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確保一河凈水出中原——河南省推進流域干支流水環境保護治理調查

中原大地,黃河哺育。作為黃河沿線的重要省份,河南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責任重大。為確保一河凈水出中原,河南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不斷推進水生態保護修護,加強流域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守護母親河生命長青、永葆生機,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和黃河安瀾。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河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河南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求,推進黃河干支流水環境保護治理,深化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實現了“一河凈水出中原,千回百轉入大海”。

河南在流域內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產業含綠量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通過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大規模綠化造林,河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眾多珍稀物種在這里繁衍棲息。

守護安瀾

河南省黃河灘區面積大,居住人口多。自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至濮陽市臺前縣張莊,河道長464公里,灘區面積約2116平方公里,耕地231萬畝。

“黃河灘區是群眾賴以生存的重要區域。為減少生產生活對黃河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以黃河大堤為軸,確立了‘北生態、南生活’的整體布局,依托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灘內1.8萬多名群眾實現了搬遷安置,不僅讓灘區群眾擺脫了水患隱憂,也為改善灘區自然環境、加快沿黃生態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鄭州市中牟縣狼城崗鎮南仁村黨委書記郭連志說。

為提高灘區群眾生活水平,保障黃河下游防洪安全,加快推動灘區群眾實現“可發展”“能致富”目標,河南省印發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產業就業幫扶行動方案》,提出到2035年,灘區縣域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與其他地區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如今,河南不斷增強黃河灘區內生發展動力,加快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幸福、美麗、和諧、富裕的新社區、新灘區正在加速形成。

地處黃河“豆腐腰”部位的河南,近年來聚焦生態河保水質,高效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試點工程,以“四水同治”協同推進黃河流域治理,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筑起銅墻鐵壁。同時,河南不斷拓展黃河流域引黃灌區,在黃河流域累計實施2024個水利項目,現有大中型引黃灌區104處,灌區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占河南省基本農田面積近三成;通過實施小浪底南北岸、趙口二期、西霞院等重大引黃灌區工程,發展和改善黃河流域灌溉面積516萬畝。

為了更有效地確保黃河安瀾,近年來,河南還以數字化手段助力黃河保護治理。2021年,黃河實驗室在河南揭牌成立,推進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為黃河保護治理裝上“最強大腦”,預判真實黃河的一舉一動。目前,數字孿生小浪底項目已經可以滿足防汛調度會商及大壩安全會商需求。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印發的《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規劃(2022—2025)》要求,“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黃河,為黃河流域“2+N”水利智能業務應用提供數字化場景和智慧化模擬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撐帶動黃河保護治理現代化。

“數字孿生黃河就是通過數字技術把原型的、物理的黃河虛擬化。通過數字孿生黃河的建設,實現孿生黃河與實體黃河同步仿真運行,虛實可以交互,不斷迭代優化。”數字孿生黃河建設工作專班主任侯紅雨說。

現如今,黃河河南段不少大壩里都有“智能石頭”。在黃河河南段馬渡險工27壩,這些石頭正是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牢固與否直接決定了壩體是否安全。

河南智慧黃河研究院工程科副科長王越洋介紹,“智能石頭”由MCU模組(信息處理微型智能芯片)和電池兩個部分組成,連接傳感器后,就成了打入根石堆的“偵察員”。只要監測到根石發生位移,系統就會錄像抓拍并發出報警信號,可對黃河河道進行24小時實時預警。

目前,數字孿生黃河已基本建成黃河下游L2級數據底板,初步搭建了小花間、馬渡段等典型三維場景,自主研發了“云河地球”數字孿生模擬仿真引擎。

在河南新鄉,黃河沿岸標準化堤防全面建成,干流堤防全面達標,防洪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黃河下游引黃涵閘改建工程、“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設全力推進,已累計完成合同投資2.52億元,其中3處引黃涵閘改建、5處控導續建、7處控導改建主體工程已完成。

據了解,河南已建成501公里標準化堤防、98處控導工程,完成30萬名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同時,實現把“黃河裝進計算機”,開展智慧預警和精準調度,統籌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高效處置各類風險。

治污減碳

初夏時節,于黃河花園口極目遠眺,長河、落日、曠野、遠樹勾勒出“野曠天低樹”“遠樹帶行客”的詩詞圖景。2022年,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優良水質,標志著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而位于鄭州的黃河花園口斷面如今已連續4年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

