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養老產業因具有能夠實現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減少和優化人力資源的使用、降低服務成本等特點,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也成為老齡產業和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我國智慧養老產業已經由啟蒙探索期進入成長期,智慧養老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供給種類不斷豐富。然而,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策、人才、資金、標準、數據、產品、服務等多個要素。促進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既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也需要市場主體積極參與。
【關鍵詞】智慧養老 銀發經濟 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C931.6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見》提出強化老年用品創新、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抗衰老產業、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拓展旅游服務業態、推進適老化改造。其中,智慧養老產業因具有能夠實現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減少和優化人力資源的使用、降低服務成本等特點,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也成為老齡產業和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
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
本文用“智慧養老”而不是“智慧健康養老”這個概念進行分析,是因為健康養老是養老階段的一種體現(重視健康老齡化),也可以說是一個子集(重視醫療健康和養老的結合),而智慧養老更強調以人為本、尊老敬老孝老的哲學和文化意涵。實際上,除了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外,智慧養老和上述《意見》中的其他產業都有交叉。銀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數智化的支撐和賦能,需要大力發展智慧養老產業。
智慧養老產業覆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具體來說,第一產業包括生態智慧養老、農村旅居智慧養老等;第二產業包括智慧養老產品(如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康復輔助器具)的生產與制造等;第三產業包括智慧養老服務、智慧健康醫療服務、養老金融的智慧服務、老年在線教育、老年在線旅游、涉老電子商務、養老大數據服務、老年人就業服務等。業界也經常把智慧養老產業鏈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一般指養老的支撐技術和基礎產品,其中支撐技術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區塊鏈等,基礎產品包括芯片、傳感器等支撐技術運行的零部件;中游一般指供給側的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下游更多指需求側的具體場景的應用,比如智慧居家養老、智慧社區養老和智慧機構養老等。本文主要從供給的角度討論智慧養老產業,即從智慧養老產業鏈中游的角度分析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發展現狀。
智慧養老產業已經由啟蒙探索期進入成長期。2017年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2017年2月28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養老工程。2020年11月30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全國老齡辦關于開展“智慧助老”行動的通知》,提出利用3年的時間開展“智慧助老”行動,要求到2022年12月,對“智慧助老”行動進行總結評估,將各地在行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和做法在全國推廣,并適時上升為國家政策。2024年1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介紹:“在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銀發經濟、便利老年人生活方面,第一,培育壯大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重點面對“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養老院、智慧社區等場景,會同有關部門持續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遴選和動態管理。截至目前,創建了199家示范企業,293個示范街道,80個示范基地,3個示范園區。發布了三版《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推廣目錄》,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適老產品和服務。第二,解決老年人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應用難題。印發實施《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對2577個老年人常用的網站和手機APP完成改造。組織制定移動終端、智能電視等產品的適老化標準,推動超過1.4億臺國產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適老化改造。”
由上述數據可知,智慧養老應用日益成熟,并且普遍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促進了智慧養老產業蓬勃發展。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推動面向老年人的數智化應用適老化改造進一步走深走實。隨著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的老年人逐漸接受養老服務,他們對于智慧養老的需求顯著增加,智慧養老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智慧養老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也會日漸成熟。
