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我們把這段內容與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相聯系,可以更好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理解“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深刻含義,進而把握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首先,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強調“更相適應”,說明我國生產關系基本上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否則,習近平總書記就不會在上述集體學習時作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的重要判斷。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之所以能夠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就在于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進行了持續調整,使之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提供了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從強調必須實現“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到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創新驅動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因素,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形成的新要素“并入”生產過程并全面滲透,催動生產要素組合發生質的躍升,加快了新質生產力發展。
其次,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強調“更相適應”,意味著現有生產關系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環節還不能很好適應或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是一個動態過程,盡管經過40多年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各方面制度已經“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在科技加速進步推動下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現有生產關系提出新的要求。馬克思說:“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對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著深刻理解和把握,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里強調的“新型生產關系”,也就是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更好發展的生產關系。
最后,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都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實踐證明,只有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還不能很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改革,著力打通堵點卡點,才能使新質生產力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著眼于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與此同時,繼續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本文作者為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教授】
責編:潘旺旺/美編:王嘉騏