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海上花園景正盛——廈門打造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探索

【“海岸與城市”系列報道】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廈門海域面積33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約265公里,可謂“海在城中,城在海上”。從古時白鷺棲息的鷺島,到抵御外敵入侵的海防重鎮,再到如今的國際化海港,廈門與海洋一直密不可分。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經濟特區。以兩岸融合為特色,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多年來充分發揮體制改革“試驗田”、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和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作用,不斷向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旅游休閑示范城市”……數不清的稱號不足以完整展示這座海上花園城市之美。時至今日,再看廈門,這里有城市休閑好去處的十里長堤,有兼具漁港文化和多元建筑風格的沙坡尾,還有在灘涂上種出的紅樹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廈門正立足自身特色,沿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的方向向海圖強。

廈門,與海的故事還在續寫……

升級體驗,吸引八方來客

七月盛夏,廈門五緣灣。海風勁拂,游客更添“揚帆”出海的興致。在五緣灣游艇帆船碼頭,記者看到許多游客在等待乘坐帆船出海游玩。“五緣灣的帆船船艇空間寬敞,行駛平穩,很適合帶著全家人一塊兒來體驗。”來自河北的李先生一家是第一次來到廈門旅游,除了看看風景,他更想體驗“能讓自己和大海熱情相擁”的親水旅游項目,五緣灣游艇帆船碼頭便成為他來到廈門旅游的第一站。

“五緣灣的帆船是龍骨帆船,號稱‘海上不倒翁’,船艇行駛安全平穩,親水性強。”五緣游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芳芳介紹,五緣灣水深、風力等自然條件適合游艇、帆船的行駛。2024年春節、五一期間,五緣灣碼頭共接待游客超8萬人次。

五緣灣游艇帆船等體驗項目的火爆,是廈門打造“主客共享”全域旅游格局的縮影。近年來,廈門在“體驗”二字上下功夫,結合自身的濱海優勢,打造了一批深受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喜愛、能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的濱海體驗項目。

上午在五緣灣體驗游艇帆船出海,下午到環東浪漫線濱海水運動度假區玩水上飛人,傍晚坐上“嶼見·海上游”游船欣賞鷺江兩岸燈光秀,晚上再到集美十里長堤聽演唱會、吹海風……許多廈門濱海體驗項目,正在成為游客旅行計劃中的“必選項”。數據顯示,2023年,來廈游客的人均花費為1427元,游客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游覽支出占比分別為26%、21%、19%、16%、7%、4%。“近年來,游客消費中,游覽費用占比較低。”廈門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正在積極推動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引導傳統的觀光旅游向產業鏈更長、更可持續的體驗旅游轉型。

廈門擁有良好的港口條件,具有發展郵輪游的天然優勢。2021年,廈門市發布的《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廈門將全面落實全域旅游和國際化旅游發展戰略,整合優化濱海旅游資源,大力提升濱海旅游業,壯大郵輪旅游,發展海洋旅游綜合體,建設國際級浪漫海岸線和國際著名郵輪母港,著力打造國際濱海旅游名城。

“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是國家確定的郵輪試點示范港之一。廈門郵輪母港硬件基礎良好,擁有長達1418米的碼頭岸線,擁有三個國際郵輪泊位,可以同時容納多艘大型郵輪,具備接待22.5萬噸大型郵輪的硬件條件。”和平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辭介紹,廈門國際郵輪母港位于城市中心區域,一小時內可覆蓋“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中山路等廈門核心景點,與機場、動車站交通換乘便捷,可高效落地“郵輪+旅游目的地”產品,發揮對廈門及周邊地區文旅產業的拉動作用;從廈門出發的郵輪航線,可前往東亞、東南亞多個目的地,擁有多樣化航線、主題,為來廈乘坐郵輪的旅客提供了多元選擇。

