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共富工坊”促進農村高質量充分就業

——浙江省臨海市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實踐探索

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浙江省臨海市率先探索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路徑。2022年,臨海市聚焦“擴中”“提低”改革,以黨建聯建為紐帶,構建“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就業優先的共同富裕框架,通過“企業送單—國企派單—工坊接單”的形式,把企業生產加工環節放到農村去,實現了農民不出村莊就地就近就業。3年來,臨海市全域推進“共富工坊”建設,形成了“廠房式、車間式、居家式”等靈活多樣的“共富工坊”模式。臨海黨建引領“共富工坊”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激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動農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產生了促進農村高質量充分就業和增強農民共同富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總體效應。2023年臨海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839元,同比增長6.9%;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25元,同比增長達12.6%。截至目前,臨海市已建成212家“共富工坊”,共輻射帶動4.3萬余農戶,吸引141家企業參與,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8570人,其中低收入群體有735人,帶動農戶增收達到5.7億元,其中直接發放訂單加工費為1.2億元,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2200余萬元。

來料加工式“共富工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本地就近就業

來料加工式“共富工坊”統籌鄉鎮、街道、村和企業黨組織資源力量,利用集體土地或閑置房屋建立規范的加工工坊場地,將適合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對有一定基礎的來料加工點等進行改造提升,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集中從事手工作業。來料加工式“共富工坊”有相對固定加工場所、一定數量作業工位和專門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工作時間較為靈活、按件獲取報酬。

2022年6月,永豐鎮留賢村成立“留賢共富工坊”,工坊場地面積為650平方米,設有2臺剪裁機,60臺縫紉機,采用流水線形式作業,一層裁剪,二層縫紉,三層包裝,并聘請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留賢共富工坊”以縫紉為主要工種,就業人員有100余人,從事傘布、帳篷、圍擋、坐墊等來料加工。增設“居家式工位”,為不便外出的農戶上門提供縫紉機、原材料,實現照顧家庭與就業增收兩不誤。留賢村通過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建設標準廠房,以廠房入股形式分紅。員工月平均工資達5000元以上,其中熟練的員工月收入達7800元,累計發放工資385萬余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0余萬元。先后獲評浙江省級示范工坊、臺州市“十佳共富工坊”。

“留賢共富工坊”建立“政府+行政村+工坊負責人+農戶”互利互惠的利益聯結機制,以每年400萬元訂單為標準,超過部分的利潤,50%獎勵給職業經理人,30%作為分紅給村里,20%存入風險基金,用于淡季運營經費、應對突發事件,有效保障多方利益。永豐鎮還成立了共富工坊服務中心,集合鎮工辦、應急辦、司法所、市場監管局、群團、金融等多方力量,組建紅色管家服務團隊,常態化開展全方位服務。推動鎮級強村公司代表“共富工坊”與企業聯盟成員洽談訂單,與當地知名休閑用品生產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保障工坊平穩運行。目前臨海市已建成138家來料加工式“共富工坊”。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促成穩定的用工關系和可持續的技能培訓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由縣鄉統籌協調,引導轄區內企業設置專門的共富車間、共富生產線、共富崗位,定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業務工,建立較為穩定的用工關系。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有一定比例工作崗位面向特定對象,從業人員工作時間相對固定,按時或計件獲取工資報酬,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東塍鎮作為全國最大的節日燈生產基地,擁有13家彩燈規上企業,100多家中小企業,素有“彩燈之鄉”美譽。燈串制作共有11個生產環節,人工加工環節約占50%。其中零部件安裝簡單易學,特別適合婦女和老人。彩燈企業部分生產環節外加工需求很大,不少村民在家手工接單,按件獲取報酬。東塍鎮立足實際,著眼“提低”目標,為低收入農戶量身定制“初心共富工坊”,吸引280戶低收入農戶加入彩燈加工,戶均年收入增加2.2萬余元。

