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燕(中央民族干部學院)
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是現代農業生態轉型的基礎,亦逐漸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保護和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路徑。
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與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與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的農業系統。這些遺產包括獨特的土地利用模式、傳統的農耕技術、地方特色品種、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等。它們見證了人類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的歷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就生態價值而言,農業文化遺產注重生態平衡,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式,維持著鄉村生態系統的健康與活力。這些生態系統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環境,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貢獻。
就文化價值而言,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綜合性領域的農業文化遺產,最主要的特點是與百姓的生產生活融為一體,它既呈現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也是鄉民祖祖輩輩世代累積而成的文化和情感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群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因此,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究其根本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干預,重新發現村莊,這是鄉村社會發展的一種內生動力。因此,新時代的鄉村建設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
此外,農業文化遺產還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通過合理地開發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吸引游客和投資者,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繁榮。
農業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有著悠久歷史,農業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且豐富。這些遺產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基因和歷史優勢,與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相連,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如保障物資供給、促進就業增收、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傳統文化等。在新時代,保護、傳承、挖掘、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對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獨特資源和特色產品,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以傳統農耕技術為基礎的特色農產品,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同時,農業文化遺產所依托的鄉村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依靠農業文化遺產地所具備的特色資源、獨特景觀以及民俗文化等獨特優勢,構建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精神需求,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
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而農業文化遺產在現代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挖掘、整理和展示,守護好具有濃郁生活氣息、民族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鄉村文化,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在傳承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現代需求進行創新,賦予鄉村文化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使其更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現代鄉風文明建設中,傳統農業文化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諸如歌舞民俗、飲食民俗、信仰民俗等各類民俗活動,使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釋放鄉愁情感,傳承農耕文化,共同構建文化遺產地居民的精神家園。如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結合梯田農耕時令形成了“昂瑪突”“苦扎扎”和“扎勒特”等哈尼族的節日祭祀活動,創新傳承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也能夠教化民眾、凝聚情感,對于培養農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鄉村社會凝聚力。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居民的集體記憶和情感連接,其中包含著人們在長期勞作與生活中形成的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節慶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承載著如耕讀傳家、勤儉持家、守望相助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這為鄉村治理提供了一種內源性公共文化空間,這種內源性公共文化空間能夠構建村落的價值體系,強化區域內的價值認同。而傳統的鄉規民約則蘊含著豐富的德治、情治資源,能夠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有效彌補鄉村治理制度上的不足,協調當地村民之間以及村落之間的良好關系,規范鄉村倫理秩序,在凝聚鄉民共識、增強鄉村凝聚力、改善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農業文化遺產注重生態平衡和資源循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例如,農業文化遺產所倡導的種養結合、相互依存,不僅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學智慧,還浸潤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學理念,而且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文明,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是當前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思想根基。通過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價值,能夠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這能夠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助益。
農業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加強保護與傳承體系建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保護責任和義務,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同時,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建立專業的保護隊伍和研究機構,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監測和保護工作。與此同時,要以農業文化遺產為核心,整合鄉村資源,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開發特色農業旅游產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提升鄉村產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例如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深度游,拓展了遺產地農業多功能的價值,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使旅游收益惠及全體村民,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心,也使村寨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免遭破壞。
加強人才培養引進與公眾宣傳。要培養一批熟悉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隊伍。同時,積極引進外部人才,為農業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提高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讓更多人了解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共同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