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北京工業大學博導 黃衛根,北京工業大學講師 陳亞會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與血脈,其健康穩定運行直接關系到實體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是支撐經濟社會持續進步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需求的關鍵力量。面向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部署,共強調七個方面的重大改革任務:一是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二是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市場、產品和服務體系,滿足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三是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四是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健全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體制機制;五是進一步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六是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強化開放條件下金融安全機制;七是加強金融法治建設,構建比較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等。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交織的今天,金融體系不僅要扮演好“資金池”與“調節器”的角色,更要緊跟時代步伐,深化體制改革,以高質量的服務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金融業正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并積極豐富產品服務體系,全力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有效對接并高效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金融體制改革的時代性與必要性
基于新時代金融發展的宏觀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事業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76.49萬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7.05萬億元,相較于十年前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81.43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彰顯了我國金融業統籌發展與安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成績。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轉變要求金融體系必須從傳統的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效率提升、服務升級等轉變,這是金融體制改革的時代需要,更是體現改革為人民的基本保障。同時,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金融科技日新月異,創新發展與日俱增,為金融體制改革提供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在此背景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不僅是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國金融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全球治理能力的必然選擇。
直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新質生產力,即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融合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經濟、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而形成的高效能、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的生產能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向縱深推進,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度吻合。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當前,在要求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外,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還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積極豐富科技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全力服務科技創新的發展、更加靈活多樣的融資渠道、更加精準高效的風險管理、更加便捷普惠的金融服務體驗。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要全方位強化金融監管效能,健全金融體制架構,精進金融服務品質,以雷霆萬鈞之勢防范并化解金融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而強大的金融支撐與動力源泉。因此,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創新驅動、科技賦能,重塑金融業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效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路徑與策略
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24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2024年度以一級資本計算的世界銀行1000強榜單,中國有143家銀行入圍,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今年仍然占據全球銀行前四強。此外,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在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429.58萬億元,同比增長8.1%,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但客觀地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依然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問題,更需要發揮優勢、補齊劣勢,深化金融市場、機構、產品和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改革。
首先,拓寬多層次多方面融資渠道。鼓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結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IPO、再融資、債券發行等方式籌集資金,特別是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推動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健康發展,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鏈條。
其次,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針對新質生產力的特點,金融機構應加快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如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保險、供應鏈金融等特色產品,滿足企業多元化、個性化的融資需求。此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精準度。
最后,完善普惠金融體系: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推廣移動支付等方式,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覆蓋面。
強化金融監管機制與風險防范。一方面要加強完善監管體系,構建與金融開放和創新相適應的監管框架,強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提高監管的穿透性和有效性。加強跨部門、跨領域協調監管,形成監管合力,防止監管空白和重復監管。另一方面,要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評估、處置機制,加強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地方金融風險、影子銀行風險等的監測和防范。同時,推動金融機構完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提高自我約束和風險抵御能力。
推動金融科技與金融業態創新。近年來,銀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數字普惠金融等服務,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若想金融服務范圍更加全面、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還需推動金融科技與金融業態創新。首先,要加快金融科技應用,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服務中的廣泛應用,提升金融服務智能化、自動化水平。同時,加強金融科技標準制定和監管沙盒機制建設,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其次,要培育新興金融業態,支持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發展,鼓勵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探索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融資、基于大數據的信用評估等新模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構筑有效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融體制
實施科技創新再貸款、探索設立科技政策性銀行,以雙輪驅動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將優先級名單擴展至覆蓋全譜系的創新型企業,包括但不限于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創新型中小企業,確保這些企業能夠及時獲得再貸款支持,并推動銀行機構積極對接服務。
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持的創新效能,可積極探索建立科技政策性銀行,專注于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驅動大國重器研發、強化制造業產業鏈關鍵環節、以及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的企業提供強力金融后盾。尤為重要的是,需深刻理解并靈活應對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項目特性,即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規模龐大且初期回報相對較慢的特點,從而定制出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融資解決方案,為推動我國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金融基礎。
深度挖掘并高效利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綜合性優勢,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科技金融領域的全方位支撐。應積極倡導國有大型銀行設立專門的科技金融事業部或獨立的科技金融子公司,旨在依托國有大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顯著的綜合化與集團化運營特色,為國家的重大科技戰略部署及科技型企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金融后盾。還應緩解由于凈息差加速收窄,銀行利潤增速下降帶來的中小銀行緊縮科技領域融資的問題。首先,加大對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與二級資本債的支持力度,以擴充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本金基礎;其次,中央財政可考慮增加地方專項債券額度分配,專項用于地方政府對城商行與農商行的資本補充,通過定向注資的方式,助力其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從而更加穩健地支持地方中小微科技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此外,為全面激活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及區域股權市場的潛力,需進一步優化“撥投結合”“投貸擔聯動”等創新金融模式,完善針對早期、小型、長期及硬科技項目的長期資本投入政策,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覆蓋其全生命周期的融資解決方案。在債券市場層面,應優先保障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債券發行需求,同時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市場機構攜手,為民營科技型企業發行科創債券提供信用增進服務,以精準對接并有效滿足其融資需求。
全面構建并優化科技保險體系。加速推進保險風險信息數據庫的建設進程,旨在以金融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增強保險機構對大規模、新興風險的精準識別、科學評估、合理定價及有效管理能力。同時,應致力于持續優化科技保險行業的上下游生態環境,促進產業鏈各環節間的緊密協作與高效聯動。還應鼓勵在科技園區內設立科技保險綜合服務平臺,作為連接科技企業、保險機構及政府部門的橋梁,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保險解決方案,深度挖掘科技企業獨特需求,創新保險產品與服務模式,為科技企業的全生命周期保駕護航。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新時代背景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強化金融監管與風險防范、推動金融科技與金融業態創新,可以構建一個更加高效、安全、包容的金融服務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頂層設計,確保金融體制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同時,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金融改革新格局。展望未來,一個充滿活力、創新引領、服務高效的金融體系,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