以文潤城,厚植鷺島底蘊

“興啊!旺啊!發啊!”在位于廈門沙坡尾的廈港龍珠殿王船文化展示館,船工們正向來客展示非遺項目送王船儀式,一聲聲船工號子,震撼人心。在廈門思明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吳淑梅的介紹下,參觀者才聽懂了這些船工用閩南方言喊出的號子。“向海圖強的精神一直印刻在廈門的基因里。”吳淑梅說,“送王船傳遞著先輩向海謀生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其中體現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多人看到了廈門海洋文化的底蘊和魅力。“我們要把這種向海圖強的精神和韌勁傳承下來、傳播出去。”吳淑梅介紹,送王船是廈門重要的文化標志。廈門梳理了與送王船有關的旅游資源,串點成線,形成送王船文化旅游路線,讓更多人感受到海洋文化對廈門城市精神的塑造。同時,文化館還面向青少年開設了海洋文化體驗課程,游客可以預約參與制作風帆、打繩結等活動,感受先輩向海謀生的不易和克服困難的智慧。

除了厚重的傳統海洋文化,現代藝術也在廈門與海洋相遇。走進廈門翔安區澳頭超曠美術館,數十位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展出。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小漁村。翔安海底隧道的開通讓廈門市區通達這里的路程大大縮短,古樸的澳頭漁村進入更多人視野。

2016年,澳頭被確定為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澳頭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文化產業,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在超曠美術館,記者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這里參觀。“從市區到這里車程很近,周末帶著孩子走進鄉村,感受藝術氛圍是特別好的選擇。”廈門市民汪女士向記者介紹,她經常和家人朋友來澳頭過周末,有時還會選擇在特色民宿住一晚,還能參與拓染、刺繡等公益藝術活動。

“我們整合資源,充分規劃利用各類空間,打造了超曠美術館、容美術館等多個藝術空間,為藝術展覽、行業交流提供場地。同時,還將危房改造為藝術客棧,吸引游客留宿澳頭,帶動餐飲、觀光等相關產業發展。”澳頭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澳頭社區已由海邊小村蝶變為集海洋漁業文化、旅游觀光、休閑養生于一體的漁港特色小鎮,多家藝術機構依托新增的文藝空間舉辦跨界藝術展覽,將文創發展和特色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屬于澳頭的文化名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澳頭村的變化是廈門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的縮影。在廈門,還有《小城春秋》沉浸式戲劇、小白鷺藝術團的公益演出等融合廈門地方文化特色的項目,等待著市民和游客去發現和感受。當旅游因文化而更有意義,文化因旅游而傳播得更遠,文旅融合的成效便更加鮮活、具體。

修復生態,提升城市顏值

仲夏黃昏,漫步于筼筜湖畔,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意。湖面上,成群的白鷺在空中盤旋,輕盈的身姿與夕陽的余暉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面。

但誰能想到,曾經的筼筜湖被周圍的居民稱為“臭水湖”?20世紀70年代,筼筜港因筑堤圍湖而消失,化為較為封閉的筼筜湖,面積僅1.6平方公里。失去與海洋的對流,加之城市污水激增,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臭氣,水生生物的影子難尋。如今,污水處理工程已見成效,湖水日清,魚蝦成群,久違的白鷺又成群結隊地飛回來了。

“從1984年起,針對筼筜湖,廈門市持續開展五期綜合整治工程,先后關停搬遷筼筜湖周邊125家污染企業。”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第五期綜合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現在每天都有游客來筼筜湖邊打卡,曾經的‘臭水湖’變成了‘城市會客廳’。”

隨著筼筜湖區水質顯著改善,湖區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據統計,近年來共發現游泳生物63種、底棲生物3門14種、浮游植物7門12種……

