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分布式光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半導體集成電路激發數字經濟動能;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實體制造;智慧交通駛向未來城市生活……走進位于江蘇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龍虎塘街道的一個個生產車間、實驗室,對話一位位企業家、創業咖、能工巧匠,政企同心、創新發展實踐是如此真切、具體而豐富。
科技創新增動力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講述了自己親歷中國光伏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非凡歷程;在江蘇代表團,高紀凡就推動中國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同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面對面交流。交流中,總書記問得仔細,包括實驗室建設、在全國的產業布局和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發展等情況,以及發展中還有哪些瓶頸需要突破等。
培育新質生產力,是一場“寂寞苦旅”。無論是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創新,還是從1到N的高質量的工業應用,在技術攻關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有風險、有失敗。
從1997年創立之初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到整體方案解決提供商,天合光能始終堅持將科技創新作為第一戰略,牢牢地把光伏核心技術抓在自己手上,發明專利擁有量全球領先,25次創造世界紀錄,獲得中國工業大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特別是在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技術領域的突破,使得公司的銷售占比顯著提高,為其業績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2023年營業總收入1135.1億元,同比增長33.46%,跨入營收“千億俱樂部”。“天合光能將堅定不移開展自主創新,加強基礎研究,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拼搏奮斗,爭當中國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探路者。”高紀凡這樣說。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在市場浪潮的跌宕起伏中,天合光能搏擊風浪,逐步成長為引領全球光伏行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離不開基層在政策支持、服務保障、風險防控等方面“一線護航”。對于天合光能這類有自主創新和“二次創業”需求的龍頭企業,龍虎塘街道爭當“店小二”“急郎中”,建立“一對一”專班,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實現“政策找人”,用心用情推進全要素供給保障、創新生態協同優化,全天候幫助企業解決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小微雜癥”,精準助力企業“輕裝前行”。
集群發展促活力
從“中小城市學常州”到“新能源之都挑大梁”,成長于常州這座工業名城的企業是幸運的。常州產業體系配套完整,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7個、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91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606個。近3年間,常州凈流入常住人口60多萬,僅2023年就引進各類人才12萬人,大量高素質勞動者的人才供給優勢日益顯著。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臨“浪急灘險”市場環境的中小企業,該如何在行業波動中創新轉型、在內卷賽道里另辟蹊徑?以專注鑄專長、以創新贏市場、以集群求發展是可行答案。
成立于2000年的萊賽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十年如一日專注于智能裝備行業和激光測量,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正式登入北交所;德國溫康納控股公司是自動化板材加工機械行業的“隱形冠軍”,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遙遙領先。2004年溫康納第一家境外子公司落戶龍虎塘街道,業務發展迅速,先后投資了兩家工廠。2016年,常州優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此深耕高質量精密機械零部件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常州市“龍城英才計劃”領軍人才企業……縱觀龍虎塘街道轄區內這些中小企業群體中的優秀代表,可以發現,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之路、在產業鏈關鍵節點“補短板”“填空白”、深度融入產業集群發展,是專精特新企業茁壯成長的“金鑰匙”。
森薩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面對專精特新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發展需求和越來越明顯的向集群靠攏趨勢,龍虎塘街道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培育企業—上市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快打造既有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整合的“參天大樹”,又有自身具備高潛質、硬技術的“常青灌木”,還有初生牛犢、活力無限的“創新種子”的“雨林式”企業發展生態。
自2017年智能傳感小鎮創建到2023年智能傳感小鎮獲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命名,龍虎塘街道始終瞄準智能傳感產業,從工業傳感、汽車、生活應用三大領域切入,協同打造傳感器技術平臺、科研平臺、孵化平臺。通過招引培育優質智能傳感企業,原有產業配套齊備的優勢得以沉淀,輔以數字經濟的加持,森薩塔科技、常榮電器、三恒科技等龍頭企業與技術領軍型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集群發展。2023年龍虎塘街道信息技術產業鏈相關企業合計完成產值125億元,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已初見雛形。
