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水平

【摘要】提升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水平是繁榮鄉村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較為單一、農村居民的數據安全意識較差等。加強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應加大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鄉村文化數據庫,構建鄉村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體系,開展數字鄉村人才培養計劃,提升鄉村文化數據安全維護能力。

【關鍵詞】數字技術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2月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亟需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何謂鄉村文化?從民俗學角度分析,鄉村文化是指農村居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保存、傳承并發展起來的關于鄉村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其中鄉村物質文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鄉村物質設施,如鄉村環境、鄉村容貌、鄉村建筑及其內外布局等;二是村民制品,如勞動工具、產品及其包裝等。鄉村精神文化主要包含民俗風情、歷史事跡、傳說故事、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及傳統節慶等。鄉村制度文化主要包含村志民規、村民禮儀、族譜族規等。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共享、傳播和交流,保護鄉村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提高鄉村文化建設的質量。

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一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新增網民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其中,城鎮網民規模達7.66億人,占網民整體的70.2%;農村網民規模達3.26億人,占網民整體的29.8%。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3.3%,較2022年12月提升0.2個百分點;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6.5%,較2022年12月提升4.6個百分點。我國鄉村文化數字平臺技術不斷成熟,鄉村文化服務站點不斷增多,鄉村“云、網、端”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5G 網絡基本覆蓋鄉鎮級以上區域和有條件的行政村。

二是鄉村數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農村居民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探索“數字+文化產業”模式,數字媒體、數字文旅、數字非遺、數字農藝、數字教育等產業迅速發展,釋放文化產業創新活力。農村居民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數字技術,激發產業活力,推動鄉村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不同地域的鄉村文化各具特色,各地借助數字技術尤其是多點觸控技術,將虛擬現實應用到移動終端,將鄉村風貌、傳統技藝、民間風俗、村志族譜等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呈現,建立鄉村文化數字云平臺,如鄉村數字檔案館、鄉村數字生態博物館、鄉村數字圖書館、鄉村數字農家書屋等。以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為例,截至2023年,先后有六批共計815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作為鄉村數字化科普類展館的代表,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正陸續將入榜名錄的傳統村落搬上網絡云端。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共分為村落、專題、特展、活動、文創五大欄目。村落欄目主要包括村史、村落建筑、民俗、物產等。如湖南江永上甘棠村數字博物館包含上甘棠村介紹、全景展示(包括鳥瞰全景航拍、公共設施、自然風光、傳統建筑、歷史環境等)、歷史文化(包括建村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族譜家訓、口述史等)、環境格局(包括村落選址、村落格局、建村智慧、自然環境、風景名勝、文物古跡、歷史環境要素等)、傳統建筑(主要是具有特色的村落建筑風貌等)、民俗文化(包括非遺項目女書、節慶活動、祭祀崇禮、婚喪嫁娶、地方方言、特色文化等)、美食物產(包括特色物產、商業集市、生產工藝、生產工具、服裝服飾、運輸工具等)、旅游導覽(包括入村路線、村內導覽等)八個板塊。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逐漸成為傳統村落全景式展示和學術資源交流的平臺。

當前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鄉村在文化產業創新、文化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文化數據庫建設、數字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數字人才培育等仍存在一些問題。

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雖然5G網絡已經全面覆蓋鄉鎮級以上區域和有條件的行政村,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部分行政村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較為落后,信號塔建設不理想,信號傳輸較慢,覆蓋范圍較小,有些偏遠的自然村存在信號極弱或沒有信號的現象,或是室內有信號、出門到田間地頭就變成了無信號區。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發展不足。目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主要體現在鄉村物質文化方面,比如鄉村風貌和自然環境、傳統村落建筑、非遺物品制作過程等數字化。鄉村精神文化資源和制度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呈現比較少,村志民規、村民禮儀、族譜族規、歷史文化等數字化程度較低。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較為單一。一些鄉村的文化廣場、文化館、文化站、群藝館、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不高,文化活動缺乏創新、內容單一,互動參與度較低,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系不完善,等等。

