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自2019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更好搭建起黃河保護治理的“四梁八柱”?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黃河沿線9個省份,探尋各地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青海省是黃河發源地,境內黃河干流長度1694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31%,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新時代,青海如何守護好母親河的源頭清水,答好這份事關全國人民福祉的答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綿延千里的黃河之水,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脆弱,要始終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
牢記殷殷囑托,青海省扛起源頭責任,統籌推進黃河源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鞏固黃河源頭的生態安全;積極融入國家重大能源戰略布局,加快推進清潔能源規模化、基地化發展;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牢記生態責任
奔騰流淌的湟水河被稱作青海的“母親河”,是黃河的主要支流。河水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包呼圖山流出,流經青海省、甘肅省,全長374公里。溫潤的河湟谷地,孕育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礦企業。
保護好黃河源頭,成為沿線縣市謀劃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
西寧市湟源縣地處湟水河上游。近年來,當地開展湟水流域入河排口監測溯源工作,對302個入河排口開展“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實施東沙溝、鹿石干溝生態治理項目和湟源縣申中河等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結合落實河湖長制及枯水期湟水流域專項執法檢查,加強對污水處理廠、屠宰場等涉水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及生產廢水排放情況的監督檢查等措施,實現湟水河出境(扎麻隆)國控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水體功能目標。
不論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還是草原遼闊的牧區,守護好黃河源頭好水向東流的生態保護理念一脈相承。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有“黃河源頭”之意,其境內有黃河源頭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牧民索索說:“十幾年前,這里雨水少、風沙大、湖水干涸、牧草干枯,現在變化太大了,草綠了、水清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一定要守護好清澈湖水!”
遙感監測圖像顯示,三江源系列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里、117.4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千湖之縣”瑪多縣的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至5849個。
留住泥沙,才能流出清水。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八分山、一分水、一分川”,黃河流經縣域境內168公里,減少入黃泥沙量尤為關鍵。化隆縣林業和草原站副站長李開元說:“化隆縣從2020年開始實施群科北山造林綠化項目,灌木、沙柳固住了北山上的土,每年能減少2萬立方米淤泥排進黃河。”
守護黃河源頭,需要制度先行。作為完善水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河湖長制的全面推行為青海河湖保護法治化建設立起了規矩、劃出了紅線。目前,青海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組織體系,創新設立了馬背河湖長、摩托車巡護隊、企業河湖長等民間河湖長。探索完善河湖長會議、廳際聯席會議、激勵表彰等工作制度,并積極搭建“河湖長+檢察長”“河湖長+林草長”協作機制,實現與森林、草原、濕地管護員崗位整合,“流域+區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守護黃河源頭,需要守正創新。青海省扎實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率先建立了自然保護地制度標準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祁連山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統籌推進。
守護黃河源頭,需要統籌治理。青海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突出體現為“一增、雙減、三優”。“一增”即“綠色家底”愈加豐厚,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58.12%;“雙減”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三優”即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黃河干流省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用好綠水青山
如今,地處長江源頭的曲麻萊縣頻頻“出圈”,以其壯美的風景和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被外界所知。
守護住綠水青山,才能換得金山銀山。今年“五一”假期,青海湖景區共接待游客7.27萬人次。“每天都有游客入住,藏餐、手工藝品等很受歡迎。農家樂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說到底還是青海湖的高顏值自帶流量。”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的仁青才郎,放下牧鞭經營起農家樂,收入明顯提高。
從湖泊到河流,生態含金量不斷提升。“天下黃河貴德清”,黃河青海貴德段的河水清澈見底,與許多人印象中“渾濁黃色”的黃河截然相反。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擁有30.5萬畝天然林、46.42萬畝公益林、442萬畝天然草場,綠意盎然,環境優美,境內的黃河常年清澈見底。
“村里發展旅游后,來的游客多了。我在家門口找到了每月3000多元的工作。”今年52歲的陳加順在貴德縣關加村自駕游營地負責打掃衛生。關加村依托黃河、江拉林場等生態旅游資源,鄉村旅游日漸紅火。目前,貴德縣已建成14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育采摘園、農家樂、牧家樂等旅游接待點200余家,阿什貢七彩峰叢等景區旅游內涵不斷豐富,美地花田等鄉村旅游點發展迅速。
在青海,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日漸清晰。近年來,青海省加快“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布局。所謂“一芯”即以西寧市為核心,完善省會城市旅游服務要素建設,打造集散中心和門戶樞紐;“一環”是在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框架下,以青海湖為中心構建環湖精品生態大旅游圈;“多帶”則是重點打造青海特色生態旅游帶,明確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思路。
守護青山綠水,唱響田園牧歌。2023年,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17家蔬菜種植經營主體獲得供港澳蔬菜生產基地IC卡認證,冷涼蔬菜直供港澳,成為青海高質量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縮影。
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在“提質、穩量、補鏈、擴輸”。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靳生壽說,青海堅持生態優先,厚植產業基礎,建成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383萬畝,千頭牦牛千只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生態牧場100個,全省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2%。
延鏈強鏈才能更好帶動農牧產業提質增效。青海累計創建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及21個產業強鎮,牦牛、藏羊、油菜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達到433億元,全省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3%。
