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肩負著節能降碳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時期,大力發展綠色物流恰逢其時,須加快推進物流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物流政策號召,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由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專業團隊總體規劃設計潞鐵現代智慧物流產業園,全面展開綠色物流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園區基本形成集儲、配、洗(選)、運于一體的物流產業鏈體系,依托北京局的路網優勢,發掘長治地區煤炭大宗產業的集群優勢,將園區打造成公鐵海聯運的集散重地。2023年度發運總量達到360萬噸,實現營收1.2億元;預計2024年發運總量達到500萬噸。
綜合管控 平臺啟航
園區率先配套建設了綜合管控平臺,實現了數據自動化采集,數據運營中心集成相關園區智能硬件和配套的數據自動采集系統軟件,實時采集鐵路運輸數據,進行數據聯動和數據共享,實現智能化管理、數字化運營。一期數字化平臺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設完成無人值守數字磅房、數字化倉儲孿生可視系統,實施集裝箱自動采集、激光盤庫巡檢、對接快裝系統及鐵路發運數據等,實現上煤、出入庫、運輸、裝卸、短倒、盤點、加工、結算等各個節點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園區數字化運營和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數據基礎。
園區與全國煤炭交易中心合作,配套建設了數據運營中心,采用數字孿生、物聯網、互聯網及區塊鏈等相關技術實現物流中臺數字化方案,提供“云端、組件化、多主體、數據貫通”的“中間層”服務者,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體量企業的多種需求。數據運營中心集成相關園區智能硬件和配套的數據自動采集系統軟件實現了數據自動化采集;在快裝沿線的鐵路一側安裝鐵路車號識別設備,通過集成快裝數據和車號數據自動計算鐵路發運的實時數據。
此外,園區還構建了在線虛擬數字仿真指揮中心系統,實現了供應鏈全鏈的數據跟蹤。作為國家煤炭儲備基地,園區嚴格遵循硬性要求,對關鍵作業環節如總量庫存、磅房入庫明細、儲煤棚實時視頻、園區出入庫視頻、鐵路發運明細及煤炭溫度感應數據等進行實時自動采集,并上傳給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系統和物流相關各方企業,實現數據聯動和數據共享,進一步促進了物流行業的協同發展與綠色轉型。
智馭物流 綠動長治
園區堅持“產業基金+重資產建設+輕資產運營”的輕重聯動創新模式,堅持“資產資本化、資本運營專業化”的運營管理思路,力爭打造成為區域標桿和范本。從長治市整體布局出發,園區通過系統化布局、規劃、建設和運營,創新引領,復制推廣,推動長治市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
園區擁有10萬平方米的環保封閉煤倉、15萬平米的集裝箱堆場以及無人值守快速通關系統、實時數據采集系統和信息化系統等,配套有3條1050標準鐵路專用線、2架40噸龍門吊以及全自動裝車作業系統。設計年發運量達500萬噸—800萬噸,未來吞吐量達到800萬噸—1000萬噸,預計可實現降碳1.35萬噸/年。
積極響應國家“公轉鐵”戰略部署,潞鐵智慧物流產業園在集裝箱運輸方式上大膽創新,逐步實現鐵路運輸“重去重回”,公路運輸主要負責“最后一公里”短駁運輸;園區智慧物流立足于“以儲代運”實現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和“以運分儲”低成本突破外部約束;將供應鏈與貨主產業鏈“雙鏈融合”,調整產業結構來實現運儲、商貿及金融的一體化融合,最終實現一單制。
目前,園區以“公轉鐵”為標志的運輸結構調整政策已陸續落地推進,形成了滿足市場運行的長效機制,在此過程中,智慧物流作為協調行政指令與市場響應的關鍵工具,依托強大的信息技術與資本支持,正逐步展現出在提升物流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的巨大潛力。
綠動未來 新能運輸
園區率先引進并投放新能源電動重卡汽車及配套換(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真正實現“最后一公里”的綠色運輸,為打造零碳園區奠定了堅實基礎,發揮了行業引領的積極作用。
目前,園區累計投放480余輛新能源電動重卡,配套建設換(充)電站共七處,其中換電站一處(園區內)、充電站六處,主要分布在本地區309、207等國(省)主干道附近,可滿足約1000臺車充(換)電服務。此外,園區還有在建充電站12處。同時配套建設兩臺車輛全封閉自動清洗平臺,并安裝供暖設施,以滿足冬季正常使用,確保車輛不帶煤粉上路,避免造成揚塵污染。
園區正在打造“雙碳”目標下的“零碳產業園”,率先引進新能源電動重卡實現園區短駁綠色運輸,不斷構建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現代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對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和全國煤炭交易中心長治專區兩項市重點工作起到核心物流節點的支撐作用。
下一步,潞鐵現代智慧物流產業園擬開通國內、國際集裝箱班列線路,建立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成為連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長三角經濟圈的樞紐。同時,園區也將繼續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構建綠色運輸新生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潞城力量,推動實現長治市高質量發展。(譚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