江蘇常州智能傳感小鎮
人才引育聚合力
事業發展,要在創新;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企業在競爭中破圈突圍的核心要素。
位于龍虎塘街道的江蘇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批長期在國內外從事電力電子產品研發和生產的科技專家組建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以“宏圖之志,成于細微”為追求,國內第一位電力電子半導體器件博士趙善麒于2006年創辦了宏微科技。面對技術難度大、產品試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功率半導體項目,宏微科技著力引進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依靠創新驅動打破了國外多項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科創板第一家以IGBT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政策落地快、成色足,政府對我們提供的24小時人才服務,讓我沒有后顧之憂。”趙善麒說。
江蘇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來,各類人才集聚、海外人才回流、青年碩博士高位供給的態勢日趨明顯。如何與企業相互補位,多渠道解決人才住房安居、醫療健康、子女教育等現實需求,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比較優勢?人才公寓是做優人才發展“生態圈”、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的關鍵一環。
走進位于龍虎塘街道城區腹地的常高新·漫柏未來人才社區,智慧安防、補助申領、創業孵化、法務咨詢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青年人才在這里實現了左轉學習、右轉娛樂,樓上居住、樓下創業。這座擁有4000余名住戶,住戶平均年齡28歲,本科以上約占60%、碩博海歸等高層次人才約占10%的未來人才社區,還會定期舉辦廚藝PK賽、趣味運動會、萌寵交流等特色活動,讓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才相識為友,把常州當成第二故鄉。在這里,人才公寓不僅僅是簡單的居住場所,更是融合各類創新創業資源、滿足情感需求、推動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新型社群。
常高新·漫柏未來人才社區
除了用心用情幫助人才安居落戶,龍虎塘街道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高頻次、多渠道舉辦“小快靈”活動,用事業發展穩定預期留住人才。以“孵化+創投”模式共建人才科創孵化平臺;連續舉辦三年的“人才夜市”,吸引18.6萬余人次參加;持續開展工業游學、訪企拓崗、名企游學、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簽訂市內外高校引才工作站,2023年為轄區各企業吸引大專及以上人才3000余名……“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創新的風吹向哪里,企業的人才需求在哪里,街道的人才工作就跟到哪里。
鄉鎮街道服務企業創新的有益啟示
激活企業創新“一池春水”、助推人才發展“提速競跑”、擦亮傳感小鎮“金字招牌”,處在助企發展最前沿的龍虎塘街道,比較優勢在于區位政策的賦能、產城融合的加持、廣大企業的信賴和干部群眾的奮斗。面對不同體量、不同類型的企業創新發展需求,街道緊緊抓住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創新活力、創業激情澎湃盎然。
尊重創新,點石成金。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科技金融、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業,全力營造“最愛產業、最懂科技、最舍投入”的濃厚氛圍,龍虎塘街道正成長為“引得進、留得下、長得大”的區域科創高地。我們深刻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需要瞄準市場所需,在原創性、應用型科技創新上下真功苦功,基層更要拼投入、拼速度、拼管理,拼出效率效益和創新溢出,助推生產力躍遷實現“關鍵一跳”。
敢打敢拼,勇立潮頭。敢于直面工業化、城鎮化歷史進程中鄉鎮街道發展“先天的不足”“成長的煩惱”“轉型的陣痛”,緊扣政務服務整體效能不夠強、城市建管水平不夠高等問題,打造“龍虎事融e辦”政務服務品牌,完善“招推服一體化”機制,做好產業鏈招商、產業外溢招商、金融工具招商,以商引商、全員招商,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批的“葡萄串效應”。我們深刻認識到,發展無坦途,必須解放思想、自我加壓、勇立潮頭。成功的捷徑就是把最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要始終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卓越追求,“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不斷突破和創造新的業績。
守住市場,靜待繁花。在調研的過程中,有企業家將投資中的不確定性妙喻為“洶涌的浪花”,浪花雖然洶涌,卻改變不了江河的流向。其實,企業培育也是一場“不確定”中有“確定”的投資。在市場經濟的“湍流浪花”下,有著時代賦予我們的確定性以及政企同心堅持、不放棄的力量。我們深刻認識到,創新之澎湃,源自鼓勵創新的時代氛圍和對企業合法經營中失誤失敗的理解幫助,要以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定力支持產業、創新和人才。只要對城市發展有利、對企業發展有益,就要以堅定決心干下去。
統籌兼顧,善作善成。街道發展依靠產業和企業,但從未依賴企業,也不止于企業。龍虎塘街道扎扎實實抓落實、踏踏實實干工作,高效建設“創新智造小鎮、高效活力小鎮、生態宜居小鎮、精致魅力小鎮”,繪就“光伏高地、傳感之谷、幸福龍虎”工筆畫。我們深刻認識到,基層有千頭萬緒的事,要千方百計地干。必須把鄉鎮街道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進行系統考慮,統籌協調當前和長遠、資源和生態、抓點和促面、漸進和突破等多方面因素,高標準營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環境、創業環境、人文環境,打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支撐”和“軟實力”。(作者: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 劉柏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