農村居民的數據安全意識較為薄弱。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對數據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和認識,對鄉村文化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保護意識不足。例如,鄉村中醫藥文化承載著豐富的醫學智慧,如果在數字化過程中出現數據篡改或故意泄露,甚至被惡意利用,則會對鄉村文化造成破壞。在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可能會使用不成熟或存在漏洞的技術,這些技術可能會被黑客攻擊,導致數據泄露或被篡改。

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鄉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呈現“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點。提升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水平是繁榮鄉村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

加大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網絡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要加強鄉村地區的5G網絡全覆蓋,提高網絡速度和穩定性,推動鄉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優化和升級,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數據傳輸和存儲需求。

加強鄉村文化數據庫建設。一是著力建設同區域鄉村文化數據庫。可以將同一地域的鄉村文化資源按鄉村物質文化、鄉村精神文化、鄉村制度文化等類別歸檔建庫,將鄉村方言、傳統手工藝、服飾器具、古建遺存、民俗風情、傳說故事等文化資源分門別類進行數字化存儲。二是加快建設全國性鄉村文化數據庫。可以建立全國鄉村文化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健全鄉村文化數據共建共享機制,為鄉村文化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鄉村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體系。地方政府可以利用 VR、AR 交互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農村居民提供沉浸式鄉村文化服務,將鄉村公共文化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推動鄉村數字圖書館或農村數字書屋、鄉村數字博物館、農村優秀家風家訓展、村志族譜、鄉村特色姓氏文化譜等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可以把鄉村文化廣場、文化館等公共場所開展的鄉村藝術表演以及鄉村古典文獻、口述史等進行錄制存儲,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化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打造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互聯網展示平臺,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開展數字鄉村人才培養計劃。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需要一批具有創新活力、高素質的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地方政府可以為青年人才返鄉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資金支持、稅收減免、繼續學習的機會等,使青年人才在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和歸屬感,進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快培育鄉村數字人才,一是要打造鄉村數字人才市場。通過搜集數據,深入了解鄉村經濟、人口、教育和技術基礎的情況,根據鄉村數字人才的需求和供給狀況打造鄉村數字人才市場,促進鄉村數字人才市場與鄉村各類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交流,激發鄉村創新活力,推動數字科技在鄉村落地,助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二是要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村居民提供數字技能培訓。制定鄉村數字文化人才培養專項規劃,激發農村居民學習數字技術的熱情。聘請數字技術專家,開展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和數字實踐技能,為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服務。培訓內容可以包括數字鄉村博物館建設、優秀家風家訓和村志族譜電子化、電商物流、直播帶貨、數字安全、數字版權、數字媒體傳播等。

提升鄉村文化數據安全維護能力。目前,我國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鄉村文化數據保護機制和安全機制不夠完善。為此,可以為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提供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根據鄉村文化數字化發展進程建立相應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讓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有法可依,使鄉村文化數據的整理、歸類、上傳、管理、保護、監督、評價等各個環節處于安全的網絡生態環境中。同時,對于違反數據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比如偽造數據、侵權等給予相應懲罰。此外,應建立健全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監督機制,提高監管質量,保障數據安全。

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旨在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推動鄉村文化健康發展。應充分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數字技術的研發和迭代升級,讓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等融合,扎實推進鄉村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加強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有助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鄭州商學院中原商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村落發展史(多卷本)”(項目編號:19ZDA191)、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興文化工程文化專項“河南家譜中姓氏文化的挖掘、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XWH14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24年2月3日。

②彭超:《數字鄉村戰略推進的邏輯》,《人民論壇》,2019年第33期。

③鄭方輝:《全面鄉村振興:政府績效目標與農民獲得感》,《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④胡彬彬:《當前傳統村落演變態勢堪憂——來自農村一線的調查與回訪》,《人民論壇》,2015年第6期。

⑤高奇琦:《國家數字能力:數字革命中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趙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