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位于魯甸縣城東部,距離魯甸縣城2公里,緊鄰昭魯快捷通道。安置區占地3700畝,建設安置房66棟,總建筑面積122.7萬平方米。安置區承接搬遷安置魯甸、巧家、永善、彝良、鹽津5縣9098戶39096人,脫貧戶占比91.72%,是全國跨區域安置建檔立卡戶人口最多的易遷安置區。截至2024年7月,卯家灣安置區有易遷勞動力21059人,已就業19431人,其中省外就業10412人、市外省內就業3913人、縣外市內就業1879人,就近就地就業3227人,實現了易遷勞動力就業率92.26%,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近年來,硯池街道始終將“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當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堅持把易遷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維護社會大局安全穩定的關鍵一招,以“穩存量、調結構、提質量、強培訓、勵返鄉、創品牌”的思路,全力開展外出務工“大穩崗”、返鄉人員“大監測”、農村勞動力“大培訓”、崗位信息“大推送”、轉移就業“大輸出”等活動,高質量提升易遷勞動力就業水平。
成立勞務公司,建好轉移就業“蓄水池”。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成立魯甸易業勞務有限公司,將9個村(社區)就業工作骨干培育成就業經紀人,整合村組干部、駐村工作隊、樓棟長、公益性崗位人員等力量,全面摸排勞動力信息和務工意愿,建立務工人員信息庫和企業用工信息臺賬,確保“源頭”精準。勞務公司主動對接人社部門和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人力資源公司,搭建勞務合作“直通橋梁”,獲取優質企業用工信息,通過企業點單、勞務公司接單、勞務經紀人派單,精準匹配崗位,實現服務體系組織化、服務機制協同化、服務能力專業化。2023年,易業勞務公司與廣東中山TCL集團合作,在安置區建成崗前實操培訓基地,幫助群眾掌握技能、迅速上手、打消顧慮,并按照“成熟一批、輸送一批”的方式集中免費輸送,真正實現了務工人員出家門、上車門,下車門、進廠門的“點對點”有組織輸出就業。累計輸出136人到廣東TCL集團、長虹電視、格力集團三家大型國企務工。
用好數字檔案,提升轉移就業“驅動力”。依托“幸福卯家灣”智慧管理平臺進行數字化建檔,通過“紅黃綠”標簽化識別,對就業穩定有保障的家庭標記為“綠色”,每季度開展一次走訪,與外出務工人員家屬交流坐談,了解其生活、就學、身體情況,并幫助解決困難問題;同時,定期到務工企業走訪慰問,關心關注務工人員身體、社保、薪資、住宿、飲食等情況,切實把群眾穩在企業、留在當地,減少回流。對就業穩定有基本保障的家庭標記為“黃色”,每月開展一次走訪,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員的就業情況監測,建立“1+4”失業風險防控體系,即“1個”失業風險研判預警機制和企業規模裁員應對、失業人員幫扶、特殊家庭援助、突發事件處置“4個”預案,確保早發現、早研究、早處理,有效防控規模性失業風險。對就業不穩定的家庭標記為“紅色”,每周開展一次走訪,創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黨員先鋒崗,對勞動力的專長特點、興趣愛好、就業趨向、家庭情況等開展“一對一”研判分析,精準匹配至少三個就業崗位,每月開展一次跟蹤服務,消除群眾顧慮,激發群眾外出務工的積極性,全力促進群眾高質量充分就業。
組織群團帶動,搭建轉移就業“連心橋”。始終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總抓手,以街道黨工委為1個中心點,輻射9個村(社區)基層黨組織,聯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社工等多個群團組織,以“黨建+”點燃“紅色引擎”,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發揮“心連心”作用,構建起黨建引領、群團共建、資源互享的工作格局。在2024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攻堅行動”現場招聘活動中,街道黨工委聯合工青婦等群團組織面向易遷群眾開展就業普法宣傳,發放政策法規和宣傳資料2.6萬份,為有就業意愿的2400余人答疑解惑,助力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駛入“快車道”;在集中輸出活動中,組織200余名志愿者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文明引導、秩序維護、行李搬運等志愿服務。同時,積極向務工人員宣傳就業政策、普及法律知識、發放愛心禮包,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形象、貼心的服務照亮了易遷勞動力的務工之路。
優化閉環服務,夯實轉移就業“硬底盤”。為消除外出務工人員后顧之憂,照顧好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硯池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以黨建引領“四必到”“五必訪”解民憂活動為契機,常態化開展對外出務工人員家庭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走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截至目前,累計開展走訪1.4萬人次,走訪留守家庭6000余人次。修建多個兒童關愛中心、少年宮活動室和戶外文化活動場所,持續深化“團干部+社工+志愿者”的服務模式,以留守兒童為主要對象開展課外輔導、趣味游戲、親情陪伴、愛國教育、心理疏導等活動,有效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管護的現實難題。積極鏈接社會資源,精準對接愛心企業、外聯愛心人士、深入鏈接公益項目,多渠道改善困難家庭子女就學條件。除此之外,村(社區)干部、樓棟長定期通過打電話、發微信、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與外出務工人員嘮家常、說所見、談想法,加強思想上的引導,及時幫助解決生活困難,當好外出務工人員的“貼心人”。(魯甸縣硯池街道 蘭學麗 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