智慧養老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供給種類不斷豐富。為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三部委分別于2018年、2020年和2022年發布了《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以下簡稱《推廣目錄》)。在三次申報通知中,都將產品和服務的申報范圍劃分為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兩大部分。2018年和2020年,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類設備、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監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五大類;2022年則將上述五類重新分類為健康管理類智能產品、養老監護類智能產品和家庭服務機器人三大類,并新增了老年輔助器具類智能產品、中醫數字化智能產品、適老化改造智能產品以及場景化解決方案四個類別。2018年和2020年,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養老、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生活照護、養老機構信息化六大類;2022年在之前的基礎上去掉了慢性病管理、養老機構信息化服務,新增了互助養老、老年人能力評估和線上老年教育/購物等類別。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主要分為面向健康和養老兩大類的服務。智慧健康服務(113項)包括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慢病管理、生活護理;智慧養老服務(91項)包括“互聯網+”居家養老生活照料、老年人能力評估、線上老年教育/購物、養老機構信息化等服務類別。筆者所在研究團隊的統計和分析表明,三次《推廣目錄》已累計收錄432項產品和服務,其中,2018年、2020年、2022年每次產品和服務收錄總量分別為115項、238項、79項,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種類已經很豐富,也在逐漸趨于穩定。
總體來看,三次《推廣目錄》的類別變化反映了我國智慧養老產業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從數字化向數智化轉變。2018年和2020年的《推廣目錄》強調健康監測、檢測、管理相關產品的數字化和便攜性。2022年的《推廣目錄》在整合類目的基礎上,強調相關產品的智能化,未來隨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數據將會成為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核心要素,進一步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提升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從基礎保障向適老化和場景化轉變。2022年的《推廣目錄》新增的類別考慮了智能產品的適老化及新時期老年人的需求,從產品層面鼓勵圍繞老年人的典型生活場景形成場景化解決方案、推動多樣化產品的創新發展,盡可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從服務層面瞄準老年人“老有所為”的需求,鼓勵能力評估、教育培訓、互助養老等養老服務的創新。2022年新增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中,有20項用于提供場景化解決方案,這部分產品為申報目錄中新增的類別。企業申報項目包括智慧助老餐廳、智慧養老院、智慧化康復中心等。這一方面體現了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和民政部三部委對場景化應用的引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智慧養老產業越來越重視數智化技術對于老年人生活場景的支持,以及對老年人關注問題的切實解決。場景化解決方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了用于照護、用餐、買藥、康復等場景的平臺,提高了各個場景下平臺的運作效率和老年人滿意度。
當前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協同發展程度需進一步提高。當前,各地政府圍繞智慧養老推出了政府采購養老服務等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些為老服務企業的生存。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涉及健康、醫療、文旅、消費、教育、金融等多個領域,因此,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事業”和“產業”發展的協同,在大力發展老齡事業的同時,積極引導老齡產業的發展,從需求上為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土壤。
智慧養老產業鏈不夠完整,生態系統有待進一步優化。我國智慧養老產業鏈正在逐步成型,從上游看,我國在處理器芯片、高精度傳感器、控制器等關鍵核心軟硬件上還存在不足,一些高端、前沿元器件和產品的研發仍處于實驗階段,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累積。從中游看,還需要推動建立智慧養老產品的全國統一市場,《推廣目錄》中的部分產品普及率不高,存在產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需進一步提升產品檢測精度、產品續航、運行穩定性等。盡管產品靜態界面的適老化改造已初步完成,但是與老年人動態交互的適老化改造仍有待加強。從下游看,不管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不同程度存在養老專業人才不足、服務質量良莠不齊、養老服務設施不完善的問題。總的來說,建立良好的智慧養老產業生態系統,不同企業和機構之間需進一步共享相關數據,有效連接各種養老服務資源,建立上中下游產業鏈之間的有效溝通反饋機制。
集成性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偏少,有的地區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未得到有效發展。三次《推廣目錄》中,健康管理類智能產品(128項,包括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家庭醫生隨訪工具包等)和養老監護類智能產品(66項,包括智能監測設備、智能看護設備)累計數量較多,而家庭服務機器人(9項)、輔助器具類智能產品(3項)、適老化改造智能產品(2項)累計數量較少,顯然,比較少的三項需要將數智化技術與涉老設備進行更加復雜的集成,也需要相關人員具備更多涉及老年人的專業知識。筆者還對2022年發布的《推廣目錄》中企業所在地區信息進行了分析,這些產品和服務來自19個省和直轄市。其中,有8個省和直轄市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數量大于等于5,包括北京(14項)、江蘇(8項)、浙江(8項)、安徽(7項)、廣東(6項)、上海(5項)、天津(5項)和山東(5項)。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可以帶有地方特色,各地應對本地有特色的服務進行扶持,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