穩步推進輸出地建設以來,青海已累計向省外輸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農畜產品價值達193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春油菜雜交制種基地、青稞加工基地、冷水魚生產基地和有機枸杞生產基地;利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援青機制,在16個大中城市及援青省市建立青海特色農畜產品專供基地、體驗店及窗口,開展百萬牛羊進山東、青貨入蘇、藏羊進京等活動,2023年輸出大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價值168.2億元。
激活綠色產業
在青海,生態保護是最大的政治。在全域生態保護背景下,青海工業該如何轉型?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邁向新型工業化成為不二選擇。青海以數字化轉型、綠色化升級為主線,以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工程為抓手,不斷提升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
陽光照耀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內,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隨著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按下“加速鍵”,曾經的戈壁灘成為“光伏藍海”,安裝超過700萬塊光伏板、范圍達345平方公里,是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
平地起光伏,荒灘變綠洲。如今的塔拉灘相比過去平均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度超過80%,形成了“板上發電、板間種草、板下放羊”的光伏產業發展模式。
幾十公里外的黃河上游大型梯級電站龍羊峽水電站,黃河水奔流而下。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輸送的綠電,通過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龍羊峽水電站,再根據總發電任務和光伏實時發電量調節水電,實現“削峰填谷”,并網向外輸送。
通過“水光互補”,龍羊峽水電站送出線路年利用小時數由原來的4621小時提高到5019小時;以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年均約14.94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計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6.4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2.66萬噸。
守護好綠水青山是職責,謀劃好綠色發展是時代所需。作為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發源地,青海省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目前,青海省電源總裝機5497.0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5107.94萬千瓦,占全網總裝機的93%,2023年新增清潔能源裝機980.88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23.77%;新能源裝機3745.64萬千瓦,占總裝機的68%。
青海產出的綠電,如同奔騰的黃河,一路向東,為各地發展送去強勁的綠色動能。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上首條專門為輸送清潔能源而建設的電力大通道,于2018年底開工建設,2020年12月30日全面建成投運,創造了全球一次性建設投產規模最大、建設時間最短的光伏奇跡。目前已向河南輸送超過400億千瓦時綠電。如今,青海的綠電還遠送上海、浙江、江蘇、山東、湖北、安徽等14個省份。
沿著綠電外送通道,青海從地理高地邁向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占地1000余畝的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1536臺拉晶爐在拉晶車間滿負荷運轉,一塊塊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在標準化車間屋頂。離公司2公里處是上游供貨商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這家2021年在園區建廠的企業,2023年已累計實現總投資110億元。“今年將啟動建設總投資80億元的三期項目,落地建設年產2000噸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項目。”公司副總經理賀秀才說。
在南川工業園這條不足6公里的大街上,集聚了麗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企業。生產多晶硅的上游企業順著大街,便可把產品送至下游客戶。這里是青藏高原有名的“光伏一條街”,也是青海錨定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發展縮影。
不只是光伏產業,西寧新能源產業發展多點開花,全球頂級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時代新能源、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比亞迪相繼安家落戶;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正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等項目正加緊建設,總投資25億元、年產5GWh新型動力電池擴產項目調試運行……
目前,青海省多晶硅、單晶硅、光伏組件產量分別達17.3萬噸、17.6萬噸、36.5萬千瓦,率先實現國內IBC電池工業化量產,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出口量分別增長2倍、3.6倍。
數字技術賦能讓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加精細、高效。青海在全國率先發布綠色算力地方標準,上線首個清潔能源供電感知平臺,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和全清潔能源電力可溯源的綠色數據中心,有效擴大了交通、建筑、5G等領域清潔替代規模;2023年,累計交易綠證近1300萬張,支持“青海造”走向全球市場。
做好水土保持重要一環
王鹿振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生態地位特別重要但生態環境特別脆弱的青海省,這項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持續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改善了農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減少了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提升了黃河源頭區水源涵養能力,穩固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
雖然青海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底子薄、欠賬多”等問題依然存在,目前仍處于“強基礎、補短板”階段,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一是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較大。青海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還有1.74萬平方公里,且特殊的自然環境導致治理難度大、科技創新不足、治理成本很高。二是地方財力有限,資金配套困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工程運行管護資金短缺,社會資本參與度低,建管機制創新不足,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建設模式推廣困難。三是青海地域廣袤,監管難度較大,信息化應用技術落后等問題亟待解決。
為切實守護好“中華水塔”、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應持續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加強督導檢查。實行臺賬管理,加強統籌調度,強化跟蹤督導,推進項目建設進度。
做好前期儲備。突出規劃引領,堅持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優化完善頂層設計,為高質量推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有序接續做好堅實保障。
強化部門聯動。加強水土保持專項考核,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落實,逐步實現部門聯動共治、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綜合防治體系。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聚焦青海高寒高海拔地區水土流失規律、干旱半干旱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措施優化配置和綜合效益評估等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應用,持續增強水土保持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作者系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