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布】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發生了全局性、轉折性重大變化,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力度空前加大,布局結構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在國務院新聞辦26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等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詳解。
深化國企改革
堅持做強做優做大
王宏志表示,新時代以來,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主要體現在:一是價值創造能力切實增強,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企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二是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三是布局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推進,累計完成28組50家企業重組整合,新組建和接收央企15家;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速達32%,營業收入首次超過10萬億元。四是國資國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收官,三項制度改革全面破冰突圍,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優勢切實發揮。五是服務國計民生功能作用充分彰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更加普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王宏志表示,國資央企要把全會明確的重點改革任務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在國有經濟層面,深入推進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在國有企業層面,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在國資監管層面,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強化戰略協同,提高監管效能。
鞏固“三穩一優”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扎實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結構向新、質效向優的良好發展態勢,有力發揮了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作用。
國務院國資委財務監管與運行評價局負責人劉紹娓介紹,央企上半年運行亮點突出表現在“三穩一優”:一“穩”是生產經營“穩”。上半年中央企業生產經營平穩有序,重點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二“穩”是價值創造“穩”。上半年央企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三“穩”是社會貢獻“穩”。上半年央企累計上交稅費1.3萬億元。一“優”是運行質效優。上半年央企累計研發經費投入4340億元;年化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均78.9萬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7.4%。
劉紹娓表示,下半年央企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通過“三增”“三新投入”和“三個邊界”管控,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好煤電油運和重要基礎產品的增產增供,確保“供應增”;深入開展經營創效、管理增效、改革提效,確保“效益增”;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發展,確保“投資增”。“三新投入”主要為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瓶頸;加大產業煥新投入,加快新賽道、新產業布局;加大設備更新投入,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個邊界”管控主要指嚴守財務邊界,嚴控債務規模過快增長;嚴守業務邊界,嚴控無關過度多元經營,集中優勢資源做優主業、做強實業;嚴守企業邊界,嚴控多層架構無序擴張,大力壓縮管理層級、壓減股權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堵塞管理漏洞。
打造創新高地
激活發展新動能
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局負責人方磊介紹,中央企業已在量子信息、深空深地深海等領域建設了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了“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等11個專項行動,在可控核聚變、6G網絡架構、類腦芯片等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與此同時,中央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協同上下游企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組建了24個創新聯合體,30家產業鏈領軍企業實行“大兵團作戰”,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建立起協同高效的產業創新組織機制。
2024年,國有資本金用于支持科技創新的比例達83%。“未來,國資央企將聚焦戰略必爭領域,進一步健全制度安排、加大研發投入、引育高層次人才、實現國際化發展,打造更多科技領軍企業,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堅強支撐。”方磊表示。
據悉,中央企業將緊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在本輪大規模設備更新中發揮表率引領作用。未來五年,中央企業預計安排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總投資超3萬億元。
與此同時,國資央企算力底座正加速夯實。截至6月底,中央企業智能算力規模同比實現翻倍增長。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加快以應用示范牽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中央企業加快成為智算資源的供給者、應用場景的轉化者和產業生態的培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