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堪稱中國的國粹,也是最具國學之形和國學之魂的文學。楹聯以形美、聲美、詞美、言簡意賅為特色,集中表現了國人的審美情懷,并以優美的書寫形象,簡練精美的語句和深刻的內涵及宏大的氣象,彰顯了傳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據《宋史?蜀世家》等書載: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主孟昶曾命人在宮門口的桃符上寫兩句話,但呈上后他都不滿意。于是他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樣兩句話。后來,人們都把它視為對聯的開端。對偶這種修辭手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運用,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學作品中就出現了,到了兩漢時期,一種叫做“賦”的半詩半文的文學體裁發展起來,對偶的修辭手法得到了廣泛、自覺的運用。在魏晉時期,賦體作品又逐漸趨向駢體化,產生了“駢體文”。而到了唐代,對仗作為一種規則加入到近體格律詩中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肯定了陰陽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兩種形態的對立,這樣便成就了楹聯最根本的國學基因。而儒家中庸之道深厚的內涵,也成就了楹聯追求矛盾統一和諧狀態的思想根基。在傳統的民俗文化里,習慣上將“偶”作為寓意喜慶、喜祥之意,楹聯也自始融入了民俗文化之中,它擔負起作為人們情感文化流露的表現形式。楹聯不僅涵蓋了儒、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時,它用字凝練、音韻和諧,平仄對稱、意境優美,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并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藝術色彩。
楹聯作為一種文化,它既可居廟堂之高,也可處江湖之遠,一般分為春聯、婚聯、壽聯、賀喜聯、挽聯、楹聯、戲對、趣對、俗對、題贈聯、集句聯等。文物古跡、庭院、房室、農舍可見它的芳容,喜慶、哀挽場合、各行各業都展現著它的豐姿,構造了如詩如畫的意境和情韻,使人們獲得了美的享受。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新時代中,我們要善于從廣闊奔流的歷史文脈中汲取養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藝術精髓,把文學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好地打造和發揚中華民族應有的文學品格。
(作者:鄒宗德,系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