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熱點觀察 > 正文

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種業振興行動取得成效——

豐收圖景,從一粒良種開始

近日,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紅旗街道農民在一家種業公司雜交水稻秧苗生產基地田間搬運雜交水稻秧苗盤。

顧繼紅攝(人民視覺)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是全國最大的食葵生產基地,已發展形成向日葵種子研發、基地種植、精深加工等全產業鏈條。圖為近日,科研人員在位于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三瑞農科向日葵技術研究院觀察向日葵抗病害情況。

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攝

今年,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小英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與種業科技企業簽訂了300畝雜交水稻制種協議。圖為近日,該合作社工作人員操作水稻盤育秧播種機,進行雜交水稻制種母本大棚育秧作業。

楊錫建攝(人民視覺)

增產靠什么?這個麥季,各地積極推廣高產穩產、抗倒抗病品種,有力助推小麥單產提升10公斤/畝。得益于此,今年夏糧小麥總產量達到2764.3億斤,較上年增長2.7%。

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中國大力推進種業振興,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截至目前,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一些關鍵技術和重大品種取得突破,種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新品種加快推廣應用

今年麥收,河北省石家莊市周家莊鄉糧農劉紅有新收獲:“一畝打了1500多斤麥子,這比以前高多了。下季要多種些新品種,爭取還有個好收成。”

劉紅所說的新品種是目前河北推廣最快的小麥品種之一“馬蘭1號”,去年推廣種植500多萬畝。作為這一品種的培育者,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進考介紹,“馬蘭1號”品種小麥根深葉茂,麥稈較矮,抗倒伏能力強,還節水抗旱。“此次畝產1500斤是在農民自種的成方連片田里測得的,實現了‘從專家試驗田到百姓生產田’的新跨越。”郭進考說。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小麥產業,河北強化新品種選育,有效促進優質小麥品質提升和產能提高。今年,全省夏糧平均畝產達到443.1公斤,總產量302.6億斤,二者均較上年實現增長。

聚焦種業創新攻關,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越來越多新品種加快推廣應用,為農業生產持續加勁。

在南方地區,油菜與早稻輪作茬口時間緊曾是不少農民的煩心事。“現在,新品種‘中油早1號’縮短了油菜生育期,只要170天左右,4月中旬就能進入成熟期,完全不影響后期水稻種植。”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油菜種植戶肖兵生說,“今年油菜畝產達到160公斤左右,生育期短了,產量不僅沒減,還更高了。”

據介紹,今年“中油早1號”在江西、湖南、廣西等油菜主產地示范面積超5000畝,創下了“稻稻油”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且這一品種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廣西的最短生育期僅約130天。

更多短板弱項也在取得突破。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產白羽肉雞打破種源100%依賴進口局面,“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3個國產品種市場占有率超過25%。國產西藍花品種市場占有率由3年前的5%提高到目前的35%;自主培育12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35%。“京麥188”“荃9優1393”等一批耐鹽堿品種,為“以種適地”提供了支撐。

種質資源保護不斷加強

培育好種子,離不開好的種質資源。去年底,中國完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農業農村部介紹,這次普查歷時3年,150多萬人參與,新收集農作物資源13.9萬份,采集制作畜禽遺傳材料107萬份、水產遺傳材料12萬份。通過普查,新發現了紅燈籠豬、帕米爾牦牛等51個畜禽和蜂資源,找回了煙臺穇糠雞等10個曾宣布滅絕的品種。

“種質資源是新品種選育的遺傳物質基礎,是保障種業安全的戰略性資源。”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姚璐說,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農業種質資源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資源消失的風險加劇,一旦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也將隨之消亡,損失難以估量。過去3年新收集種質資源53萬多份,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

有了好資源,還得做好保存和利用。為此,各類種質資源庫(圃)建設持續加快推進。

今年6月,國家食用菌種質資源庫(福建)在福建省福州市揭牌,這里保藏各類食用菌菌株近1700株,其中雙孢蘑菇506株,資源保藏規模居世界第三。“這些資源通過野外采集、單位或個人交流收集、生產中收集以及雜交、馴化等方式獲得,每一株菌株都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基因庫,蘊含著選育出突破性新品種的潛力。”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曾輝說,“在安全保存的基礎上,我們正不斷加快種質資源共享步伐。”

2021年,種業振興行動開始實施。3年來,中國建成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構建了以國家長期庫及其復份庫為主體、15個中期庫和56個種質圃為依托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確定227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建成101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和53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不斷加強。

供種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種業基地是良種保供的“壓艙石”。隨著國家級種業基地布局不斷優化,全國種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最近正值制種玉米去雄期,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小滿鎮甘城村種植戶們奔忙在田間,加快去雄去雜。“今年我們村跟專業公司合作種植了多個品種的制種玉米,全面積實現水肥一體化,玉米出苗率較往年提高。”甘城村村委會副主任楊輝說,從目前長勢看,預計今年收成不錯。

作為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之一,張掖玉米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產種量4.5億公斤,供種量占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50%以上。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玉米種業為主導,張掖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探索玉米制種新技術,去年審定玉米新品種102個,全市種子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構建216個農作物制種基地、300個種畜禽核心育種場站組成的良種繁育“國家隊”,實現糧棉油糖、果菜茶藥、豬牛羊禽全覆蓋。“通過增加真金白銀的投入,供種保障能力由2020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中國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南繁硅谷以及甘肅玉米、四川水稻、黑龍江大豆等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單產水平、旱澇保收能力、加工倉儲和物流配送能力極大提高。

從地方到企業,種業振興的力量不斷增強。當前,中國已初步構建起由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等龍頭企業組成的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在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和國家育種聯合攻關任務中,企業逐步成為創新主體。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國家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中,來自企業的占比超七成,申請植物新品種權企業的占比近六成,種業振興企業骨干力量加快成長。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