30公里外的下潭尾紅樹林生態系統曾因灣區內荒灘雜亂、養殖無序而急劇退化。經過綜合治理,如今紅樹林在下潭尾茂盛生長,如翡翠般鑲嵌在蔚藍的海面。

“為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我們從退養清淤、圍堰造灘,再到種植紅樹林,至2020年共修復下潭尾紅樹林面積達85公頃。”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工作人員郭秋燈表示,“隨著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我們還為其修建了配套設施。廈門市民和游客紛紛來到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享受賞林、觀海、看鳥的樂趣,只為體驗一場人與自然的親密對話。”

隨著生態修復的逐步深入,紅樹林生態區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物種數和生物量明顯增加,其中物種總數增加2.4倍,生物量較修復前分別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灘—海”生命共同體和紅樹林生態屏障愈加穩固,海岸帶生態活力與韌性不斷增強。

“遇到中華白海豚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基本上看不到明顯的海漂垃圾。”生態修復的成效市民和游客有目共睹。多年來,廈門不斷強化保護修復,制定了海岸線保護計劃,并成功實施了觀音山、鼓浪嶼東岸等地的沙灘修復與保護工程,修復總面積逾65萬平方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保護海洋生態資源,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碧水藍天下,白鷺翩躚,紅樹林繁茂,廈門海岸線重煥生機。這不僅為城市顏值加分,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敢為人先 向海圖強 

作者:施余兵

【文化流淌】

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日前在廈門舉行。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學習推廣“廈門實踐”經驗,發布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有關成果,向國際社會傳播生態保護修復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近年來,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廈門市海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海洋生產總值連年保持較高增長率,成為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廈門沿用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大規模圍填海使得廈門海域面積從530平方公里減少到約390平方公里。這種不合理的海洋資源使用模式,在嚴重影響港口航運和濱海旅游業發展的同時,直接威脅到廈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1988年,廈門市創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筼筜湖治理20字方針,不僅為廈門城市生態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也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敢為人先、向海圖強,廈門由海疆邊陲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廈門的史前先民就開始開發貝類資源;公元前4000多年前起,包括新石器時代廈門灣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的史前先民,已經開始探索海洋世界。宋元時期,廈門窯口所產瓷器是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出口商品,廈門參與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與拓展,是當時中國海洋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海洋經濟和海外貿易成為廈門重要的支柱產業。廈門港作為“通洋正口”迅速崛起,成為閩省第一口岸和國際商貿大港看,此后廈門作為中國重要的國際貿易商港的地位也得以確立。

廈門港外有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嶼橫列,內有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屏障,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1985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廈門經濟特區實施方案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港。如今,廈門港已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之一;同時,廈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支點城市、“海絲”與“陸絲”無縫對接的海陸樞紐城市。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洋鍛造了廈門“進取、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廈門海域面積33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65公里,擁有中華白海豚、文昌魚、中國鱟等珍稀海洋物種近2000種。廈門與我國臺灣隔海相望,與東南亞各國毗鄰南海,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海洋文化成為這里天然攜帶的文化基因。“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推動著廈門人民不斷創新,并實現了快速發展。如今的廈門向海而興,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廈門的海洋文化經歷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既包括閩臺海洋歷史文化、南洋華僑文化,又涵蓋鼓浪嶼世遺文化、海絲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這種包容、共進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廈門的文化品格。

海洋文化賦予了廈門文化傳承發展新動力,推動海洋文化的傳承弘揚是廈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為傳承弘揚海洋文化,廈門積極實施“海絲”人文交流工程,擴大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增強市民海洋意識,增進海洋福祉。同時,廈門賦能海洋產業發展,《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廈門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預計可達900億元,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可達3000億元。為實現這一目標,廈門正積極發揮海洋文化優勢,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優化海洋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廈門依海而存、托海而興、環海而美。吸取曾經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破壞海洋環境的教訓,廈門市實施退墾還海、海堤開口、海域清淤等系列工程,大力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海洋生態修復與旅游業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僅促進了廈門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還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來,廈門還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向國際化現代化城市邁進。

(作者:施余兵,系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副院長、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海上花園   廈門   鷺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