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逾山越海

故宮博物院中外合作考古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故宮博物院中外合作考古的歷程,從最初的建立聯絡和接洽關系,通過不斷增進互信,逐漸建立起良好的、可持續的合作與溝通機制;到后來開展有限的考古調查,以觀摩為主、工作參與較少的態勢,再到近年來進行區域系統調查,運用中國田野考古的理念與方法自主承擔工作的局面,每前進一步都殊為不易。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考古界新時代以來國際交流的空前活躍;另一方面得益于故宮博物院搭建的開放、交流、合作、共享的學術平臺,中外合作考古已成為故宮博物院學術創新、對外交往、文化傳播等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中外合作考古 文明交流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之宮城,其空間形態、功能配置、禮儀陳設等,是國家禮儀制度形成與發展的物化載體;而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典藏,則是中華文化“器以藏禮”“器以載道”的集中體現,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與基因,進一步闡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成果對世界不同文明發展進程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人群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之文化領域中的重要力量,中國考古學以世界視野,不斷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通過走出國門、跨越國界來審視自身并思考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自2014年以來,故宮博物院順應中外合作考古大勢,立足其人才和資源優勢,發揮陶瓷考古、陶瓷科技考古、陶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傳統積淀和良好科研條件,努力拓展國際學術視野。故宮考古學者以環印度洋貿易的視角,以中國外銷瓷為切入點,先后在印度、阿聯酋、肯尼亞等國開展合作考古,以比較的視野,融合的路徑,促進各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與發展。

印度考古:以中國瓷器對外貿易的研究視角開展合作考古

2014年—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喀拉拉邦歷史研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展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等工作,并對喀拉拉邦境內重要遺存進行考古調查。

帕特南遺址位于印度喀拉拉邦柯欽市帕拉沃爾鎮西北,是印度西南沿海地區開展考古工作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古代遺址。該遺址歷年來出土文物總數近四百萬件,以陶器殘片為主,還包括釉陶、瓷器、玻璃器、金屬器及動物骨骼等。參照來自西方和東方的文物特征,初步推斷文化層的年代最早約公元前3世紀,最晚約至19世紀后期,大致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

分期主要參照來自中國的瓷器和兩河流域的孔雀藍釉陶器的特征,由于出土數量最多的印度本地產陶器尚未建立起年代序列,故對遺址的分期無法細化,只是一個粗略的框架。該遺址出土的印度本土陶器主要有粗紅陶和黑紅陶兩類。按照地層和單位分別選取標本,利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能譜儀、X射線衍射儀及光學顯微鏡對其胎體顯微結構、物相組成、元素含量進行觀察和測試,并對探方內主要地層土樣進行數據采集。通過數據分析和比對可知,粗紅陶的原料成分與本地土壤十分接近,將胎體進一步細分出摻雜大量礦物顆粒和無明顯顆粒的細膩胎體基質兩類,從而初步推斷出陶器的燒成溫度。特別是對于新出土的一組管狀罐,通過顯微觀察和測試,此類罐的制作陶土與粗紅陶的陶土明顯不同,胎體元素含量比重也有較大差異,說明管狀罐并非當地生產或來自域外,而該遺址也出土來自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沿岸的陶器,體現了多元文化屬性。利用科技考古的手段,建立和完善帕特南遺址各類遺物標本數據庫,解決不同類遺物的產地和流布等問題是未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和目標。

以海外出土的中國瓷器為研究對象是走出去考古的一個基本內容。帕特南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時代集中于16至20世紀,也即中國明萬歷時期至清末期;以青花、白瓷及釉上彩瓷品種為主,產地為江西、福建、廣東三地,以福建德化窯、漳州窯產品為最多,反映出這一時期是以中國瓷器產品為主的一個貿易高峰期。而明萬歷時期的青花、早于克拉克瓷風格的瓷器單獨出土,此應是葡萄牙人居中貿易的結果。其后,福建窯場產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并與17世紀荷蘭瓷同出,表明荷蘭人成為當地貿易的主人。荷蘭人在中國獲取瓷器的地點以福建漳州窯系為主,在《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1626、1632年荷蘭人分別在漳州窯收購12814件和4400件上等中國瓷器。該遺址出土的較多漳州窯產品也印證了這一史實。從中國瓷器的出土狀況及帕特南遺址的規模來看,該遺址并非主要港口,其周邊可能有更大型的市場、城鎮或港口類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于深入認識柯欽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航線和節點提供了重要材料。

奎隆港口是印度二十大港口之一,位于奎隆市區西部海岸,在對碼頭的擴建中,在水下5—8米處發現一萬余件陶、瓷及金屬類文物,數量最多的仍是印度當地產的粗紅陶器,還有來自伊斯蘭地區的孔雀藍釉陶器、銅錢,以及或來自地中海地區的玻璃器,出水的中國文物有瓷器和銅錢兩大類。因此,對中國文物的整理便成為奎隆港口遺址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務。經初步整理,瓷器殘片有五百余件,可分為青瓷、青釉釉下褐彩、褐釉、白釉、黑釉及青白瓷等品種,瓷器年代約在10至14世紀間,表明這一時期中國與印度西南地區的較為繁榮的貿易。從瓷器窯口看,以浙江龍泉青瓷、福建磁灶窯產品為最多,體現了宋元時期浙江、福建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對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遺址進行考古工作的同時,根據我們對中國宋明時期文獻的梳理,不斷挖掘和完善開展印度考古的學術思路和學術方向,對喀拉拉邦沿海主要城市或地點的考古遺存進行全面復查。通過實地考古調查,結合語言學、人類學等的分析,重新檢視文獻、修正錯訛、還原史實,提升考古與歷史文獻的有效結合能力。