東塍鎮引導39家彩燈企業組建“流光溢彩”黨建聯建,形成“聯建統籌—企業出單—工坊接單”的運營模式,有效提升工坊訂單穩定性。在2023年外貿訂單縮減的不利形勢下,依托黨建聯建機制下發30余萬件保障訂單,完成價值超300萬元產品。東塍鎮還注重發揮企業技術優勢,發動20余名企業骨干到農戶家中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人崗適配度。組織黨員志愿者成立“紅色代跑團”,發動全鎮機關黨員干部與378戶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一對一”做好政策宣講、入崗安排等工作,為不便外出做工的農戶提供送原料上門、收成品回企服務,切實打通富民“最后一米”。目前臨海市已建成5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

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臨海市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推動組織體系與共富發展形態耦合融合。

黨建貫通“共富工坊”服務全過程,以組織引領強化政治保障。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動態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工坊專業化組織、市場化運營水平。一是組建黨員領銜“幫農客”服務團隊。組織涉及金融、農技、村社等領域759名專業人才,組建50支“幫農客”團隊,為“共富工坊”提供平臺運維、技術支持、產銷對接等服務,累計解決800多個實際問題。二是引導企業支持共富基金。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兩新”組織資源優勢,聯合村集體組建強村公司,開發共富項目,抽取部分收益成立共富基金,支持“共富工坊”建設、創業幫扶、產業孵化。如江南·溪望谷項目成立“溪望谷共富基金”,各經營主體將1%—5%營業收入注入基金,扶持上馬村建設茶創空間“共富工坊”,帶動村集體年增收30余萬元。三是黨建聯建助力打通產供銷渠道。根據各類“共富工坊”運營實際,由鎮街黨委牽頭共富工坊黨建聯建,建成彩燈、柑橘、豆腐等11家特色工坊服務中心;建設7家工坊直營店,展銷1200萬元工坊產品,促進材料供給、人員招工、工坊制作、企業銷售有機銜接。

創新賦能“共富工坊”產業鏈延伸,以特色產業增強內生動力。立足鄉村特色、深挖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工坊,實現“串聯一批工坊、帶動一個產業”。一是品牌創新。針對白水洋、上盤等農業鎮,依托“好食來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聯動打造品牌帶動式、產業賦能式工坊48家,以“政府牽頭+工坊主導+企業合作+農戶參與”模式,合作打響18個鄉土品牌,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融合創新。針對尤溪、括蒼等文旅資源較豐富的鄉鎮,重點培育12家農旅融合式工坊,引入研學空間、休閑觀光、鄉村民宿等業態,集成“產研游銷”一體共富模式,累計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超1000萬元。三是模式創新。針對涌泉、東塍等電商大鎮,建設9家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以共享直播間、專業導師幫助工坊開設網店等模式帶動鄉村發展直播經濟。四是平臺創新。為統一整合供需訂單,有效對接企業、農戶供需兩端,臨海市成立專門服務工坊運維的國資公司和鎮、街道股份經濟合作聯社,開發“服務、管理、信息、效益”四維融合的數字化平臺,健全完善本地資源、供給需求、政策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科學匹配機制,推動企業所需與村情民情精準對接。五是合作創新。針對工坊訂單不穩定問題,組建“共富工坊”企業聯盟,吸納休閑用品、彩燈等7大特色行業、40家龍頭企業,通過直發訂單、壓縮環節,最大限度讓利“共富工坊”。

技能激活“共富工坊”人才隊伍,以多元主體構建智力支持系統。緊密圍繞“共富工坊”訂單和企業用工兩個需求,著力引進和培育高素質的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為“共富工坊”迭代升級、本地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一是把“共富工坊”建成原鄉人的實訓基地。突出“自助育才”,緊扣彩燈、眼鏡等特色工坊需求,整合鄉村振興學院、共富工坊服務中心、成人學校等培訓陣地,建設實用技術、電商促富、農旅發展等工坊人才實訓基地12個,累計培養本土技能人才600余人。二是把“共富工坊”建成歸鄉人的創業平臺。突出“工坊引才”,依托現有工坊,創新“合伙人”制度,支持返鄉人才、技能人才“揭榜”創業。三是把“共富工坊”建成新鄉人的創新平臺。突出“引智借才”,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入村進坊指導工作機制,引導人才激發鄉村發展動能。

(作者分別系浙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浙江省臨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黨校校長)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