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時事洞察 > 正文

人文經濟學為經濟研究開拓新領域

人文經濟學是關于經濟發展的新的學科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這一重要論述說明,人文經濟學的建構與發展應當成為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從長遠看,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人文經濟學的建構與發展中推進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實現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展,必將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更加繁榮發展。

建構人文經濟學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文經濟學的提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明確要求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追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構人文經濟學,也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把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作為重要追求目標。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前提是實現經濟、社會、精神、生態、城鄉等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不以GDP為唯一增長目標。這要求我們在面對技術進步而產生的生產生活新形態以及紛繁復雜的全球形勢時,應堅持從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戰略謀劃。具體而言,堅持以人為本,經濟發展方式應及時隨著人民群眾主要需求的階段性變化進行調整,時刻將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首位,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更高水平的供給能力,以高質量、高水平供給來更加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意味著人文經濟學在建構和發展過程中,更注重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學技術、制度變革乃至資源稟賦等均被西方主流經濟學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然而,每一個將上述要素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存在不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人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原動力,強調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是歷史進步的關鍵。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進而形成的對于經濟發展的追求,應是人文經濟學視野中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人文經濟學強調以文化與經濟的共榮互促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文經濟學更加注重以優秀文化作為指導并全面浸入經濟發展各個領域,強調經濟增長更有品質,更能夠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以經濟增長為優質的文化供給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和空間,由此,文化與經濟形成互融互促的良性互動格局。比如,在商業交往中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以義取利”而不是“見利忘義”,注重生產和提供更具有文化審美和人文關懷的商品和服務。經濟發展也能夠為文化發展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物質基礎。滿足文化需求,不僅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還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社會才能對文化生產進行較為豐厚的投入,使文化精品的生產達到“涌現”的程度。文化和經濟的融合發展,不僅使經濟發展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使經濟發展的品質更高,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文經濟學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既包括物質領域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領域的共同富裕。西方經濟學更多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實現經濟增長可以以犧牲平等為代價,忽視精神財富的增長,僅把文化因素視為促進物質財富增長的一種手段。這一指導思想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認識根源。忽視精神生活的豐富,會導致出現物質越豐富幸福感越低的情況。燦爛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與物質財富同等重要的客觀存在。與物質財富相比,精神文明一旦形成對后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會更加持久深入。缺少優秀文化引領的物質財富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缺乏抗沖擊的韌性。人文經濟學不僅追求實現物質財富領域的共同富裕,更追求精神領域的共同富裕,還要求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領域的共享協調共進,這就遠遠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對現實世界更具解釋力。

人文經濟學注重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人文經濟學特別強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文化根基。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經濟學,也應注重秉承“天人合一”“貴和尚中”“以義制利”等理念指導經濟發展,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內在消解資本的無序擴張沖動。應注重不斷挖掘并弘揚我國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優良傳統。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在農耕文明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燦爛的文化,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華民族幾千年集聚的知識和智慧,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不乏豐富的經濟思想和經濟舉措,我們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弘揚,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者:魏建,系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金融研究院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