肯尼亞考古:環印度洋貿易視野下斯瓦希里文化的整體性考察

故宮博物院與肯尼亞基西大學合作對肯尼亞東部沿海斯瓦西里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并對拉穆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瓷器標本進行了初步整理。

斯瓦希里文化是非洲東部沿海地區極富特征的地域文化,該文化遺存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格局,清真寺又是其最具特色的結構。米哈拉布是清真寺建筑中的一個重要功能結構,位于禮拜廳或主室內,也稱作禮拜龕、“凹壁”“窯殿”,也就是做出拱門形,內部為半穹窿式空間。最早的清真寺內并無“米哈拉布”,這一結構是四大哈里發時期形成的,主要用于標記禮拜方向,也即朝向麥加方向。在東非,禮拜方向大致是向北,所以米哈拉布通常位于禮拜廳北墻正中。因此,以米哈拉布形制的特點與變化為切入點,對肯尼亞沿海從北至南的17處斯瓦希里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

東非沿海清真寺的米哈拉布特點鮮明,通過對米哈拉布形制的分類,結合時代和地理信息,一方面,對于考察和討論在環印度洋貿易背景下,東非海岸城市發展和國際貿易影響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斯瓦希里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強烈影響,對清真寺的觀察是認識伊斯蘭文化對東非海岸城市影響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因此,主要以清真寺內的米哈拉布形制為主進行類型學的分析,將有助于了解和考察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基于調查及對拉穆博物館館藏的瓷器標本的初步整理,東非沿海地區出土的斯瓦希里文化陶瓷器主要為中國瓷器和伊斯蘭釉陶兩類,而以伊斯蘭釉陶為主。由清真寺建筑及進口陶瓷器的特點可大致勾勒出斯瓦希里文化貿易的階段性發展歷程。而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發展與衰落的過程,進口貿易變化的動因,建筑背后的政治、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在環印度洋貿易視野下斯瓦希里文化的整體性結構及內涵特質的歷時性演進等,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也是今后中外合作開展肯尼亞考古的重要方向。

阿聯酋考古:發現明朝官方與該國交往的珍貴實物證據

2019年、2024年,故宮博物院與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古物與博物館部、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等聯合對朱爾法區的阿爾努杜德和阿爾馬塔夫遺址分別進行了三季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利用探溝法對阿爾努杜德遺址沙丘頂部進行了解剖式發掘。發掘表明地層堆積以自然沉積的灰褐色和黃褐色沙層為主,除在表土層下發現有鐵質燒烤爐,上部地層有幾處人為活動形成的擾坑外,其余均未發現人工遺跡。地層以包含大量貝殼、螺殼等水生物遺骸的自然堆積為主,人工遺物皆為自然力作用搬運沉積所致。主要依據中國外銷瓷的年代,將該遺址分為四個時期,即13世紀后半葉至17世紀前半葉。通過此次小規模試掘,對阿爾努杜德遺址地層堆積性狀、成因有了初步了解,基于中國外銷瓷的時代特征對遺址進行了分期,基本掌握了該遺址遺物的類別、分布和特點,特別是中國外銷瓷的出土,為認識該遺址性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阿爾馬塔夫遺址運用探方發掘法對遺址南、北兩區進行發掘。目前發現有石砌墻、灶、灰坑及柱洞等遺跡,出土遺物以當地生產的朱爾法陶為大宗;次為西亞釉陶,包括孔雀綠釉陶和熔塊胎陶;另有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生產的陶瓷器,其中中國瓷器年代集中于明中晚期至清代,以及玻璃器、銅制品及歐洲生產的現代陶瓷器等。

發掘的同時,還對朱爾法遺址區進行了地面踏查,采集大量瓷器標本,經科技檢測和數據分析,對該遺址區的中國陶瓷特點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一是可將中國陶瓷器輸入該地區的時間確定為元代至明早期和明中晚期至清早期兩個大的階段;二是無論是遺址出土還是地面采集的中國陶瓷器,器型器類與時代特征相符,特別是地面采集到明早期浙江龍泉官樣青瓷和明永樂、明宣德時期江西景德鎮御窯青花瓷,是明朝官方與該地區交往的珍貴的實物證據,對于了解明王朝與地跨波斯灣南北兩岸的忽魯謨斯王國的關系,對于了解朱爾法遺址在印度洋貿易航線上和波斯灣出海口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吉爾吉斯斯坦考古 :通過巖畫和銘刻探尋不同時期絲綢之路沿線各文明宗教信仰的變化

