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原則,以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以人為本。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群眾是城市建設者,同時人民群眾也是新型城市的創造者。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加快新型城鎮建設力度,大力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積極性,讓人民群眾參與新型城鎮的整體設計和整體建設,重點關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積極應對和防范社會發展風險與挑戰,穩步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推進建設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堅持公平正義、兼顧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大智慧城市建設力度,一體推進集約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匯聚磅礴力量讓人民群眾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堅持遵循規律。推進新型城鎮建設必須緊扣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深入分析新時代國情民情,在新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探索、把握和遵循城市建設規律,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統一, 堅持區域發展和城鄉融合相統一,堅持城市發展和人民渴求相統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關鍵也在農村,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既是城市建設基礎又是城市建設瓶頸,善于學習城市建設先進經驗,提煉中國城市建設新舉措,各級政府應該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條件下制定符合自身城市發展的科學建設方案,積極發揮政府職能,在現實城市條件下做好做優城市建設,堅決杜絕“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科學精準優化城市空間,打造宜居、生態、韌性、智慧、充滿活力的新型現代化城市。
堅持分類施策。城鎮化受自然條件制約,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要把提高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率作為硬任務,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在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要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城市有什么”“城市發展怎么發展”等問題,要明晰城市發展的命脈,有多大力做多大事,不能“一刀切”,做到科學制策、精準分類施策。沿海地區發達城市在總結先進經驗時,不僅要將好的經驗傳授給其他城市,也要做好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教訓的提醒工作;西部地區欠發達城市要積極學習先進經驗、吸取教訓,因地制宜制定城鎮化建設目標任務,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堅持集約高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集約高效,既要量的充足又要質的提升,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原則。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緊扣資源、要素,立足新發展階段,傳承和發展城市傳統產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大原則,以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者:陸書建,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務必’重要論述研究”(23JD710009) 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