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開創新局面,鄉村實現了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農民獲得感顯著增強。黨的十九大明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只有扎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方能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底子薄、欠賬多、短板突出的差距,才能有效破解與“三農”相關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續、循環不暢等發展難題。
以創新理念破解發展動力不足難題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演進過程,本質上是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面向未來,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提升農業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
算好經濟與政治兩筆賬。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到目前的超過63%,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智庫、學者潛在地認為,投入鄉村建設“低效率”“周期長”,經濟上不劃算、太浪費。影響了一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的信心。五級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必修課,算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眼前賬與長遠賬、經濟賬與政治賬。學習運用“千萬工程”關于建立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的“兩進兩回”機制,堅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信心。
舍得在科技上下力氣增投入。科技投入是長線投資,回報周期十分長,需要長遠眼光和體制保障。補齊鄉村科技人才短板,要用“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恒心耐心,穩定縣鄉農業科教體系。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戰略眼光,推進農業教育面向農村農民。針對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弱的特殊國情,采用相應政策提升研發能力。
科技和改革必須協同發力。立足小農數量眾多的基本農情,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堅持統分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村改革要防止一分了事或一并了事。當前,農村“分”的原動力仍然不容低估,小農戶精耕細作仍然具有原始動能。“統”的公平正義需要強化,統不是壘大戶,而是集中力量解決小農戶辦不了的難事。汲取購銷服務一放了事、金融服務一放了事、生產資料供銷一放了事、科技推廣服務一放了事的改革教訓。進一步解放一家一戶經營、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經營主體的生產力,以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解決農業農村難事大事。
以協調理念破解城鄉差距難題
農村社會從自運行體系向城鄉互動體系轉變過程中,經濟空殼化等疑難雜癥日漸突出,城與鄉、工與農、產與銷、物質與精神關系更加復雜。要通過協調發展有效解決發展短板和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
縮小六大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差距主要表現為收入、貧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信息化六個方面。既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也要關注農村貧富差距。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本地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協調發展。改變主產區中糧食凈調出省減少、產銷平衡區自給率下降、主銷區自給率快速下滑等現象,提高地方政府抓糧的信心和動力,促進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協調發展。
推進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一些農村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天價彩禮、封建迷信等問題久治不愈,使得鄉風文明建設更加緊迫。“進城賺錢”“城市才有現代生活”等重城輕鄉的導向消解了對鄉土文化的價值認同,引發文化自卑與文化焦慮。核心人口進城導致鄉村社會結構動搖,維系傳承文化原有體系解構。道德秩序模糊容易動搖文化自信。農耕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根脈,要確保根脈生生不息,就要夯實鄉風文明建設的措施,推進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以綠色理念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
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應在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許可范圍內安排生產,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守住綠水青山成為時代擔當。
推進發展觀念上的綠色變革。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然則滋養人類、哺育人類、啟迪人類。鄉村生態宜居不僅為人們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還構筑了人們的精神家園和情感寄托。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資源上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沖動,發展上防止金山銀山的誘惑。
推進生產方式上的綠色變革。推進高投入、高產出、高排放、高浪費的傳統發展方式轉型,要堅持節約優先,采取節地、節水、節能的資源配置措施。防止機械套用城市排污模式,確保植物秸稈、人畜糞便、生活廢料中有機質還田循環,彰顯鄉村生態固有特色與生命力。積極推廣減肥、減藥、減抗的綠色生產方式,保持產地田園生態優美,產品綠色安全,消費健康節儉,廢物循環利用,鄉村低碳時尚,農民生活文明。
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環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環境。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可顧此失彼。因地制宜,細化到每家每戶,照顧長久形成的生活習慣,強化農村環境治理的內在自覺和天然優勢。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生態農業、低碳鄉村成為現實。
以開放理念破解經濟運行壁壘
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其中,部門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開放與對外開放一樣,具有巨大的價值。
賦能小生產平等進入大市場。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中,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影響到勞動者的積極性、社會成員獲得社會財富的多少。由于大國小農特殊國情,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突出,小生產者在生產資料價格、服務價格、要素價格和產品價格談判中均處于弱勢地位,小農戶成為生產成本的主要承擔者、上游產業利潤的主要貢獻者,與供應商、流通商、加工商利潤分配嚴重不均。只有賦能小農戶,提升分配環節公平性,才能提高小農戶分享大市場的紅利份額,暢通農業農村經濟循環。
破除產業間互通互利的壁壘。打通種養生產鏈循環,科學布局口糧與飼料糧、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規模化養殖與小規模養殖,推進糧與飼、糧與肉、糧與菜、糧與果等協調發展。打通生產資料供應鏈循環,發展低成本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托管、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科技支撐等服務供給。打通農業生產與加工產業鏈循環、生產與營銷服務鏈循環、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循環。
關注農戶創造價值與獲得利潤錯配問題。農戶作為農業價值鏈的核心和根本,應該從中獲得應得的權利和收益。目前,種糧務農難賺錢,農戶處于利潤洼地,生產環節創造的價值與獲得的利潤不匹配。我國絕大多數耕地需要用來種糧,確保農民愿意種、有錢賺,就要避免糧價過低導致“谷賤傷農”。糧價太低制約了種糧對初次分配的貢獻,也會強化非農化非糧化沖動。建立預防糧價過度下跌機制,清理抑制糧價上漲相關措施,進一步強化價格支持措施,完善最低收購價、目標價格等價格保護制度。
疏通資本等要素流向鄉村的渠道。目前,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的傾向仍然突出,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和技術、數據等現代要素向鄉村自由流動的渠道仍然不暢。解決鄉村用地難,促進農民對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享。解決農村就近就業難、融資難,吸引社會資本增加農業農村發展投入。解決引才難,建立農業科技優先發展政策體系。解決數字鴻溝,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的價值。
以共享理念破解優先發展難題
共享發展是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實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更加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城鄉居民基本民生均等。
樹立小農戶同步進入現代化理念。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的關系。既要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也要完善針對小農戶的扶持政策,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明確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要求。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農村是農民常住的家園,鄉村產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鄉村振興,是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而不是趕農民上樓,更不是催農民進城。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要留住鄉風鄉韻鄉愁,照顧農民感受,緊盯種糧掙錢、就近就業、就近入學、看病便利等農民急需、普惠性高、兜底性強、帶動面大的牽引性工程,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以公平正義為底線構建優先發展制度體系,五級書記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主渠道作用,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堅持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土地、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面向農業農村的協調配合,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更加突出耕地保護、環境保護與鄉村發展政策的協同,把既能防止資本“跑馬圈地”,又能防止“嚇跑企業”作為落實政策的雙重考核目標。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