故宮考古學者與國內多家考古機構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以費爾干納盆地、塔拉斯、比什凱克、伊塞克湖南岸為中心的遺產地點進行了實地踏查和詳細記錄,取得重要的收獲和認識。

調查區域橫跨吉爾吉斯斯坦南北,時代延續數個世紀,取得對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文化遺存的初步認識,也為開展下一步聯合考古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通過調查可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地區,在不同時間段發生地區中心和人口的遷移現象。

本次調查遺存中最具特色的是巖畫和銘刻遺跡,時代較為集中,畫面以大宛的天馬和其他動物形象為主,同時也有人物、狩獵場景等畫面,較晚的則以粟特文或魯尼文的銘刻為主。一般都分布于古代城市或交通線周邊的山頂巖石上,這些山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被人們所崇拜,所以在巖畫的附近會有各個時期的祭祀或宗教性遺跡。這些巖畫和銘刻不但標識出絲路上的交通節點和城市,也反映不同時期絲路沿線各文明宗教信仰的變化。個別巖畫還表現出明顯的打破、疊繪現象,圖案風格與繪制工藝也有明顯差別,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巖畫傳統,展現出中亞地區文明的多樣性。

此外,故宮考古學者還與德國考古研究院合作參與希臘古奧林匹亞遺址的考古測繪工作,較深入了解了西方考古理念與測繪方法,加深了對希臘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與西北大學合作參與烏茲別克斯坦拉巴特墓地的發掘,共同展現了中國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水平和研究實力,為相關歷史問題的澄清和闡釋提供了重要實證材料。同時,還發揮故宮博物院展覽展示的優勢,及時向公眾分享中烏考古成果,舉辦了“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展望故宮博物院中外合作考古:清晰的學術思路與學術目標,多學科介入的方法,完善的技術手段是根本依循和努力方向

在走出去考古的同時,我們也請進來考古。先后邀請印度喀拉拉邦歷史研究委員會、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等師生參與紫禁城考古、龍泉青瓷窯址考古調查等工作,促進外方專業人員對中國田野考古方法與科技考古手段的理解和運用,為進一步合作考古奠定技術與方法基礎。在故宮博物院開放、交流、合作的學術大背景下,邀訪國(境)外相關學者參與我方的學術研究與交流,深度交流中外考古理念與方法,拓展故宮考古學術研究的國際化、多元化路徑,以國際學術活動、互辦展覽等形式,及時分享與傳播中外合作考古成果。

基于對故宮所承載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的挖掘和研究,樹立學術方向與目標。宮廷是直接推動中西交通開辟,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體現國家意志的力量,是國家政治、軍事、外交政令所出的中樞。皇權對御用瓷器的控制與管理制度,主導和影響著外銷瓷的生產、運輸、流通、使用、傳播等全產業鏈。因此,深入研究御用瓷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闡明以瓷器為主要交流實證的作用和意義。以包括外銷瓷在內的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為切入點,在地理大發現以來全球化貿易進程的歷史背景下,通過對貿易路線、輸入國消費市場、消費人群的考察,有助于正確認識中國瓷器等產品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參與全球化貿易的影響及文化傳播的意義。

中外合作考古,是進一步完善中國考古學方法的客觀需要。在繼續發揮中國傳統考古學文化研究,地層學、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的優勢,以及自然科學方法的自覺運用,對于不同于國內形成機理之遺存,進一步加大以環境、空間、人口、計量等國外習用的考古學方法的運用,進一步提升考古信息的精細化集采、多樣化考古材料的闡釋水平,日臻完善和拓展中國田野考古的方法。

中外合作考古,是充分展現中國科技考古日新月異發展的良機。利用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科技的設施設備和人才資源優勢,我們在印度和阿聯酋考古中充分運用科技考古手段,進行采樣、檢測、化驗、分析等,建立了一定遺存標本的數據庫,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考古資料信息的采集、提取、解析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成為走出去考古初顯成效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與外方深入交流的一個重要契合點。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科技考古的力度,依托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積極運用多學科的方法與手段,對包括中國文化遺存、當地文化遺存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同文化遺存展開分析、研究與保護工作,以比較的視野,融合的路徑,共同促進各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與發展。

中外合作考古,是推動中國考古學國際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未來,我們將繼續夯實紫禁城考古的基礎,深入挖掘和提煉紫禁城地下遺存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進一步呈現紫禁城的人文底蘊;以明確的學術目標和方向,做好中外合作考古的科學規劃和課題設置;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是跨學科多語種專門人才的吸納和培養力度,不斷提升中外合作考古的層次與水平;在國家涉外考古總體布局和發展背景下,努力承擔和參與重大考古項目,為中外合作考古作出故宮博物院的探索和貢獻。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研究館員)

【參考文獻】

①王太一:《肯尼亞斯瓦希里文化初探——以進口陶瓷貿易與建筑為視角》,《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2期。

②故宮博物院、阿聯酋拉斯海馬古物與博物館部、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拉斯海馬阿爾馬塔夫遺址2019年考古收獲》,《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5期。

③故宮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絲路遺產考古調查報告》,《故宮考古報告集》(一),北京:故宮出版社,2022年。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