智慧養老產品需求驗證不夠充分,智慧養老行業標準不統一。只有做好智慧養老產品的需求驗證,企業才能了解老年人的現實需求以及產品的實際應用場景。智慧養老企業應與養老機構加強合作,結合多樣化的需求和多種實際場景對相關產品進行反復實踐和檢驗,對投放到市場的產品做好反饋意見收集工作,進一步修改、完善產品。當前,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在積極推進智慧養老標準的建設。比如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面向居家和機構的智慧養老系統接口要求》;安徽省民政廳發布了《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建設規范》;浙江省物聯網產業協會發布了《居家養老服務智能技術建設規范》;山東省臨沂市愛國擁軍促進會發布了《智慧養老管理和服務規范》;安徽省阜陽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發布了《養老機構服務評價體系智慧平臺管理與服務規范》和《養老機構智慧安防建設指南》;等等。應進一步統一智慧養老行業標準,促進各種設備和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發揮“1+1>2”的集成效果。
發展智慧養老產業的對策建議
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促進老齡產業和老齡事業的協同發展。養老服務行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數智化技術的投入大、風險高,政府需進一步加強對智慧養老產業的支持和引導。建議進一步強化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及辦公室的職能,完善部際協同工作機制,構建和完善全國統一的智慧養老標準。可以參考廣東省民政廳等六部門發布的《廣東省養老服務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2022—2026年)》,制定我國智慧養老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加強智慧養老試點示范的推廣應用,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品的集成性設計和研發,重視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的建立和推廣,加強涉老數據的共享和流通,加快培養智慧養老產業人才,提升老年人數字技能。一方面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大力促進智慧養老在老齡事業中的應用,另一方面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智慧養老創新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融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智慧養老產業,使得數智化技術在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中得到協同發展,共同促進智慧養老產業的健康蓬勃發展。
構建智慧養老產業聯盟,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做強智慧養老產業鏈。當前,智慧養老產業存在相關企業多而散、智慧養老產品同質化等問題,建議有影響力的智慧養老企業牽頭成立智慧養老產業聯盟,推動建立各個領域智慧養老的全國標準。針對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提出相應的標準,建立包括智慧養老標準在內的國家層面的涉老標準體系的規劃與路線圖,同時推動統一標準的建立和落實。此外,還可以構建智慧養老產業生態系統,推動上中下游智慧養老產業之間的協同和交流反饋,促進涉老數據在生態系統內的企業和機構間共享和流通,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實現智慧養老的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和長尾經濟效益。
激活有效市場,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議對于具有兜底保障性質的養老產品和服務繼續由政府采購,對于不具有兜底保障性質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根據老年人是否有購買意愿和是否有購買力對其進一步區分。針對老年人有購買意愿的養老產品和服務,大力引進各類智慧養老服務企業;針對老年人有購買力的養老產品和服務,可以引入補貼及退出機制,按照逐年遞減的方式減少補貼的發放,培養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對平臺的黏性,逐步激活智慧養老服務市場。推進地區乃至全國性的智慧養老統一平臺建設,將家政、照護、健康、醫療、婚戀、文旅、學習、再就業等各類系統與智慧養老平臺進行連接、聯動,包括接入各種可穿戴設備、監控設備、輔助設備等,進一步促進智慧養老的跨領域合作,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三種模式”、老齡產業和老齡事業“兩種業態”的協同發展。
推動智慧助老,發揮青年在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提升老年人的數智化素養,讓老年人跟上數智化時代、享受數智化紅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可以調動并發揮青年在數字反哺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數智化素養,激發智慧養老服務的需求,使老年人不會用、不敢用智慧養老產品的問題轉化為如何用好、如何用得更多的問題,從而使得智慧養老產業的成長獲得有效需求的基礎性支撐。
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政策、人才、資金、標準、數據、產品、服務等多個要素,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需要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建議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機器人,緩解養老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的短缺。加強研發和推廣陪聊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翻身機器人、拍背機器人等適用于居家場景的智慧養老產品。對已經列入《推廣目錄》中的各類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企業應進一步通過展會、論壇等平臺加強推廣,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促進智慧養老產業健康快速成長。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健康中國戰略的智慧養老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2&ZD328)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重點項目“智慧養老賦能的北京老年友好社會”(項目編號:22SRA002)階段性成果】
責編/靳佳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