優良水質的背后,是不舍晝夜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鄭州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嚴格落實黃河保護法,研究出臺鄭州市黃河流域綜合執法方案,建立了監測體系前端發起、監管部門統籌調度、監察執法部門檢查追查的聯動機制。

2019年以來,鄭州先后開展黃河流域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涉水排污單位穩定達標排放、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生態破壞問題排查整治、打擊第三方數據造假等26個專項執法行動,共辦理案件3500余起,辦理環保法4個配套辦法案件210余件。

天然文巖渠屬于黃河一級支流,流經新鄉市長垣市蘆崗鄉漿水李村。系統治理前,河流的右堤是3米至4米寬的土堤,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塵土飛揚,垃圾亂堆亂放、茅草屋和彩板房亂搭亂建、臨堤養雞養鴨、河道內攔河養魚養螃蟹等現象十分常見,嚴重侵占河道、污染水體。

“2018年開始,我們進行了系統治理,建造橡膠壩控制上游水位,通過數據中心進行實時監測,每月5日至15日采集水樣檢測水質等。”長垣市蘆崗鄉水利站站長王繼軍告訴記者。

“從前這河又窄又臟,全是污水,沒有人管,現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也寬了,水也清了,我經常騎車來這邊轉轉。”72歲的蘆崗鄉滑店村村民滑保之說。

王繼軍說,如今,流經漿水李村的天然文巖渠已煥發新顏,其右堤水質標準已達到Ⅲ類以上;引黃調蓄功能得以發揮,改善灌溉面積18萬畝;堤頂“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的彎曲小道變成了8米寬的柏油路。

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濟源段,成群結隊的鳥兒時而追逐嬉戲,時而休憩覓食,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鋪展開來。濟源示范區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張靈寶告訴記者:“如今,濕地環境越來越好,鳥類種類不斷增加。目前,保護區內鳥類有238種,其中黑鸛、大鴇、金雕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鳥類55種。”

濟源示范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楊峰表示,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原則,濟源鞏固提升示范區主要河流和重點湖庫入河排污口排查成果,梯次推進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準確掌握各排污口的分布及數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單位基本情況等信息,目前已完成全域排污口排查769個,溯源完成率100%。對納入清單需要整治的73個排污口編制整治方案,制定“一口一策”整治表,采取“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措施分類整治。截至5月底,完成排污口整治35個,整治完成率47.9%,到2024年年底將完成整治任務。

同時,濟源全面推進企業綠色制造,大力實施綠色項目,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豫光股份、萬洋冶煉、巨力鋼絲繩3家企業躋身國家級綠色工廠;萬洋綠色能源“鉛蓄電池減排增效綠色升級改造項目”、金馬中東“年產180萬噸焦化項目”等入選河南省綠色低碳發展標志性項目。

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戰表示,近年來,公司秉承“綠色冶煉、循環發展”理念,在綠色低碳改造、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高值化發展等方面發力,不斷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濟源傳統工業實現了“綠色轉身”。2023年,濟源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6年累計下降15.3%,規模以上重點用水企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

盛夏時節,濮陽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內荷花競相綻放,呈現出碧波蕩漾、紅荷映日的夏日美景。著重于金堤河的“一河一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濮陽聚焦水污染防治,11個重點項目納入河南省金堤河“一河一策”方案,其中6項得到省級資金支持。通過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業大氣污染治理、土壤和地下水監測等,濮陽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穩步提升。

濮陽市范縣南臨黃河,北依金堤河,水系發達。2020年范縣被河南省確定為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省級試點縣,范縣按照“一線一域一面”的總體布局,以楊樓河、丹水、碧水三大水系為脈絡,共清挖疏浚河道165公里,岸坡整治長度180公里,新建或重建橋涵閘建筑物56座,整治坑塘1500畝,綠化河道及坑塘1000余畝,建設水美鄉村45個。

三門峽市水利局局長裴宗杰表示:“為了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強水環境保護治理,嚴格管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二是推動綠色發展,鼓勵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三是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通過植樹造林、濕地保護等措施,提升黃河流域的生態質量。”

數據顯示,目前黃河河南段94%的國考斷面水質在Ⅲ類以上,出豫入魯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在流域內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85家、綠色工業園區13個,2023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9年下降23.5%、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0.8%,產業含綠量更高了,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

