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深刻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任務,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全會公報繪制了宏偉藍圖,確立了奮斗目標并作出戰略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提出了新內涵、新要求,規劃了清晰路線圖與合理時間表,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踔厲奮發,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全會精神將指引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抓好改革舉措貫徹落實,切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全會公報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目標而團結奮斗。
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本質內容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分章節詳細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弘揚與創新,并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等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的論述緊密統合了起來。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和豐富內涵,也表明各項內容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各項基本特征高度統一、深度交融、相輔相成,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清晰勾勒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輪廓。可以看到,擁有14億多龐大人口規模的中國能夠從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本身已經是人類文明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創舉。正是因為中國要實現人口規模如此巨大的現代化,來自推進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方面的挑戰才會極其復雜而嚴峻;正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特質中一以貫之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強調共同富裕、協調發展的理念,克服了西方現代化困境,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因而才能在世界各國追求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顯得如此璀璨奪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單一領域的、局部的、抽象的現代化,而是將現代化事業與人的現代化融為一體,把“走自己的路”作為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以推動人向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而前進,這就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面臨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其中凝結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應對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的偉大智慧。我們要在準確理解、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要求、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等指導下,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本質要求。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人民至上理念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以及人的各項權利的充分實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帶領最廣大人民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及生產力發展狀況,提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并采取有效舉措逐步推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等理念和要求,帶領人民為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正是在黨領導人民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人民至上的理念價值得以全面貫徹、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在推進人民共創共享精神文化成果的事業之中,生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當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經濟社會建設中還廣泛存在,也造成了人民群眾在精神生活的能力、水平和質量上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此同時,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本身就包含不同內容,人們精神發展的空間和條件存在較大差異。《決定》對于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可見,堅持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更加重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黨始終守護人民的心的最好注腳。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精神生活是人類特有的,是人的生命意義、價值所系。中國式現代化所強調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富裕”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共同”是對推進方式的要求,既包括全體人民這一范圍意義上的共同,也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一范疇意義上的共同。首先,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都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都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體現。推動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是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推動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反哺”作用。站在回顧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的歷史節點上,需要進一步認識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繼續提高物質生活質量和水平的同時,人民的文化水準、精神追求等也在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于收入提高、衣食無憂,不止步于物質生活層面的豐裕,而且需要繼續接受各種開闊眼界、豐富素養、怡情養性的教育,繼續提升認識世界的能力、欣賞美好的品位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物質生活的發展水平并不會自然而然衍生出與之相匹配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常常呈現為不對等的發展情勢,加之當前網絡社會、數字技術重構人們生存生活方式的趨勢加快,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具緊迫性、艱巨性、長期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做了詳細闡釋,《決定》強調“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其中涵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既強調物質生活的品質,又強調精神生活的品質,而精神生活品質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這對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引著我們不斷地、逐步地實現人對自身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個體品質、行為方式的超越與發展,實現人民精神的普遍富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和諧和睦,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全面領導確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
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一項系統事業,需要齊抓共建、相互促進、同向發展,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需要堅持發揚斗爭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重大原則,才能確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道路走得扎實、走得沉穩、走得更高遠。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人是唯物辯證的歷史實踐者。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善于洞察時代發展大勢,勇于把握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積極能動地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從而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只有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的政黨,才會致力于通過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幸福;只有持之以恒推進自我革命的執政黨,才能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將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協調統一,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青春盎然。中國共產黨是始終保持青春特質、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的黨,是永遠值得人民信賴和追隨的黨。黨的領導真正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使得社會主義優越性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中充分彰顯,使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成為可能。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新的歷史階段。只有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才能切實增強全社會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力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良好物質環境的塑造和提供,使民生福祉得到切實提升,讓人民共享社會的發展成果,與此同時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面向新征程,深刻理解、系統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既是對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的思想繼承與價值弘揚,其中滿含著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全新闡釋與生動演繹,也是全體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新的歷史起點繼續前進、奮斗不息的具體體現。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我們要增強志氣、骨氣、底氣,發揚斗爭精神,錨定黨的中心任務,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突出貢獻。(作者:唐登蕓,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宗靈,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社基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SCJJ23MGC45)、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基于算法治理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引導創新研究”(22VSZ126)】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