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聚焦建設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錨定“科創高地、錦繡郫都”總目標,以規劃、科創、藝術點亮鄉村,全力推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不斷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的篇章。
聚焦黨建鑄魂,凝聚奮進合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火車頭”,更離不開黨員骨干這群“領頭雁”。德源街道以“三聯”推進農村黨建工作。
堅持黨建聯抓,抓住關鍵,抓出示范。在抓組織方面,德源街道堅持發揮黨組織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把組織建在網格上,建在企業、項目上,農村現有網格黨支部9個、“兩新”支部4個,黨員299名。同步配齊配強“兩委”班子。在抓書記方面,嚴格按照“選、育、煉、用、管”五步工作法,培育得力書記隊伍。在抓黨員方面,開展黨員“三問三亮五帶頭”工作,通過黨員帶頭、群眾發動,合力完成世界科幻大會保障、京東方項目電力線路建設等重大任務。
堅持資源聯享,黨組織當好領路先鋒,搭好平臺,享好收成。德源街道黨委通過與大蒜合作社黨支部信息資源共享,與昆明、大理等地各級黨組織建立直接聯系,打通大蒜產銷上下游渠道,在市場行情向好疊加減少中間商環節的背景下,大蒜較2023年每斤增收3元,實現畝均收入2.8萬余元。
堅持服務聯動,聯辦“關鍵小事”,辦好“暖心大事”。德源街道秉持“群眾在哪里,黨的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德源街道東林村通過黨建聯盟牽線,定期與溫江區永寧電管所共建,解決春耕期間村民田間地頭灌溉用水問題。禹廟村黨委與華商理工職業學校黨支部發揮“村集體有地,學校有人”的互補優勢,村集體有償提供撂荒地供學校開展勞育活動,既增加了集體收入,又延伸了教育課堂。
圍繞產業牽引,拓展共富路徑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在產業發展上,德源街道主要從“三個貫徹”著手。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做好耕地、林盤、生態、文化4個保護,守牢發展底線,護住“綠核”“藍脈”,留住鄉土文化,讓東林片區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產業人才長住的目的地。
貫徹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契機,錨定林盤總部、農旅融合、適農加工3個產業發展方向,集成引進項目28個,總投資6.3億元。
貫徹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發揮現代產業強大“牽引動能”,探索多元共富路徑,助力集體經濟“壯”起來,讓群眾錢包“鼓”起來。2023年,通過集建入市和資產經營,東林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7000余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4萬元,帶動富余勞動力就業200余名。
在拓展共富路徑的過程中,德源街道綜合運用3種模式。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模式,村集體閑置建設用地用作產業發展用地,以此吸引各類企業資本投資鄉村,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在東林村,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步科數字化餐飲研發中心,國有公司投資建設東林美育空間。
股份合作模式也為鄉村增色不少。東林村集體與社會資本、自然人三方合作,打造谷予茶餐廳新消費場景。村集體還聯合城市社區成立鄉村運營公司,實施物業管理等項目。
與此同時,東林村采取盤活閑置資產模式,對閑置資產進行價值變現和價值提升,通過摸清家底、分析資產的結構,實現閑置資產運作和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針對平東路沿線拆院并院后閑置的集體土地、房屋存量資源,東林村招引了蔡小魚、塑·藝術空間等項目,還利用閑置校舍與瑞雪科技合作打造鄉村人才公寓。
深化三產融合,轉化發展動力
在有效的產業政策的帶動下,德源街道的特色產業不斷興起,并迅速形成規模。
德源街道以省級稻蒜現代農業園區培育為契機,大力探索農戶與集體經濟組織“主體+托管”模式,村集體、合作社等主體已規模種植農田800余畝,實現耕地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新“稻魚共生”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啟動數智育秧服務中心、糧食烘干儲備中心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項目,推動農業從平面向立體、田間向車間的轉變,以數字化監管手段賦能萬畝稻蒜種源基地建設。支持德之源大蒜專業合作社開展黑蒜等高附加值產品規模研發和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稻蒜現代農業園區已獲評省三星級和市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為發揮毗鄰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區位優勢,德源街道打造科創林盤總部經濟帶,上市公司深圳步科一期數字化餐飲研發中心建在林盤中的集體建設用地上,將有近百名工程師入駐辦公。借勢科幻大會,推動科幻業態融入鄉村,與區科協、區影視公司協力,爭取科幻作家、影視編劇工作室入駐東林村,加快形成創新業態集群。
這期間,文旅研學產業也勃發奮起。德源街道依托袁隆平種業硅谷和科技試驗田等實體陣地,發展鄉村特色美食、休閑度假、科普研學三大產業,開展稻田研學、周末農事體驗游等特色活動,接待學生5萬余人次,帶動周邊鄉村旅游收入達3000萬元。打造特色消費場景,加速推進東林園林酒店建設,引入花間堂等特色酒店民宿,打造東林凡舍等鄉村美學新空間,農村生態價值得到創造性轉化。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建設音樂街區,鏈接四川傳媒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藝術資源,開展畢業演出、大學生音樂節等常態化“演、賽、展”活動,舉辦“機車公路趴”、西華大學藝術實踐周等活動,吸引觀眾10萬余人次,持續提升鄉村人氣。
切實治理強基,夯實善治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在農村治理上,德源街道堅持“網格是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理念,完善“微網實格”治理體系。在東林村搭建起“1個總網格+2個一般網格+12個微網格”的黨建引領“微網實格”體系,把網格從村民小組延伸至林盤院落,做到了“用一網兜起民生大小事”,主要在服務特殊群體、守住安全底線、保障重大任務三個方面發揮“微網實格”作用。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千頭萬緒。德源街道突出群眾主體,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制定“八要八不要”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維護。在散居院落選出院落長,群眾自發組織“耙耙隊”“彎刀隊”,清理林盤枯枝敗葉。在新建農房,通過宣傳教育和日常巡查引導村民自覺做到“兩不一符合”。
長效激勵機制帶動了整治工作,德源街道樹立“美麗鄉村不能美在一時,長效管理才是關鍵”的思維,村民每月自發開展考核測評,憑積分定期到供銷社兌換生產生活物資;組織年度最美院落、家庭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進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養。
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第一資源。德源街道集聚機關、企業、院校人才,充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活水源泉。人才數量今年預計達到700余人。近3年來,街道農村片區常住人口從9084人增加到10023人,實現人口凈流入。
同時,依托區委組織部實施的“青帆計劃”等契機,有8名區級部門干部、街道中層干部換崗歷練,街道組織120名街道干部入村包戶了解民情,還安排村(社區)后備干部隊伍20余人在拆遷、苗木騰退等一線崗位實踐,培養出了一批懂農業、知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干部。
德源街道還積極引進技術人才,引進了新鄉賢50余人,發揮德之源大蒜專業合作社國家級示范社的示范作用,在全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100余人、農業職業經理人50余名。
如今,德源街道“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目前正有序推進農業園區、林盤保護、農房風貌等專項規劃,以產業先導定分區,確定了“一軸一核一環四田園”的空間發展格局,鄉村全面振興大小環線已初步呈現,將迎來新發展、新面貌。(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黨工委 江溥 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