步步皆景

夏日傍晚,登上河南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鎮東寨村九曲黃河觀景臺遠瞰,滔滔黃河蜿蜒奔流,落日與河水交相輝映。

“十百千萬億”工程聯動、“山水林田湖草沙”項目并舉,18條黃河一級支流實現“清水入黃”……在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串起美麗鄉愁,千里城市綠廊生機盎然,萬畝礦山治理復綠增彩,億噸淤積泥沙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共同筑起保衛黃河的綠色屏障。

2019年以來,三門峽在河南省率先建成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流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沿途一些原本寂寂無聞的小村莊,憑借各具特色的風貌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東寨村抓住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契機,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龍頭,統籌管理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投資1000余萬元修建了黃河觀景臺、木棧道、旅游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生態采摘觀光大棚30個、觀景臺花園100畝,吸引來不少周邊游客。

歡笑聲從九曲黃河觀景臺大風車兒童樂園里傳來,彩虹滑道、多人秋千、趣味滾筒等游樂設施上,孩子們正盡情玩耍。東寨村黨支部書記陳銀海說,“隨著民宿、游客服務中心、主觀景臺等陸續建成,預計今年底村集體收入可增加至80萬元”。

日前,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州段,首次觀測到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大紅鸛(大火烈鳥)。孟州市生態環境良好,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遷徙環境。孟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杜占齊介紹,孟州市黃河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野生水鳥種群數量不斷壯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效果顯著提升。下一步將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投入力度,健全完善長效管控機制,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漫步在鄭州市沿黃生態廊道,眼前景色宛若一幅流動的油畫。蜿蜒東去的沿黃生態廊道全長76.5公里,共建成騎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喬灌木7.84萬株、草花地被239.23萬平方米,建設驛站23座。

沿黃生態廊道串聯著起點廣場、天河秀林、八堡驛站、馬渡觀河、來潼賞花、楊橋月季園、鄭東水中心、趙口聽濤、九堡覽勝等人文景觀或自然美景,“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的定位讓這里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沉浸式體驗的“打卡地”。

通過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河南建成沿黃生態廊道1200多公里,綠化造林46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00平方公里。隨著環境的改善,這里成為全國重要的大天鵝越冬地,青頭潛鴨等珍稀物種在這里繁衍棲息。如今的黃河河南段,一路繁花、步步皆景。目前正在打造的“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等項目,將串起多個熱點旅游區,有效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帶動沿線群眾增收。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河南在守護母親河、聚焦生態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數字河、建設幸福河方面持續發力,讓沿黃人民分享更多黃河之利,更好感受黃河之美,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新技術賦能生態治理

李江蘇 陳家濤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歲歲安瀾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期盼,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位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境內黃河灘區面積大,居住人口多。近年來,河南在灘區遷建及生態修復、標準化堤防、智能治河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為守護黃河安瀾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從河南鄭州桃花峪到山東東營入海口,黃河下游河道流程786千米,每年大約淤積4億噸泥沙;河床高出地面3米至5米,有的河段甚至高出10米,守護黃河任務仍然艱巨。

在黃河保護治理中,河南引入數字孿生黃河技術,實現了對黃河生態系統的精準管理和高效調度,為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新興技術支撐。應加快推動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走深走實,推進原型黃河、模型黃河、數字孿生黃河深度聯動,打造“三條黃河”升級版,賦能推動新階段黃河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等功能的數字孿生黃河,為黃河流域“2+N”水利智能業務應用提供數字化場景和智慧化模擬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撐帶動黃河保護治理現代化。二是夯實懸河數據底板基底,數字孿生黃河數據包含L1級、L2級、L3級數據,L1級關注全流域尺度、L2級關注中觀尺度、L3級關注具體水利工程。目前黃河懸河段已完成L1級和L2級數據采集,為確保黃河下游安瀾,對于懸河地段,應構筑三級數據全覆蓋的數據底板基底。三是加快推進黃河模型及模型平臺研發,攻關重點數學模型,加強智能識別模型研發與應用。算法和模型是數字孿生黃河防汛“四預”系統的關鍵,目前仍存在模型集成難度高、計算時效性差、模型復用率較低等問題,亟待聯合國內頂尖科研院所,加快攻克關鍵模型研發難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型軟件。四是強化制度建設、技術標準制訂、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并實施動態管理,加快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的黃河監測感知體系。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