》,《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12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