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大國基理 > 正文

長征路上學黨史丨江西于都:擦亮長征源名片,講好新長征故事

人民論壇網訊(記者 靳佳)7月15日,紀念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在于都啟動。此次主題宣傳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江西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網信辦、中國新聞網主辦,由贛州市委網信辦、贛州市融媒體中心承辦江西線活動。人民論壇網記者隨采訪團走進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

于都是一塊紅色土地,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集結出發地。近年來,于都縣在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擦亮了長征源這張名片,有力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護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賡續傳承

在于都這片紅色熱土上,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段光榮的歷史,承載過革命先烈的鮮血與汗水。近年來,于都縣依托遺址遺跡,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采用革命遺址共建共護的模式,扎實推進紅色資源普查、革命舊址修繕布展等工作,一大批革命舊址、偉人故居、紅軍標語等得到有效保護、修繕開放和活化利用。

1996年,于都縣人民政府在東門渡口興建了長征出發紀念碑園以及紀念館;2009年,紀念碑園擴建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于都作為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集結出發地,以現有國家4A級景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為基礎,在長征第一渡——于都河東門渡口兩岸高標準建設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重點展示園,新建長征大劇院、長征學院、勝利大橋等標志性建筑,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核心展示園,取得可喜成果。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暨長征前夕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贛南省委舊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時刻,‌也是傳承長征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的重要場所,‌對于加強黨的建設、‌加快改革和發展步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年來,于都縣深耕家門口的紅色“富礦”,整合長征沿線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本著以史為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多形式活化利用與創新宣傳長征文化資源,讓越來越多的紅色資源活了起來,讓紅色情懷歷久彌新、長征精神浸潤人心。

微信圖片_20240717092651

于都縣長征渡口 人民論壇網 靳佳攝

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

于都縣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志愿團隊”的模式活化利用紅色資源,精心打造了長征源合唱團、宣講團、演藝團和小紅星講解團4支文化傳承隊伍,深入鄉村、機關、學校,通過唱、說、演、講等方式講述紅色故事,讓長征故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以“唱”為主的長征源合唱團是一支由紅軍后人組建的隊伍,他們深入軍營、學校、社區、鄉村,到北上廣深等城市和長征沿線重要紀念地公益演出,其主打曲目《長征組歌》以深刻凝練的歌詞、清新優美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紅軍歷盡艱辛、終獲勝利的革命精神。

以“講”為主的長征源宣講團是一支由“紅軍后代+宣講骨干+志愿者”組成的紅色宣講隊伍,他們深入基層、走進百姓,記錄門板鋪設浮橋、繡球草鞋背后的革命愛情、馬燈背后的送別和等待等老百姓口中的長征故事,運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以“演”為主的長征源演藝團每周六、周日在東門渡口這個重大歷史現場,演藝情景劇《告別》,重現當年長征于都河畔軍民依依惜別的一幕,父送子、妻送郎、托孤跪別的場景讓不少觀眾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紅色文旅舞臺劇《長征第一渡》融合現代科技與藝術,以1934年10月八萬六千余名中央紅軍戰士夜渡于都河、集結出發長征的故事為創作原點,讓觀眾全景式、沉浸式深度體驗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

長征源小紅星講解員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會到紅色景點,為游客義務講解家鄉的紅色歷史。培養小紅星講解員,不僅傳播了紅色文化,還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感黨恩、踐初心、愛軍隊、愛國家。

發展紅色產業,讓當地百姓致富增收

近年來,于都縣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開展長征精神研究,講好長征故事,打響文旅品牌,堅定走好鄉村振興的新“長征”路。于都縣以現有國家4A級景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為基礎,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重點展示園,‌將紅色旅游景點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紅色旅游“大課堂”和紅色教育研學基地。

2016年,于都在充分保留革命遺址原貌的基礎上,將祁祿山紅軍小道規劃為紅色旅游景點,通過挖掘紅軍長征經過時的革命故事,規劃設計了“一日游”“半日游”等研學旅游產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如今,長征歷史步道祁祿山、梓山山峰壩示范段成為全國開展黨性教育的網紅打卡地。近年來,于都堅持項目與產業并進,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段)項目建設。于都縣通過一系列硬件設施建設,將紅色文化與農業、旅游業、康養產業等深度結合,培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動能,成功地將自身的紅色歷史和文化轉化為吸引游客的獨特名片,‌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全面振興帶來勃勃生機。

梓山鎮潭頭村是于都縣遠近聞名的紅軍村,自明初建村已700余年,中央蘇區期間,潭頭村有2000多名群眾參加革命,為蘇區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攔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曾經是村里貧困的寫照。近年來,潭頭村通過種植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和發展紅色旅游,實現了貧困村向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巨變。

微信圖片_20240717092234

梓山鎮潭頭村 人民論壇網 靳佳攝

長征沒有終點,每一首紅色歌曲、每一張老照片、每一件紅軍遺物,都在講述90年來的長征故事。長征永遠在腳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新長征路上,于都長征源的名片定將越擦越亮,紅色故事也將越講越精彩。

[責任編輯: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