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進(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10多年來,中國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亮點頻現,為共建國家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共建國家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愿景轉化為現實,理念轉化為行動,藍圖轉化為實景。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在共建國家落地生根、蓬勃發展,還成為一條機遇之路、共贏之路,促進了各國共同繁榮發展。
面向未來,我們要與各方攜手同心、守望相助,助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助力共建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不言而喻,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離不開“三聯通”,既要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也要有規則標準的“軟聯通”,還要有互學互鑒的“心聯通”。
其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離不開基礎設施“硬聯通”提質升級。多年來,各共建國家扎實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打造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等大通道,成功建設和運營了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為全球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注入持續動力。今年以來,中老鐵路國際貨物運輸量增長明顯,日均開行國際貨物列車18列,同比增加4列。今年上半年,中老鐵路完成跨境貨物運輸278.38萬噸,同比增長24.81%。今年以來,中老鐵路通過萬象南準米軌換裝站實現中老泰鐵路運輸187列,換裝貨物10.5萬噸,同比增長2.1萬噸,增幅25%。隨著連接泰國和老撾的跨境鐵路客運列車今年7月正式開通,中老泰鐵路客貨運輸更加緊密,將有力拉動東南亞國家客流、物流、信息流和經貿往來。
《決定》指出,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最鮮明標簽與最優先選項,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繼續惠及共建各方,一方面促進更廣更深層次的全球化,助推全球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共建國家的經濟運行效率,消除共建國家發展的瓶頸制約,改善共建國家的生產生活條件。
其二,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離不開規則標準“軟聯通”更新換代。2013年至2022年,我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經貿合作質效不斷提升,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更加暢通。2023年6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截至目前,中國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領域合作穩步擴大,規則標準“軟聯通”可謂亮點紛呈。
深化規則標準“軟聯通”,將持續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繼續深化融資、貿易、能源、數字信息、農業等領域標準化務實合作,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強與各國和國際組織之間的規則標準對接。其中,關鍵在于提高“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的質量,及時將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形成的新經驗落實到規則層面,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長期和更有效的保障,與共建國家構建起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契合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要求的規則體系。正如《決定》指出,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換言之,應與共建國家合力擴大“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涉及的功能領域。尤其是在數字經濟、網絡空間、綠色低碳等關乎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又缺乏權威國際規則的新興領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應共同探索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實現在這些領域的規則“軟聯通”。
其三,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離不開互學互鑒“心聯通”深入人心。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百花齊放、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菌草技術、“光明行”“魯班工坊”以及“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等民生合作品牌受到共建國家廣泛歡迎。未來,應深入開展與共建國家在教育、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各領域的合作,持續深入與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例如,“小而美”志愿服務拓寬了中非合作交流的空間。目前,中國已有實名注冊志愿者超過2.36億人,各類志愿團隊達135萬個。在醫療、農業、民生等多個領域,志愿服務交流合作始終是中非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中非合作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應開展更多“小而美”民生工程建設,與共建國家加強各領域人文交流與合作。當前尤其要以民生小切口引領民心大融通,要更加突出開展“小而美”的民心相通項目。比如,定向精準開展醫療衛生、糧食、環境、教育等方面的公益項目,圍繞共建國家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所急所需,與國內外優質媒體、智庫、基金會、社會組織加大合作力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與其他社會力量優化資源配置。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礎,“心聯通”能夠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各共建國家相互了解并相互支撐,使合作實現深度融合。應通過更多精細化設計和系統工作加強各方交流互信,建立智庫、媒體以及青年交流等多元立體的交流機制,實現“一帶一路”各共建國家文明互鑒、人民相親。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統籌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