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年來,遼寧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優化調整布局和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創新管理機制,激發企業和員工活力;改善創新環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多措并舉,遼寧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坐落在遼寧沈陽鐵西區的沈鼓集團,近年來先后完成多家子公司混改、三項制度改革、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等一系列體制機制變革,撤銷三級以下部門及子公司,縮減干部崗位20%。3年來,沈鼓集團利潤總額增長9倍,凈資產收益率增長15倍。
“我們通過混改,形成了國有資本、戰略投資者、其他小股東4∶4∶2的持股結構,同時引入市場化經營機制,企業活力和效率大幅提升。”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
沈鼓集團持續煥發活力,是遼寧深化國企改革的一個縮影。遼寧扎實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落地,國有企業總體實力和經營效益實現新提升,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實現破冰突圍。今年前5月,遼寧省屬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9.4%。
“我們要持續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堅定不移推動遼寧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加快追趕超越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說。
優化調整布局和結構,做強主責主業
“我們現在管這里叫‘光伏海’。”隨撫順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劉海英登高遠眺,腳下數千畝光伏板整齊鋪展,陽光映射下呈現出深藍色調。這里本是煤矸石、土砂等廢棄物的外排場地,是采礦業給大地留下的一塊“傷疤”。
變化源自2018年11月,撫礦集團、鐵法能源等9家省屬能源類企業,重組整合為遼寧省能源產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起全省能源保供等諸多重任。
“集團成立之初,就把追風逐日、大力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提到戰略層面。”遼寧能源集團副總經理王偉說,“近年來,我們不斷優化產業布局,以煤礦采剝排棄場、采煤塌陷區為載體,加快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截至去年底,全集團清潔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20萬千瓦。
近年來,針對地方國企規模偏小、產業布局分散、經營實力偏弱等問題,遼寧持續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升工程,在省屬企業層面推動組建了能源集團、交投集團、環保集團等10家企業集團,堅定不移做強主責主業。今年前5月,遼寧省屬企業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5億元,同比增長54.8%。
國有資本加快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主業企業集中,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大連重工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由3家“老字號”國企于2022年5月重組而成。重組后,其中兩家企業從瀕臨破產轉入良性經營。2023年,大連重工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實現營收150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136%。
“眼下,我們正推動組建數智集團、科創集團、要素服務集團等,推動國有資本加快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中,為遼寧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遼寧省國資委主任孟華強說。
破除體制機制藩籬,向改革要生產力
“真是沒想到,我能從一名普通工會干部競聘成為組織科科長。”今年春節前,40歲的焦潔通過公開競聘,走上了遼漁集團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組織科科長的崗位,“打破‘大鍋飯’和論資排輩,大家鉚足了干勁!”
市場意識不足、競爭意識較弱、發展活力不夠是遼漁集團長期以來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遼漁集團開始破除體制機制藩籬,向改革要生產力。
“我們緊抓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推動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遼漁集團發展規劃與科技信息部部長張璇介紹,通過改革,集團總部部門數由14個減至9個,中層管理人員編制壓減10%,中層以下管理人員編制壓減13.3%;同時,在對各崗位職責進行全面調整優化,明確崗位職級、工作職責和競聘條件的前提下,競爭上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并形成常態化機制。
改革帶來活力。今年上半年,遼漁集團實現利潤總額超1億元,同比增長20%。
今年以來,遼寧在省屬國有企業正式啟動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三能機制”建設攻堅戰,希望通過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激發企業和員工活力、動力。
為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率,遼寧各級國有企業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截至目前,董事會應建盡建、外部董事占多數、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等實現各級企業全覆蓋;省屬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100%,全員績效考核率100%,市場化選聘經理層成員20多人。
“對于市場化改革,我深有感觸。”鞍山冶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永波說,最近3年,公司相繼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戰略性重組和三項制度改革,15.3萬名原廠辦大集體職工群眾得到妥善安置。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遼寧國企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今年初,由沈鼓集團往復機公司自主研發的循環氣迷宮壓縮機廠內負荷試車圓滿成功,打破了大型迷宮壓縮機技術被外企壟斷的局面。成立70多年來,沈鼓集團為能源化工行業提供了萬余臺(套)大型離心壓縮機、大型核泵等高端裝備。
“老字號”如何持續迸發活力?答案就在創新。“我們實施自主研發和聯合研發‘雙輪驅動’戰略,同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聯合體,近5年累計完成100余項重大科研任務。”戴繼雙說。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促進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的有力保障。
4月2日,遼寧首屆國有企業“星火”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儀式舉行。“這是截至目前我省國資國企系統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創新創意賽事,共有341家企業近800個項目報名參賽,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遼寧省國資委副主任宋旭滌介紹,目前正推動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助力國企高質量發展。
“隨著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健全,全省國資國企系統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宋旭滌說。
“下一步,我們將突出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這兩條主線,著力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升工程、企業管理提升工程、央地合作提升工程、國資監管效能提升工程和國企黨建提升工程,切實增強國有經濟在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孟華強表示,力爭到2025年末,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突破3.5萬億元,營業收入突破3700億元,利潤總額突破100億元。
原標題:今年前5月,省屬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9.4%
遼寧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經濟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